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2.2《大战中的插曲》课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2.2《大战中的插曲》课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00:00:5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2.2《大战中的插曲》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拯救(zhěng) 井陉(jíng) 襁褓(qiǎng)
B.殒命(yǔn) 频繁(pín) 哺育(fǔ)
C.颠簸(bǒ) 辗转(zhǎn) 彷徨(páng)
D.沟壑(hè) 幡然(pān) 菩萨(pú)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陉”应读“ x í ng ”;
B 项,“哺”应读“b ǔ ”;C无误;
D 项,“幡”应读“ f ā n ”。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轰鸣 激烈 扫荡 刀光箭影
B.拘束 惨庝 抚养 孤苦伶仃
C.携手 野蛮 无辜 横征暴敛
D.感概 盈眶 兵戎 背井离乡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 .“刀光箭影”中“箭”应改为“剑”。
B .“惨疼”中“疼”应改为“痛”。
C .全部正确。
D .“感概”中“概”应改为“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课后读写,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能力。
C.“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错误,应为司马迁。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4.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史丰碑”这个句子中,“从1931年开始”照应“开始时间最早”;“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照应“持续时间最长”;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照应“抗击日军”;“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照应“付出代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中国在2018年4月5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B无误。
C项,“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语序不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应为“不仅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同样也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
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正当权益”后面加上“的行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二、阅读理解
6.(2020·瑞金模拟)阅读下面关于农村脱贫现状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673 2339 9899 10.20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1232 7017 7.20
2015 2855 1442 5575 5.70
2016 2592 1240 4335 4.50
材料三:
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六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澎湃新闻)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其贫困发生率明显超过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深度贫困县的贫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材料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数据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案】(1)B
(2)A
(3)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地区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不准确,原文说,“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9.7%,应为“接近一半”。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B项,“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二表格中,2015年当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都多;且“直线下降”不准确。
C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不当,由材料四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
D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材料四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整理作答: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故答案为:⑴B
⑵A
⑶ 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
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
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三、语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英雄的名字,我们_____________。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记住这些英灵。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是沉痛的历史不能遗忘。从1931年到1945年,大半个中国被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______)。在南京,侵华日军入城烧杀淫掠,犯下了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在重庆,侵华日军对山城进行大轰炸,制造了_____________的“六五”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如今,面对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不论讲得如何__________,我们都应当予以坚决抵制。血染的抗战历史,不容任何人和机构随意篡改、美化、恶搞。
7.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B.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C.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
D.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民族的尊严。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罄竹难书 骇人听闻 振振有词
B.耳濡目染 擢发难数 骇人听闻 理直气壮
C.耳濡目染 罄竹难书 耸人听闻 振振有词
D.耳熟能详 擢发难数 耸人听闻 理直气壮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由一组组数据浓缩着
B.一组组数据把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浓缩着
C.一组组数据浓缩着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
D.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是侵华日军带来的,一组组数据浓缩着这些灾难
【答案】7.B
8.A
9.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两处语病,首先“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语序错误,“甚至”表示前后是递进关系,所以正常语序是“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排除A、C;
“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表达的意思错误,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让人感到悲哀。而选项D中“是不是”表示疑问。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耳熟能详 :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耳濡目染 :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本处说到两条路,一条是成为君子圣贤的路,君子圣贤具有品德高尚的特点,所以跟君子圣贤相对应的应是衣冠禽兽,所以另一条路是向下沦为耳熟能详,所以选用“耳熟能详”。
擢发难数 :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罄竹难书: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本处是说本来能够决定自己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却最终没有成为这样的人,这里面仍然强调的是人的品行,所以选用“ 罄竹难书”。
耸人听闻 :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骇人听闻: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后文说到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这样做能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所以这里指将仁、义、礼、智的传统得以发展提高,选用“骇人听闻”。
理直气壮: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振振有词: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本处指做帮助老人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强调力量,所以选用“ 振振有词”。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说到的是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每一个人,排除B、D;
而后文说到两条路,所以排除A。
故答案为:C。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   ,美穗子决定:    !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    。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答案】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处,从“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②处,从后面的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③处,从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美穗子探亲》”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1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战线在打破重重封锁、拓宽交流渠道、改善国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促进民间友好交往的中日“围棋外交”,到“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黑白棋子、小小银球演绎出一段段历史佳话。如今,从高层出访到体育大赛,中国体育外交不断引爆全球“朋友圈”;新一代中国运动员凭借着优异成绩和鲜明个性收获了世界各地的“粉丝”;老朋友一般的外籍教练和外援,展现了中国体育开放包容的环境。未来,体育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是中国外交靓丽而厚重的一张名片。
【答案】体育一直是中国外交靓丽的一张名片。过去,体育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体育是全面连接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的桥梁。未来,体育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可以先给这个语段分层次。很明显,文段按时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今”“未来”,内容都讲体育外交的成就或者展望。总结而言,体育一直是中国外交靓丽的名片,然后分时期概括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体育一直是中国外交靓丽的一张名片。过去,体育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体育是全面连接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的桥梁。未来,体育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这是语段压缩题的常考形式,亦可称为定向概括。做这类题的主要步骤是:理清层次、辨明主次、注意角度、决定如何取舍。理清层次,就是要切分语段层次,将原语段根据意思要点划分若干层次,画出每层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归纳各层意思,梳理要点概括出每层大意;将各层意思归纳到一起组合成句。
12.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节选自《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这段话中聂荣臻为什么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
【答案】聂荣臻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一是因为“养起来”“有不少困难”,二是因为“养起来”“会给她们造成痛苦”。如此设身处地为日本小女孩着想,反映了聂荣臻宽厚、仁和、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情怀。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根据原文“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可知,一是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二是环境太艰苦,照顾有困难。根据原文“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可知,一是异国他乡对于孩子来讲不适应;二是中国没有亲人,而本国却有亲戚朋友的照顾。所以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从这也体现出了聂荣臻遇事考虑全面,有爰心,善良,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聂荣臻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一是因为“养起来”“有不少困难”,二是因为“养起来”“会给她们造成痛苦”。如此设身处地为日本小女孩着想,反映了聂荣臻宽厚、仁和、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内容首先要通读文本,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分析相关区间,“瞻前顾后”的看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逐词逐句分析所写内容,然后按点来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2.2《大战中的插曲》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拯救(zhěng) 井陉(jíng) 襁褓(qiǎng)
B.殒命(yǔn) 频繁(pín) 哺育(fǔ)
C.颠簸(bǒ) 辗转(zhǎn) 彷徨(páng)
D.沟壑(hè) 幡然(pān) 菩萨(pú)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轰鸣 激烈 扫荡 刀光箭影
B.拘束 惨庝 抚养 孤苦伶仃
C.携手 野蛮 无辜 横征暴敛
D.感概 盈眶 兵戎 背井离乡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4.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中国在2018年4月5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二、阅读理解
6.(2020·瑞金模拟)阅读下面关于农村脱贫现状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673 2339 9899 10.20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1232 7017 7.20
2015 2855 1442 5575 5.70
2016 2592 1240 4335 4.50
材料三:
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六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澎湃新闻)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其贫困发生率明显超过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深度贫困县的贫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材料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数据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三、语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英雄的名字,我们_____________。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记住这些英灵。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是沉痛的历史不能遗忘。从1931年到1945年,大半个中国被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______)。在南京,侵华日军入城烧杀淫掠,犯下了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在重庆,侵华日军对山城进行大轰炸,制造了_____________的“六五”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如今,面对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不论讲得如何__________,我们都应当予以坚决抵制。血染的抗战历史,不容任何人和机构随意篡改、美化、恶搞。
7.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B.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C.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
D.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民族的尊严。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罄竹难书 骇人听闻 振振有词
B.耳濡目染 擢发难数 骇人听闻 理直气壮
C.耳濡目染 罄竹难书 耸人听闻 振振有词
D.耳熟能详 擢发难数 耸人听闻 理直气壮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由一组组数据浓缩着
B.一组组数据把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浓缩着
C.一组组数据浓缩着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
D.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是侵华日军带来的,一组组数据浓缩着这些灾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   ,美穗子决定:    !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    。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1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战线在打破重重封锁、拓宽交流渠道、改善国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促进民间友好交往的中日“围棋外交”,到“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黑白棋子、小小银球演绎出一段段历史佳话。如今,从高层出访到体育大赛,中国体育外交不断引爆全球“朋友圈”;新一代中国运动员凭借着优异成绩和鲜明个性收获了世界各地的“粉丝”;老朋友一般的外籍教练和外援,展现了中国体育开放包容的环境。未来,体育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是中国外交靓丽而厚重的一张名片。
12.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节选自《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这段话中聂荣臻为什么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陉”应读“ x í ng ”;
B 项,“哺”应读“b ǔ ”;C无误;
D 项,“幡”应读“ f ā n ”。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近义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 .“刀光箭影”中“箭”应改为“剑”。
B .“惨疼”中“疼”应改为“痛”。
C .全部正确。
D .“感概”中“概”应改为“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课后读写,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能力。
C.“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错误,应为司马迁。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4.【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史丰碑”这个句子中,“从1931年开始”照应“开始时间最早”;“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照应“持续时间最长”;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照应“抗击日军”;“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照应“付出代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5.【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B无误。
C项,“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语序不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应为“不仅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同样也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
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正当权益”后面加上“的行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6.【答案】(1)B
(2)A
(3)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地区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不准确,原文说,“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9.7%,应为“接近一半”。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B项,“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二表格中,2015年当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都多;且“直线下降”不准确。
C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不当,由材料四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
D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材料四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整理作答: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故答案为:⑴B
⑵A
⑶ 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
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
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答案】7.B
8.A
9.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两处语病,首先“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语序错误,“甚至”表示前后是递进关系,所以正常语序是“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排除A、C;
“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表达的意思错误,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让人感到悲哀。而选项D中“是不是”表示疑问。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耳熟能详 :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耳濡目染 :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本处说到两条路,一条是成为君子圣贤的路,君子圣贤具有品德高尚的特点,所以跟君子圣贤相对应的应是衣冠禽兽,所以另一条路是向下沦为耳熟能详,所以选用“耳熟能详”。
擢发难数 :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罄竹难书: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本处是说本来能够决定自己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却最终没有成为这样的人,这里面仍然强调的是人的品行,所以选用“ 罄竹难书”。
耸人听闻 :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骇人听闻: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后文说到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这样做能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所以这里指将仁、义、礼、智的传统得以发展提高,选用“骇人听闻”。
理直气壮: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振振有词: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本处指做帮助老人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强调力量,所以选用“ 振振有词”。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说到的是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每一个人,排除B、D;
而后文说到两条路,所以排除A。
故答案为:C。
10.【答案】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处,从“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②处,从后面的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③处,从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美穗子探亲》”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故答案为: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11.【答案】体育一直是中国外交靓丽的一张名片。过去,体育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体育是全面连接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的桥梁。未来,体育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可以先给这个语段分层次。很明显,文段按时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今”“未来”,内容都讲体育外交的成就或者展望。总结而言,体育一直是中国外交靓丽的名片,然后分时期概括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体育一直是中国外交靓丽的一张名片。过去,体育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体育是全面连接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的桥梁。未来,体育将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这是语段压缩题的常考形式,亦可称为定向概括。做这类题的主要步骤是:理清层次、辨明主次、注意角度、决定如何取舍。理清层次,就是要切分语段层次,将原语段根据意思要点划分若干层次,画出每层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归纳各层意思,梳理要点概括出每层大意;将各层意思归纳到一起组合成句。
12.【答案】聂荣臻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一是因为“养起来”“有不少困难”,二是因为“养起来”“会给她们造成痛苦”。如此设身处地为日本小女孩着想,反映了聂荣臻宽厚、仁和、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情怀。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根据原文“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可知,一是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二是环境太艰苦,照顾有困难。根据原文“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可知,一是异国他乡对于孩子来讲不适应;二是中国没有亲人,而本国却有亲戚朋友的照顾。所以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从这也体现出了聂荣臻遇事考虑全面,有爰心,善良,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聂荣臻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一是因为“养起来”“有不少困难”,二是因为“养起来”“会给她们造成痛苦”。如此设身处地为日本小女孩着想,反映了聂荣臻宽厚、仁和、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内容首先要通读文本,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分析相关区间,“瞻前顾后”的看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逐词逐句分析所写内容,然后按点来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