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3 19:46:17

文档简介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22年 11月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B D C A B A C D D D A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C C D B D C A B C D C A B
1.D【解析】材料表明湖南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壳标本,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表明此时该地处于新
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食物来源稳定性逐渐增强;A 不符合史实,B 是新时期时代晚期,
C 是磨制石器。
2.A【解析】结合材料可以得出夏朝的统治者借助神权来强化政权,选 A;B 形容的是分封制,不符合史
实;C 不符合材料,是非理性化;D 材料未体现。
3.B【解析】根据材料“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以武力为背景”“插队”“掺沙子”等关键词,可以得
知分封制拓展了周朝的统治区域;A 不符合史实,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不符合史实,是郡
县制;D 不符合材料与史实。
4.D【解析】少数民族可以通过文化成为华夏民族,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包含其他民族在内的
文化认同,体现多元一体,选 D;A、B 不符合材料,C 是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
5.C【解析】图一铁器的使用,有利于土地开垦,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图二废井田开阡陌则从法律上
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是两图的共同点;A 绝对化表述,不符合史实;B 导果为因,先有铁器使用,
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才导致分封制的崩溃,而不是相反;D 材料未体现。
6.A【解析】民本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孟子和荀子,专制主义则是法家。
7.B【解析】各国养士之风盛行,诸侯国君招揽人才,表明当时士阶层活跃,得到重视,这有利于百家争
鸣;A 不符合材料,C 导因为果,先有诸侯纷争,才有诸侯国君对士的重视;D 不符合材料。
8.A【解析】根据材料“天下复归一统”“已远非古代贵族政府”“不再封建”可得知秦朝确立起郡县制和
官僚政治,实现了中央集权,选 A;B、D 表述过于绝对化;C 不符合史实,汉代初年、西晋、明朝初
年都实行分封制。
9.C【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轻徭薄赋的措施,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A 是汉武帝
时期,B 错在“高速”,D 不符合“文景之治”的史实。
10.D【解析】将儒家的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使得儒家经典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A、C 材料未体现,B 不符合史实。
11.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外戚和宦官都是借助皇帝才能掌控政权,因此是君主专制的结果;外戚和宦官
是中央官员,与地方权力的膨胀无关,A 错误;B 片面;C 不符合史实,外戚是母祖,而宗法制是父系
血缘,且宦官与宗法制无关。
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完全取决自己的好恶,表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A、
C 材料均未体现,B 不符合史实,中正官并非宰相。
13.A【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表格中的姓名印证了这一内容;材料是北魏政权内部皇位的更迭,
而非政权的更迭,B 错误;C、D 与材料无关。
14.B【解析】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饮食、娱乐方面的互相影响;A、C 不符合史实,D 材料未体现。
15.A【解析】材料中南北方经济往来增多,要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表明政治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因此实现国家统一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B、C 在南宋,不符合史实,D 不符合材料。
16.A【解析】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因为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北方对南方经济依赖增强,故选 A;B、C 选
项无关,此时经济格局重心仍在北方,并未改变,排除 D。
17.C【解析】从材料中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对民态度不用,最终结果不同,可以得出治国理念对于国家治理
的重要性,故选 C。A 贯彻始终绝对化,B 材料主要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没有体现民心向背,决定
绝对化表述,D 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18.C【解析】唐初推行政事堂制度,三省分权合议,形成制度约束,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唐玄宗改政
事堂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下设 5 房分主政事,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B 不是唐玄宗改革的目的,D 与官员晋升无关。
19.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科举考试过程中,仍然重视门第、举荐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 C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B、D 未体现。
20.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唐朝藩镇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选 D;藩镇外重内轻
威胁了中央集权,A 说法错误;藩镇权重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因此并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不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页)
选 B;C 与材料信息无关。
21.B【解析】据材料可知为两税法,与它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B,其余说法错误。
22.D【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期筷子文化的向外传播,主要原因在于唐朝国家实力强盛,因此选 D,A 选
项的双向未体现,材料未体现民族政策,排除 B,兼收并蓄应该为双向互动,材料未体现。
23.C【解析】材料体现了宋朝地方管理制度,体现了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C;
前朝实行节度使制度,未体现继承;小农经济体制下不能消除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太过于绝对化。
24.A【解析】由材料可知王安石保甲制度意在加强军事实力,减轻政府财政,故选 A 项;王安石变法并未
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 B 项;兵民合一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 C 项;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
反对,排除 D 项。
25.B【解析】宋朝科技成果侧重于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很少,与小农经济的需求、
生产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科技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故选 B。
26.C【解析】材料着重体现绘画的形象、生动、逼真性,主要是因为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
物才能获得其中的“理”,故选 C;绘画内容与政治格局的变化无关,排除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风俗
画的发展,排除 B;科举制度不考查绘画,排除 D。
2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青花瓷是元朝瓷器的代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个制瓷系统,宋元时期瓷器
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新的物质象征,宋朝时中国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故选 D。
28.C【解析】读图可知为元朝行省制图,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属于元朝时期的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管理,故选 C 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对地方采取的行政区划,故缩小内地与边疆差异的说法错误,
排除 A;B、D 说法错误。
29.A【解析】根据材料“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可知,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借
鉴了汉字,体现统一性,同时又与汉字有所不同,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选 A;民族交融促进汉字
的发展,B 项逻辑错误;流行以汉字为主,而非少数民族字体;排除 C;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国
家处于政权并立时期,没有实现统一,排除 D 项。
30.B【解析】据所学可知,只有 B 选项同属于唐朝。
31.(1)举措:(每点 2 分,任答 3 点给 6 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设置长沙王国;汉武帝时设置刺
史;东汉废除王国,改长沙为郡;设立学校,推广儒家文化。
影响:(每点 2 分,任答 3 点给 6 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湖南地区治理制度化;促进了湖南地区经
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湖南地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提升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按照时间顺序,对举措进行归纳。意义需要根据每一项具体的措施,一一分
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2)(8分)
观点:“大一统”思想包含了疆土、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统一。
角度 1:“大一统”思想在秦朝的体现
秦灭六国后,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其疆域东至大海,南至象郡,西至陇西,北至长城;政治
上建立起包含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内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对全国的掌控;经
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有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与发展;思想上,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文化上,统一文字,增强了文化认同。
角度 2:“大一统”思想在汉朝的体现
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疆域方面,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
设置西域都护府等,积极开拓疆域,建立起疆域更大的国家;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设
置刺史,抑制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颁布新的统一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
官营等;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评分标准】从四个角度论证“大一统”思想,每个角度给 2分,最多不超过 8分。
32.(1)表现:(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
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原因:(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城市
管理有所放松);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2分)
原因: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
(2分);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分);
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2分)
评价:隋唐以前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
人才。(2分)宋代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页)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年11月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6页,32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以“天下稻源,红色道县”做宣传,在该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上
最早的稻壳实物标本,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由此可知当时该地
A.成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
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
C.使用打制石器种植水稻
D.食物来源稳定性逐渐增强
2.夏朝有浓厚的敬天思想,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这反映
了夏朝
A.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B.依靠血缘维护统治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3.鉴于股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
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据此
可知分封制
A.实现了高度集权
B.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延续了商朝内外服制度
4.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
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种观念
A.阻碍了民族交流
B.加剧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对抗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有利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5.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下图的现象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2废井田开阡陌
A.表明铁器使用普遍化
B.源于分封制的崩溃
C.催生出新的土地制度
D.导致土地兼并盛行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6页)
6.《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
制主义为两翼的私学文化”,这两种文化的代表分别是
A.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
C.墨家、道家
D.儒家、墨家
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官,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
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诸侯国的这些做法
A.表明士阶层的没落
B.有利于思想的活跃
C.导致诸侯国的纷争
D.阻碍了阶层的流动
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秦灭六国,天下复归一统,但那时的政府体制,已远非古代贵族政府可
比。如为相者,前有吕不韦,乃赵国人。后有李斯,乃楚国人。为将者有蒙恬,其祖父鳖,为
齐国人。…而秦廷亦不再封建。”这表明
A.统一集权政治的确立
B.心理隔阂的消除
C.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
D.阶级对立的消失
9.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
“算赋”(人头税)由120钱减为40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至20
岁。以上措施
A.促使汉朝国力达到鼎盛
B.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C.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思想
D.恶化了政府的财政状况
10.西汉中后期,政府在判决案件时兴起所谓“《春秋》决狱”或称“经义决狱”之风,即可以直
接引用“五经”经义特别是《春秋》的内容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这一做法
A.提高了审判效率
B.反映了汉代缺乏明确的法律
C.降低了政府威信
D.强化了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1.外戚集团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
而亟欲亲政的心理,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的外戚与宦官专权
A.导致地方权力膨胀
B.表明外戚权力失控
C.均受到宗法制影响
D.是君主专制的后果
12.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13.表1是北魏部分皇帝的谥号和姓名,这种变化
表1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公元)》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
拓跋圭
368—409
宣武帝
元恪
500—515
太武帝
拓跋焘
424—452
孝明帝
元诩
516-527
献文帝
拓跋弘
466—471
孝庄帝
元子攸
528—531
孝文帝
拓跋宏
471-499
孝武帝
元修
532-534
A.反映了汉化改革的结果
B.反映了政权更迭的频繁
C.促进了北魏经济的繁荣
D.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权力
14.成书于北魏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记载的一些饮食烹饪,如奶酪以及涮羊肉和烤乳猪等吃法,
都来自胡人;游牧民族的舞蹈、音乐也传入内地。这反映了当时
A.各民族饮食习惯改变
B.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
C.各民族经济水平趋同
D.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
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