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区域性学业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史载周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结果受到舆论指责春秋时期,因土地侵夺而引起的杀戮、政变在《左传》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说明
A. 周王室统治已名存实亡B. 井田制已走向瓦解
C. 铁犁牛耕推动经济转型D.土地私有观念增强
2. 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A. 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B. 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
C. 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D. 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
3. 汉初,盐仍由民间自由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势力完全掌控该地区盐的产销,如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武帝时期,盐的产销模式变为“民制一官收一官运一官销”,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盐。这一变化
A.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B. 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
C.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 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
4.表1 北朝墓志节选
出处 节选
《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
《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铭》 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
《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 盖轩辕黄帝之苗裔
墓志号称“地下族谱”,表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B. 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
C. 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D. 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
5.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 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 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D. 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6. 古人的婚嫁聘礼,先秦以雁为重,象征着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唐代聘礼大都沿袭前代,有送阿胶象征婚姻关系的稳定宋代聘礼最轻也要送绢一、二匹,银锭一、二封,富贵人家聘礼则更甚。聘礼的变化说明宋代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 婚姻制度走向了世俗化
C.经济发展影响婚姻习俗D. 理学兴起遏制攀比风气
7. 据统计,明清时期编写的农书约有830多种,且种类繁多,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门类中,种样齐全,值得重视的大型著作有《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补农书》。这些农书的出现
A. 说明了传统科学技术的创新B. 得益于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
C. 体现了农业技术的继续发展D. 根源于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8. 思想家李赞提出,“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又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理、人欲并无区别。李贽的思想
A. 打破了传统儒学的僵化B. 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
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倾向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9. 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
A. 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B. 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
C. 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D. 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
10. 1853年,英国在华全权代表文翰给太平天国递交了一封信函,解释了英国的中立立场,
并要求太平军承认英国的条约权利。太平天国的答复宣称天王对“番邦”人民远道而来颇为嘉许,恩准他们经商或到天京效命勤王。这说明太平天国
A. 坚定维护民族权益B.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C. 认同英国中立立场D. 给予外国政治经济特权
11. 清朝的财政体制原先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收支,户部拥有“制天下之经费”的权力。经太平天国之后,原来掌管地方财政并直接听命于户部的藩司,转而受制于督抚,中央无法通过藩司控制地方财政。这一变化
A. 造成传统财政体制的彻底瓦解B. 有助于保障洋务企业资金来源
C. 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区域布局D. 促成戊戌变法政治体制的变革
12. 表2 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统计表
(单位百万元,指数1871——1873年为100)
年代 进口贸易净值 指数 出口贸易净值 指数
1871—1873年 106 100 110 100
1881—1883年 126 118.9 108 98.2
1891—1893年 219 206. 6 167 151. 8
据表2可知,当时中国
A. 自主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发展B. 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C. 外贸状况总体呈现出超态势D. 与外部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13. 《马关条约》签订后,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正式刊行。书中作者详尽记载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个人对中学、西学关系的看法,认为“泰西之学,其源盖出墨子。其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邻如己,则墨子之兼爱也”。据此可知,作者刊行该书的主要意图是
A. 否定儒学正统,挽救民族危亡B. 深入学习西方,推进变法维新
C. 照搬日本变法,实现国家富强D. 坚守中体西用,应对内部危机
14.明清时期,“士绅”凭借私人威望与能力辅助地方政府处理各种临时性公共事务如教育、治安等。19世纪末20纪初,“旧吏多裁,今之教育、警察机关,多为本县之士绅”。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B. 革命风潮加速传统社会瓦解
C. 西学东渐造就新型教育体制D. 制度嬗变推进权力主体变迁
15.1933年中央苏区政府发行了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条例说明公债“以三分之二作为发展对外贸易、调剂粮食、发展合作社及农业与工业生产之用,以三分之一作为军事经费”,并准购买者以粮食或金钱自由交付。此次公债的发行
A.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损害了苏区政府的威信
C. 有助于应对外部斗争形势D. 推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16.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了自主货币“北海币”。该货币以农业物质储备作为担保,并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值稳定。“北海币”在胶东地区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远远超过法币和汪伪政权的伪币,成为强势货币。“北海币”成为强势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A. 货币机制基于农村传统经济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赢得民心
C. 农村与城市经济的隔绝状态D. 战争环境制约货币自由流通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材料题(本题共4题,17题8分,18题2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把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17.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表3 李大钊的人生履历表
时间 活动
1889年 出生于河北乐亭县。
1907年 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 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
1916年 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任经济学教授。
1918年 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9年 在《每周评论》撰文怒斥英、美、法、日等国为“强盗世界”。
1920年 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
1922年 三临洛阳,争取吴佩孚对工人运动的支持参加西湖会议,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3年 李大钊参与组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罢工运动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
1924年 李大钊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
1925年 五卅运动爆发,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五万余人的示威,支持上海人民反帝斗争。
1926年 领导“三一八运动”,反帝反军阀,由此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和通缉。
1927年 奉系军阀张作霖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杀害李大钊。
结合所学知识与李大钊人生履历说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元世祖为了整饬吏治,巩固中央集权,采纳了汉臣张雄飞的建议,在中央置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御史台官员最高至从一品(御史大夫),其下还有御史中丞(正三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各两名,以及若干管理及办事人员御史台直辖殿中司和察院两个机构,分别设殿中侍御史二人和监察御史三十二人。在地方建立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作为地方监察机构,派提刑按察使常驻。又增设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同中央御史台共同领导肃政廉访司。每道监察官对本辖区内的民政、财政、百官奸邪等皆可监察。
元代监察体系的构建改变了唐宋以来监察机构对地方监察的方式,形成以中央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廉访司为分支的覆盖全国的较为完备的监察网,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区域性学业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A B A C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D B D C A
二、材料题(本题共4题,17题8分,18题2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时代需要个人的奋斗。(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清政府统治腐朽,北洋军阀统治下军阀割据混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任答1点给3分)
个人奋斗推动时代进步。(1分)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积极参与建党,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积极推动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革命斗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3分,任答2点给3分,只写1点给2分)
8.(1)政府的组织和鼓励南北人口分布不均衡强化北方边境安全的需要。(6分)
(2)特点:受政府政策影响具有阶段性近代以来形成高峰以解决生计为主要目的。(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影响: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了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每点2分,任答4点给8分)
19.(1)蒙古政权实现全国的统一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对汉族政治制度的学习。(6分)
(2)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形成较为完备的监察体系成为后世的典范。(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20.评分标准时段1分,论题2分,阐释8分,小结1分。
示例
时段1840—1864
论题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外国侵略者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沉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也做出初步的反应。部分士大夫开始突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束缚,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把“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开展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而农民阶级则发动太平天国运功,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总之,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沉沦”、“屈辱”的开端,中华民族的“奋斗”与“探索”也就此发端,但由于时代与阶级局限并未改变历史“沉沦”的趋势。
其他论题
时段:1895—1900(19世纪末)
论题:甲午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时段:民国初年(1912—1919)
论题: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经济、思想的新气象
时段: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
论题:日本全面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