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9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9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8: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3张PPT)
《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晋文之事
单元说明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单元主题:诸子学说与古代史籍的智慧】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选文特点及其阅读意义】
单元说明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单元学习方法提示】
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
1.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导入
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时间,相关新闻冲上热搜。人总是愿意相信自己记忆中的答案,而不去寻求原典中的答案。错记成“斯人”,自然是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相关影视作品,好在无伤大雅,这也反映出《孟子》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导入
林语堂在《需说才志气欲》中说:“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淬cuì励激励;鞭策)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是积极的。”
学习目标
1.回顾孟子及《孟子》相关知识;
2.掌握文章的文言文知识;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
4.鉴赏孟子论说的思路与艺术特色;
5.吸取孟子思想的有益成分,增强文化自信。
任务一:请为孟子写一篇墓志铭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任务一:请为孟子写一篇墓志铭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任务一:请为孟子写一篇墓志铭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样评价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任务二:朗读全文,读准字音
则王wànɡ乎? 胡龁hé 衅xìn钟 觳hú觫sù 褊biǎn小
彼恶wū知之? 王说yuè 忖cǔn度duó 戚qī戚
独何与yú? 语yù 度duó 便pián嬖bì
盖hé亦反其本矣 惛hūn 俯足以畜xù妻子
衣yì帛 狗彘zhì 庠xiánɡ序孝悌tì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主张。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①之:这;②徒:同类人;③者:……的人;④是以:“以是”,因此;⑤表肯定语气;⑥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并非没有人讲述,孟子没有听过,而是孟子不想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晋文公:春秋时有作为的政治家。晋献公之子,姓姬,名重耳。因献公宠骊姬,立幼子为嗣,他受到迫害,流亡国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晋国,即位,为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朝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他伐卫致楚,“城濮之战”用阴谋而大败楚军。在践土(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谲(jué绝):欺诈,玩弄权术,耍弄阴谋手段。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公:春秋时有作为的政治家。姓姜,名小白,姜尚(太公)的后人,齐襄公之弟。襄公被杀后,他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二国,制止戎狄入侵;又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与楚会盟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北);还平定了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与诸侯结盟,互不使用武力,使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①保民:安民,养民;②而:连词,表递进;③莫:没有人;④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⑤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①是:这;②以:来;③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④以……为……:认为……如何;⑤爱:吝啬,舍不得;⑥固:当然/确实;⑦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①异:对……感到奇怪;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以……为……:认为……如何;④以:用;⑤易:换;⑥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⑦之:代词,指前面的“以小易大”;⑧若:如果;⑨隐:痛惜,哀怜;⑩其:代词,指前面提到的牛; 而:表转折; 就:走向; 择:区别。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①伤:妨碍;②是:这,指以羊易牛;③乃:是;④仁术:人道,行仁政的方式;⑤之:助词,无实意;⑥于:对于;⑦是以:因此;⑧庖厨:厨房。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③为:是;④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⑤明:视力;⑥百姓之不见保: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见:表被动;保:护养⑦恩:仁爱;⑧故王之不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王: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⑨为:做。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说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越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
①挟:用胳膊夹着;②以:“而”,表并列;③语:告诉;④诚:实在,的确;⑤为长者折枝:喻指常人较容易办到的事情,折枝,按摩肢体/弯腰行礼/折取树枝;⑥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之,这。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①老1:敬爱;②老2:老人;③幼1:爱护;④幼2:小孩;⑤以及:以,“而”,表递进;及:到⑥天下可运于掌:状语后置;于,在⑦刑:同“型”,典范、榜样,名词作动词,做榜样;⑧于:表示动作的指向;⑨以御于家邦:以,“而”,表示递进;御,治理⑩诸:合音词,“之于”; 而已:罢了; 妻子:妻子和孩子。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了,才能知道轻重;量了,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您考虑一下吧!
①过:超过;②人:一般人;③者:……的原因;④所为:所作;⑤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而,表转折;功:功效;者:语助词;⑥独:偏偏,却;⑦权:称量;⑧然后:这样以后;⑨度:丈量;⑩王请度之:度,考虑。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拜,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所大欲:所+V=N短语,欲,想;大,最;④辟:开辟;⑤朝:使……朝见;⑥莅:统治;⑦中国:古代指中国地区;⑧抚:安抚;夷:少数民族;⑨以:凭借;若:此,如此;⑩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而,表示顺承。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
①殆:恐怕,可能;②有:或许;③甚:严重;④而:表修饰。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①敌:抵抗,抵挡;②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③服:降服;④何以异:有什么不同;⑤于:引进比较对象;⑥盖:同“盍”,何不;⑦本:指仁政王道;⑧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⑩仕:做官; 藏:储藏; 行旅: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诉:奔走求告; 其:如果。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那么(可见)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储存在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呢?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顺承)之(向)善,故民之(主谓之间)从之也轻(容易)。
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资产;②而:表转折;③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④为:是;⑤则:表因果;⑥因:因而;⑦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放,放纵;辟,不正;侈,过度;⑧及:等到;⑩从而:接着; 刑:处罚; 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焉:哪里; 制:规定; 仰:向上; 畜:养活。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①惟:只是;②救死:活命;③而:无实意;④赡:足;⑤奚:何;⑥暇:闲暇;⑦治:讲求。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树:种植;②衣:穿;③畜:蓄养;④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⑤夺:丧失;⑥谨:慎重办理;⑦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⑧申:申诫,告诫;⑨孝悌:善事父母(孝),敬爱兄长(悌)。⑩颁:同“斑”;负:背;戴:顶东西。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总结孟子的主张。
保民而王。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德何如则可以王乎?
齐宣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何由知吾可也?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齐宣王:牛何之?
牵牛者:然则废衅钟与?
孟子:不识有诸?
齐宣王:是诚何心哉?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齐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则王许之乎?
孟子: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齐宣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乎?
孟子: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齐宣王:若是其甚与?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齐宣王:可得闻乎?
孟子: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吗?”
①得:能够;②闻:听到。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为何要知道这样的故事?
想做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ɡu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燕国大乱,齐宣王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公元前312年,齐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相传钟离春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随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一直到齐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齐湣王立后,喜欢单独演奏,处士赶紧逃亡,这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
主要成就:光大稷下学宫,会盟诸侯,抗击秦国,营建都城临淄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孟子对曰:“……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①无以:不得已②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故意不说齐桓、晋文之事,引出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王道。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孟子对曰:“……无以,则王乎?”
故意不说齐桓、晋文之事,引出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王道。
齐宣王想称霸天下,想要实行霸道;而孟子想要劝齐宣王行王道。目的一致,是孟子劝说齐宣王的基础。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①何如:宾语前置;
齐宣王知道行王道需要德行,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德行?这给孟子阐述观点留下了空间。齐宣王还是有对话的资质的,这为孟子能完整阐述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可能性。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养百姓吗?”
①若:像;②寡人:齐宣王自称;③保民:安民,养民。
面对孟子的“保民而王”,齐宣王没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直接问他可以吗?显示了齐宣王急切地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从哪儿知道我可以呢?”
①何由:由何;
面对孟子的“可”,齐宣王没有沾沾自喜、心满意足,要搞清楚,因为齐宣王可能觉得自己的德行还不够。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涂钟行祭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①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王坐于堂上:状后;③而:表修饰;④牛何之:牛之何,之,到;⑤对:回答;⑥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⑦舍:释放;⑧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⑨而:表转折;⑩就:走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以羊易之:以,用; 识:知道。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牛何之”就是齐宣王可以“保民”的表现。
“然则废衅钟与”利用问句暗示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不彻底。
“不识有诸”是对齐宣王问题的回答,是肯定齐宣王可以做到保民而王,又暗示了不足,为下面论说埋下了伏笔。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您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
①是:这;②诚:究竟;③爱:吝惜,舍不得;④而:表顺承;⑤宜:当然;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谓:认为。
为什么提出了这个问题?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①是:这;②以:来;③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④以……为……:认为……如何;⑤爱:吝啬,舍不得;⑥固:当然/确实;⑦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①然:对(不以为然);②诚:的确;③褊小:狭小;④即:就是;⑤若:如果;⑥而:表转折;……。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为什么提出了这个问题?
齐宣王以为自己不忍,百姓认为齐宣王吝惜,齐宣王有疑问,这个疑问是孟子抛出来的,也是孟子解答的(则牛羊何择焉)。
如果是不忍,那牛羊应该没有区别,但齐宣王却以羊易牛,牛羊有了区别,所以百姓认为齐宣王吝惜而不是不忍。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孟子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任务三:初译全文,寻找孟子主张
结合课下注释,初译全文,勾划出孟子的观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①伤:妨碍;②是:这,指以羊易牛;③乃:是;④仁术:人道,行仁政的方式;⑤之:助词,无实意;⑥于:对于;⑦是以:因此;⑧庖厨:厨房。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①说,同“悦”,高兴;②忖度:揣测;③夫子之谓也:说的是夫子啊,宾语前置;④乃:这样,如此;⑤行:实际地做;⑥而:表修饰;⑦戚戚:内心有触动的样子;⑧所以:……的原因;⑨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明白自己有行王道的不忍之心,但是不彻底,而孟子却说“是乃仁术也”,所以不解。所以,齐宣王有此疑问,这给了孟子继续阐述的空间。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这话吗?”
①复:禀报;②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③而:表转折;④足以:完全可以;⑤明:视力;⑥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末端;⑦察:看清;⑧舆薪:整车的柴火;⑨许:认可。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提问引发齐宣王思考。这个问题是通过对比提出来的,答案很明确。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
①独:偏偏、却;②与:“欤”,语助词。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
在齐宣王承认举百钧却不能举一羽和视秋毫之末却不见舆薪的情况下,提出了这一问题,点出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肯做与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呢?”
①这: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②形:表现。
齐宣王还要详细了解“不为”与“不能”的区别,也就是“不为”“不能”跟行王道之心有什么关系?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又举一例,还说到了“老吾老……幼吾幼……”、“刑于寡妻……”、“推恩”等,直接跟王道有关,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行王道以一统天下对于齐宣王来说,就是“为”与“不为”的事情,不是“能”与“不能”的意思。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又举一例,还说到了“老吾老……幼吾幼……”、“刑于寡妻……”、“推恩”等,直接跟王道有关,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行王道以一统天下对于齐宣王来说,就是“为”与“不为”的事情,不是“能”与“不能”的事情。齐宣王能不忍牛之觳觫,应该也能不忍羊之觳觫,这是“为”“不为”的事情。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军事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么?”
①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②危:使……受到危害;③构怨:结怨;④于:表示动作的指向;⑤然后:这样以后;⑥快:痛快。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要想阐述行王道的主张,必须先否定霸道的做法,孟子用了“危”“构怨”等词,问齐宣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快于心”,其实就是带有潜在的否定意味,齐宣王的回答必然是否定的。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乎?”
“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①欲:想要
为何提出这个问题?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乎?”
为何提出这个问题?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乎?”
齐宣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齐宣王的“所大欲”与孟子的主张是冲突的,更因为齐宣王的“所大欲”又是不容易实现的,或是实力不足,或是其他诸侯国的力量强大,所以“笑而不语”。这也为孟子阐述王道提供了梯子。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使唤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您,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
①肥甘:指美味的食物;②轻暖:轻软暖喝的衣服;③采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④声音:音乐;⑤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要想探知齐宣王真正的“所大欲”,齐宣王不说,只能用排除法。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王曰:“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利用排除法指出齐宣王的“所大欲”,并运用比喻、说明: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方式是无法实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可得闻乎?”
(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记叙并运用比喻并且运用对比说明: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方式,即使尽心,无法实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而且还有后祸。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与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
①孰:谁。
孟子为了说明这种霸道的方式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有后祸(基于齐宣王的提问),举了一个假言例子,很形象,答案也很明确。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罗列文中的问题(注意疑问句):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与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
①孰:谁。
孟子为了说明这种霸道的方式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有后祸(基于齐宣王的提问),举了一个假言例子,很形象,答案也很明确。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问题已经解决了,齐宣王没有问题了,而且请求孟子教导他正确的方法。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
①惛:不明事理,糊涂;②进于是:达到这一步;③辅:帮助;④志:实现志向;⑤以:相当于“而”,表修饰;⑥不敏:愚钝,谦辞。敏,聪慧;⑦尝试:试行。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问题引导。
问题已经解决了,齐宣王没有问题了,而且请求孟子教导他正确的方法。
全文以齐宣王的提问开始,以孟子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结束。齐宣王由不断提问,到最后的请求教导,孟子抓住齐宣王的问题,循循善诱,由浅入深,最终使齐宣王对行王道有了极大的兴趣。以举例子开始,以观点结束。以比喻开始,以观点结束。说理形象,易于接受。
任务四:再读,孟子如何有效阐述自己的主张?
通过任务三、任务四的学习,划分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王说,曰……”至“王请度之”),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第三部分(“抑王兴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
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结尾),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
任务五:思考孟子主张的当时和当代价值
孟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推行王道,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种主张渊源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即有先“足民”后“礼乐”的提法,但孟子将这种思想阐述得更为细致、具体,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远人来附。
任务五:思考孟子主张的当时和当代价值
然而,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尽管如齐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让孟子陈述自己的主张,却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愿意践行;更何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但不得不说的是,现实中的不得施行,并不妨碍孟子的思想光耀后世,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资源。
任务六:赏析语言
反问句
何可废也?
吾何爱一牛?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吾何快于是?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语气坚定
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任务六:赏析语言
排比句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增强气势,突出强调“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增强气势,突出强调齐宣王的豪奢,也是为了强调齐宣王的“所大欲”不在于此。
任务六:赏析语言
排比句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增强气势,突出强调“齐宣王实行霸道无法成功。
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发政施仁的好处。
任务六:赏析语言
对比句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今也制民之产……
句式上,形成对比,内容上,形象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区别。
句式上,形成对比,内容上,形象说明实行王道的重要性。
任务六:赏析语言
文中有很多重复的句子: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次)
起强调作用,启发齐宣王思考,为孟子观点的提出作铺垫。
作业:金句深化
选择一个或数个同类(不同类)型金句进行整合(从内容、语句形式、思想),将其制作为手抄报。
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