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22年 11月期中联考
高一地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 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部分地区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沟深坡陡,持续强降雨导致雨水迅速汇聚,
夹带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2020年 8月,武都区在强降雨诱发下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对武都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 1~2题。
1.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不包括
A.岩石岩性松散 B.连续性降水
C.河流众多 D.地势陡峭
2.下列哪项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识别本次泥石流的影响范围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测绘技术
1993年,“伽利略”号探测器在飞向木星途中偶遇 243号小行星艾达。艾达是一颗不规则的椭
球形小行星。第二年,“伽利略”号任务科学家在检查传回的照片时意外发现了艾达的卫星,后被
命名为艾卫一。艾卫一是人类首次发现小行星的卫星。据此完成 3~4题。
图 1
3.下列与“艾达——艾卫一”属于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恒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
4.艾达所在小行星带所处的位置在
A.地球与火星轨道之间 B.木星与土星轨道之间
C.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D.金星与地球轨道之间
“帕克太阳探测器”已于 2021年 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成为首个“接触”太阳的
探测器,这是探测器第 8次飞越太阳,并首次越过阿尔文临界表面,标志着探测器进入了太阳大气
层。据此完成 5~6题。
地理试题卷 第 1 页 (共 6 页)
5.“帕克太阳探测器”所接触到的是太阳大气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A.色球层——日珥
B.电离层——磁暴
C.光球层——黑子
D.日冕层——太阳风
6.图 2 中 X 区域为某种太阳活动,下列关于此太阳活
动说法正确的是
A.该活动所在的太阳大气层亮度最大
B.受此影响,地球高纬度地区会产生极光现象 图 2
C.受此影响,易导致有线电通讯中断
D.受此影响,科研人员在森林中进行地质探测时的罗盘指向失灵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自 1961年以来的罕见干旱,让壮美的洞庭湖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沧
海桑田”的巨变,图 3中本来该汪洋一片的南洞庭湖杆洲区域萎缩成草原,湖床已经干涸,苔草提
前进入生长期,造成明显的生态隐患。据此完成 7~8题。
7.结合材料,右图中所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主要有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D.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说法合理的是
A.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独立
B.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图 3
C.生物圈包括岩石圈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地壳
陆生蜗牛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也是陆相沉积序列
和考古遗址中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人员
选择兰州地区,在旱季和雨季分别采集两个现生条华
蜗牛,通过对壳体取样分析,发现兰州地区旱季生长
的蜗牛壳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整体偏正、雨季
生长的壳体显著偏负,单个壳体内部 δ18O的波动幅度
捕获了季节干湿变化信号。据此完成 9~10题。
9.下列哪组地层可能无法采用“陆生蜗牛壳体古气
候分析法”
A.太古宙地层 B.寒武纪地层
C.三叠纪地层 D.古近纪地层
10.根据右侧地质时期气候变化表,关于兰州地区推
测正确的是
A.中生代蜗牛化石壳体 δ18O全部偏正
B.新生代蜗牛化石壳体 δ18O偏负可能性更大
C.受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未来蜗牛壳体 δ18O偏负可能性大 图 4
D.气候干燥程度与蜗牛壳体 δ18O呈负相关
地理试题卷 第 2 页 (共 6 页)
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堆积而形成的,它
是古海岸的遗迹,贝壳堤位置可以作为衡量平原地区海岸线位
置变化的重要标志,渤海湾西岸分布着 4~5道、断续绵延数十
至上百公里的贝壳堤,对研究海岸带古环境演化方面有着重要
的科学意义,据此完成 11~12题。
11.从 67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化特点是
A.向海洋方向推进
B.向陆地方向推进
C.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反复变化
D.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12.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水侵蚀 B.海水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图 5
研究人员通过水槽实验再现干旱条件下冲积扇形成与变化过程。分析发现,干旱条件下冲积扇
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扇面的水流与沉积物堆积的不同而变化,片流沉积就是其中一种,是水流携带的
沉积物在物源端开阔地带快速堆积形成的连片状堆积体,所需水体能量较高。图 6为扫描仪拍摄到
的片流沉积的影像,其中①②③表示不同时间段形成的片流沉积。据此完成 13~14题。
13.由实验模拟结果可知
A.该地貌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B.该地貌在自然界中多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C.扇顶有更多的砂砾状物质
D.冲积扇中间薄,两边厚
14.有关图中的片流沉积,说法正确的是
A.沉积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③②①
B.沉积物的厚度最大的是③
C.片流沉积形成似裙裾形态主要是水流方向多样化
D.片流沉积在实验中后期最明显 图 6
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
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图 7 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
围),据此完成 15~16题。
15.根据冰碛垄的概念,判断下列有关冰碛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态与冲积扇相似
B.位于地势陡峭处
C.沉积物大小混杂,无分选性
D.大致沿山谷成条带状分布
16.根据冰碛垄的位置与形成时期判断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是
A.气候呈变暖趋势
B.气候呈变冷趋势
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相对稳定 图 7
地理试题卷 第 3 页 (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人员实地对拉萨地区民居建筑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常见院落式住
宅有“基本无形体自遮挡的松散型”“存在一定程度形体自遮挡的紧凑型”两类,其中松散型
住宅基本无形体自遮挡,日照充裕。此外,研究员还通过检测发现建筑各朝向太阳辐射照量存
在差异,如表 1所示。
图 8 拉萨地区民居
表 1 拉萨地区某年 12月 22日各朝向垂直壁面太阳直射辐射强度
(1)分析拉萨地区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原因。(4分)
(2)简述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自然原因。(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提高拉萨民居太阳辐射利用效率。(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22年 9月 5日 12时 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 6.8级地震,震源
深度 16千米,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可达到 9级。地震发生后,四川阿坝州森林消防支队 74名森
林消防员驾驶 3艘皮划艇通过地震导致的堰塞湖,进行紧急救援。
材料二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消息,截至 9月 7日 7时 0分,共记录到 3.0级及以上余
震 13次。
图 9
注:图中中心处的圆点表示震中。
地理试题卷 第 4 页 (共 6 页)
图 10
(1)此次四川甘孜泸定县 6.8级地震震源深度位于图中 圈层。(写出序号和
圈层名字)(2分)
(2)在四川泸定 6.8级地震烈度图中,表示 9级烈度的是 (写出代表字母),理
由是 。(4 分)
(3)若阿坝州消防员在通过堰塞湖过程中遇到余震,身体会有 的感受,原因
是 。(4分)
(4)图中地震波 B表示 ;图中不连续面②是 ;图中⑤层的物质状态
为 (固、液、气态),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其物
质状态为 (固、液、气态)。(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 11为金沙江的巧家—蒙姑段部分河谷形态图,位于金沙江下游(石鼓以下),为一南北
走向的宽谷。在葫芦口附近发育并保存了多级的阶梯状地形 T,并通过地层测年技术得到 T1~
T4的地层年龄如下,进一步观测发现 T1和 T3处上层为粉砂黏土、下层为砾石,且其物质组
成与河床具有相似性;葫芦口对岸的巧家处在滑坡堆积体上。
图 11
(1)从 T1到 T4,形成最早的是 ,判断依据是 。(3分)
(2)根据图文材料描述 T1处的物质组成的规律,试分析其成因。(3分)
(3)简述图中金沙江葫芦口处阶地形成过程。(4分)
(4)在巧家县城附近广泛分布了湖相沉积物,而其对岸的葫芦口却难有大面积的湖相沉积物,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2分)
地理试题卷 第 5 页 (共 6 页)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某科考小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高分辨率遥感
影像,在对该地区的风力状况分析的前提下,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山前沙丘区内的风沙地貌
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描述,并探究主要沙丘的形态特征。沙丘区如图 12 所示,沙丘区内
有 13条间歇性河流,右上角为沙丘区内的两种沙丘类型。
图 12
(1)识别图中 A所示的沙丘类型,并画出其剖面图。(提示:剖面图中应包括风向,迎风坡和
背风坡坡度陡缓)(4分)
(2)试描述图示区域沙丘的分布规律,推测沙丘物质的主要来源。(4分)
(3)科考小队通过对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采样,发现其沙粒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利用所
学的风沙地貌的知识,尝试推断它们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地理试题卷 第 6 页 (共 6 页)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22年 11月期中联考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主要有三:①山区地形陡峻、山高谷深;②岩体土体松动、
破碎;③大量水流(暴雨或冰雪融水)。暴雨或冰雪消融也起到了诱发作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部分地区松散固体物质丰富(岩性松散),沟深坡陡(地势陡峭),持续强降雨(连续性降水)导
致雨水迅速汇聚,夹带松散物质,进而诱发泥石流灾害。而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则不
包括河流众多,因此答案选 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 3S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
位系统(GNSS),要更快更好地识别本次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可以通过遥感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即
选择 A选项的遥感技术;D选项的测绘技术相对于 3S技术而言,其快捷性和实效性比 3S技术稍逊
一筹。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艾达是一颗小行星”“艾达的卫星,后被命名为艾卫一”,说明
“艾达——艾卫一”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为行星,属于行星系,四个选项中只有地月系是行星系,
因此选 C。
4.【答案】C
【解析】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因此答案选 C。
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帕克太阳探测器’已于 2021年 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为日冕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因此 D选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X 所对应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亮度最大的为光球层,A 选项错误;受太阳风影响,地
球高纬度地区会产生极光现象,B 选项错误;色球层中的耀斑主要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因此 C 选
项错误;科研人员在森林中进行地质探测时的罗盘指向失灵,可能是受到磁暴的影响,磁暴主要由
色球层中的耀斑引起。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图中本来该汪洋一片的南洞庭湖杆洲区域萎缩成草原,湖床已经
干涸”,则说明图中暂且没有水圈了,图中所反映出来的圈层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D正确。
8.【答案】B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A 选项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B 选项
正确;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C 选项错误;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
顶部及地壳,D选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陆生蜗牛是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广泛出现在
早古生代时期,因此更早的太古宙地层中不能发现蜗牛化石,且太古宙是广泛的海洋无陆地,因此
太古宙地层无法采用“陆生蜗牛壳体古气候分析法”,答案选 A。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旱季生长的蜗牛壳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整体偏正、雨季生
长的壳体显著偏负”。表中所反映的干湿情况是大尺度上的地质年代干事情况的整体变化趋势,就小
尺度而言,在一年中也可能有干湿变化,因此 A 选项中说δ18O 全部偏正错误;新生代以湿润期为
地理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主,材料中“雨季生长的壳体显著偏负”,因此 B选项正确;受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未来可能会发展
为一段干燥期,未来蜗牛壳体δ18O偏正可能性大,C选项错误;气候干燥则δ18O 偏正,但不一定
气候越干燥,δ18O数值越大,D选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古海岸的遗迹,即过去的海岸线,所以贝壳堤位置可以作为衡量平
原地区海岸线位置变化的重要标志,图示标注的即距今年份,年份越久,则说明该贝壳堤形成时间
越早,通过观察图片,可知海岸线的变化是由西向东变化的,即从 67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
线的变化是向渤海湾方向推进,选择 A选项。
12.【答案】B
【解析】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堆积而形成的,即海水携带的物质到海岸沉积下来,
所以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水堆积作用。
13.【答案】C
【解析】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干旱条件下冲积扇形成与变化过程,通过已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湿
润、半湿润地区,河流自山地留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携带的物质在沟谷出口处
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所以 A 选项错误,该地貌主要受堆积作用影响,B 选项错误,该地貌
在自然界中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而冲积扇是从顶部向四周展开,因此其中间部分厚于两边,所以 D
选项错误。冲积扇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所以扇形上部有更多的砂砾状
物质,C选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介绍了片流沉积,片流沉积是水流携带的沉积物在物源端开阔地快速堆积形成的连
片状堆积体。因为其所需水体能量较高,所以片流沉积在实验前期最明显,因此 D 选项是错误的;
通过观察片流沉积的图像不难得出,片流沉积呈现片状向下冲积,通常是连片分布且不断向四周扩
大展开的,因此其沉积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①②③,厚度最大的为①,因此 A、B 选项错误;片流沉
积形成似裙裾形态主要是水流方向多样化,使其呈现辐散状展开的模式,C选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冰碛垄形态与冰舌前缘形态相似,一般不呈现明显的扇状,A 选项错误;冰碛垄是由冰川
搬运、堆积形成,位于地势较为和缓处,B 选项错误;冰碛垄分布未沿山谷成条带状分布,成垄状
堆积分布,D选项错误;冰碛垄沉积物大小混杂,无分选性,C选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冰碛垄的不同年代的分布位置来看,其面积在不断地缩小,并向海拔高处后退,
因此可以推断,当地气候处在变暖的状态,导致冰川萎缩,冰舌后退,冰川堆积形成的冰碛垄也向
海拔高处移动,故选择 A选项。
17.(12分)
【答案】
(1)①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2分);②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资源(2分)。(共 4分)
(2)①拉萨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2分);②拉萨地区,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分)。(共 4分)
(3)①减少房屋形体阻挡物,尽量采用松散型住宅(2分);②充分利用南向壁面,可增大南向窗户
面积(2分);③安置家庭太阳能发电板(2分)。(共 4分,任答两点得 4分)
【解析】
(1)拉萨作为“日光城”积极开发太阳能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太阳能资源丰富,永远开发的条件;其
次是开发太阳能相对其他能源的优点。
地理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可以从纬度因素、地形因素、天气状况和大气透明度方面
考虑。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松散型住宅受遮挡少,且南墙太阳辐射最丰富等信息
进行解答。
18.(14分)
【答案】
(1)①地壳(2分)
(2)F 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大,烈度越大。(4分,每点 2分)
(3)上下颠簸。(2分) 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在堰塞湖水体
中的救援人员只能感受到纵波。(2分)(共 4分)
(4)纵波;莫霍面;液;固(4分,每空 1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震源深度为 16 千米,而大陆地壳厚度平均厚度为 33千米和地壳平均厚度为 17千
米,进行比较可得出震源位于地壳。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是震中距,在震中附近烈度最大。
(3)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在液态这介质中传播的差异。
(4)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分布和特点。
19.(12分)
【答案】
(1)T4(1分) T4的地层年龄最老。(2分)
(2)T1处物质组成存在明显的分层;(1分)
上层为粒径小的粉砂和黏土,下层为粒径更大的砾石(或上层颗粒小,下层颗粒大);(1分)
物质在沉积时,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1分)
(3)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2分)
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
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2分)
(4)葫芦口附近的地形较为陡峭,(1分)不利于堰塞湖相沉积的堆积和保存,而巧家地区由于位于
一个大型滑坡体上,巧家地形平缓开阔,(1分)可以为湖湘沉积的堆积和保存提供广阔空间。
【解析】
(1)从 T1到 T4,形成最早的是 T4,T4地层年龄为 942±92千年,其地层年龄最老,故形成时间
最早。
(2)T1 处物质组成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上细下粗,上层为粒径小的粉砂和黏土,下层为粒径更
大的砾石。其形成原因,地壳抬升前,河流阶地原处在被洪水淹没的位置,洪水期没过时,由于被
没过的部位水浅且流速慢,在滩面留下一层细粒沉积,覆盖了下部的河床砾石状物质。
(3)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积极河流阶地金沙江下切侵蚀,使原来的河谷谷底超出洪水位,形成阶地;地壳经历四次抬升,
河流多次下切,形成四级阶地。
(4)在巧家县城附近广泛分布了湖相沉积物,而其对岸的葫芦口却难有大面积的湖相沉积物,主要
是因为葫芦口附近的地形较为陡峭,不利于堰塞湖相沉积的堆积和保存,而巧家地区由于位于一个
大型滑坡体上,地形平缓开阔,可以为湖湘沉积的堆积和保存提供广阔空间。
地理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20.(14分)
【答案】
(1)新月形沙丘(1分)
剖面图如下:(3分)
(2)沙丘区位于祁曼塔格山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呈狭长带状延伸;(2分)
区内有 13条间歇性河流搬运沉积物为风沙地貌发育提供了沙物质来源。(2分)
(3)迎风坡颗粒大,背风坡颗粒小;(2分)
沙丘迎风坡风力大,以侵蚀为主,风的搬运能力强,此时只有颗粒大的搬运物能够沉积;(2分)
沙丘背风坡风力小,加上背风坡易形成涡流,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此时颗粒小的搬运物能够沉积。(2
分)
【解析】
(1)考查风力沉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识别和剖面图的绘制,重点掌握迎风坡坡缓,背风坡坡陡这一
主要特征。
(2)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和材料信息提取能力,沙丘主要沿山麓呈带状分布,从而推断沙源
主要是河流从上游山区搬运的沉积物。
(3)本题主要从微观角度考查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风力差异而导致作用力的差异,从而得出颗粒大
小分布规律。
地理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