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9:00:40

文档简介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年11月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
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
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
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
“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
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
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
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
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盖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
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
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
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
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
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
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辨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
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22 年 11 月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
为它‘小’而易读”可知,“小”而易读也是原因之一。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内容的能力。A“这是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关键”错,与材料一“要断定
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不相符。B“因此他无法断定一部作品是否经典”曲解文意,根据材料
二,毕飞宇无法判断是否经典针对的是当代作品。D“可见本次访谈并不正式”错,这些用词只能说明毕
飞宇本人说话的语言特色,不能判断会谈正不正式。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 项可支撑“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
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这一提问的论据。B 项可作为毕飞宇关于经典阅读方式理解的论据。D 项可
作为毕飞宇“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这一创作态度的论据。
4.【参考答案】①先从《小说课》几乎不选当代作品入手,抓住“经典”这一关键点有针对性地提问。
②然后采用追问法,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
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分析信息以及理解文本特点的能力。纵观材料二全篇,访谈紧密围绕着经
典进行,很有针对性。记者从《小说课》几乎不选当代作品入手,先同毕飞宇探讨经典的标准,接着讨
论经典阅读的方法,最后回到毕飞宇及其《小说课》的话题上。其次,记者能牢牢抓住毕飞宇回答中的
关键信息拓展访谈内容,如,当毕飞宇说“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并说阅历对经典阅读很重
要时,记者就进一步追问毕飞宇是否会翻来覆去比对着阅读经典作品;毕飞宇说自己是“把玩”经典,
记者就顺势表示自己疑惑,经典如何把玩?这种追问法,能拓深、拓宽访谈内容。
5.【参考答案】①关注小说如何以最少、最恰当(精炼准确)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②关注小说的内容是否关心社会、关切人生。
③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设计的方法。
④深入小说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仔细、反复地阅读。
(每点 2 分,3 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从“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
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
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可知,阅读小说,应该关注它如何以
最少、最恰当(精炼准确)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根据“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
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可知,阅读小说应关注它内容是否关心社会、关切人生;根据“而是要以作
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可知,还要关注小说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设计的方法。
根据材料二毕飞宇的“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以及他的“摩挲”经典论可以概括,阅读经典,
还应深入小说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仔细、反复地阅读。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B 项“因为害怕其他看守听见”理解错
误。根据原文,“那个女人”声音低微主要原因是她身受重伤,身体虚弱;其次,“时常可以听到”她
喊的看守,并不一定就是“瘦瘦的女看守”。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手法的能力。C 项,“瘦瘦的反动派女看守转而支
持革命”于文无据。
语文参考答案 第1页 (共6页)
8.【参考答案】①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1 分),营造真实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
者(1 分);
②采用对话的方式,徐徐推进情节,安排巧妙。(2 分)
③以道静的所见所闻为明线,以道静的心理情感变化为暗线,丰富了小说内容,深化了小说主旨。(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和情节线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说节选部分的叙述匠心独运,
情节线索有明暗两条线。明线,从道静的视角,叙述其所见、所闻,属于有限视角。这种叙述方式使得
营造的囚牢场景、展示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性,触动读者。暗线,道静从伤痛中苏醒,听了“那个女人”
的话,虽受到鼓舞,但从“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可见,她悲观地认为自己救不活了,
也没打算活下去。倒数第二段她说“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
个日子是到了”也能看出她已然准备好牺牲,没准备逃出去。但是,在看到“那个女人”坚持不懈、乐
观积极地开导她和小女学生,并听到“那个女人”分享自己的革命经历、讲述自己的革命理想之后,她
深受触动,最后“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可见,道静
受“那个女人”触动,不再绝望,转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种明暗线交织的叙述,能在有限的篇幅里
展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情节感人,意蕴深厚,主旨深刻。
9.【参考答案】①积极乐观,善良勇敢。道静从重创中醒来,她热情鼓动“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
争取活下去”;小女学生恐惧哭泣,她轻声安抚,讲述自己的经历,说反动派是“雷公打豆腐”。
②沉着理智,智慧坚毅。听到道静能说话,她立即冲窗外大声喊“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
来啦”;看到端来食物不好,她对看守说“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身陷囹圄,危在旦夕,她依旧抓
住一切机会,坚持战斗,唤醒他人。
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听到道静做好牺牲的准备,她冷峻严肃地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
“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
(上述三点,答出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出三点 5 分。言之成理即可。)
④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当学习“那个女人”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付诸
终生的做法。(1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人物语言,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本题作答前要仔细审
题。题干“本文中‘那个女人’的话给我们很多启示”告诉我们,结合全文分析“那个女人”的话所体
现出的人物特征是关键。结合全文,不难概括出人物的特点:积极乐观、善良勇敢,沉着理智、智慧坚
毅,热爱祖国、信仰坚定。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只能从语言的角度来概括“那个女人”的特征。最后,
还要说一说启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虽说几乎不可能再面对“那个女人”的处境,但她在人生至暗
时刻表现出来的坚韧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她的将个人命运同祖国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信念值
得现在的我们学习。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圣贤做事,无不借势而为,顺天而动。借助形势,
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
乎其微。“从事”意为做事,领起后面的全部内容,这里需要断开,所以排除 AD。“无权藉”“倍时
势”二者在意义上形成对偶,所以排除 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诗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北面”在原文中是指“向
北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选项中“喜欢攻打比自己弱小的敌人”,错误。原文为
“伐而好挫强也”,指的是齐国喜欢攻打强敌。所以选 D。
13.【参考答案】(1)卫国并非比赵国强大,(只是有了魏国的支持),假如把卫比作箭,魏就好比机弩
弓弦,向魏国借助力量从而占有河东之地。
(2)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切实估计自己的兵力,这样之后才能联结诸侯实现
语文参考答案 第2页 (共6页)
自己的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譬”,假如;“藉”,借助;“藉力于魏”,倒装句,向魏国借助力量。
(2)“为”,治理;“料”,估计;“然后”,这样之后。
(关键字词落实 1 分,句意 1 分。)
14.【参考答案】①比喻论证,将卫国比作箭,魏国比作机弩弓弦,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②举例论证,
举干将莫邪、赵氏袭卫的例子,更具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将卫国的选择与当世为国者的行为进行对比,
说理更深刻。(每点 1 分)
【解析】诸葛亮的话的意思是:苏秦、张仪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舌头巧,会说话,善辩论。本题设问
的重点在后面的“方法”,本质考查的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使用。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而不顾招人忌恨,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
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无不借势而为,
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能成就
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
“譬如说,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则不能破损毫发;而再坚硬的箭矢,如果
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钝而无力,那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
少了借力之物。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赵人袭卫,车不停歇,人不喘息,一下子包围了卫国都城,在刚平(卫
地)筑土城加以控制。当时卫都八个城门皆被堵塞,两个城门被摧毁,亡国之祸迫在眉捷。卫国国君在形势紧
急、间不容发的情况下,光着脚丫逃奔魏国求援。魏武候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邯郸大
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不可收拾。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夺取了刚平,攻下了赵邑中牟的外城。
卫国并非比赵国强大,只是有了魏国的支持。假如把卫比作箭,魏就好比机弩弓弦,从而借助魏国而占有河
东之地。这时赵国非常恐惧,楚国就救赵而讨伐魏国,双方在州西这个地方大打一仗,楚国穿越魏都大梁城
门,驻军林中而饮马黄河。赵人得到楚国的援助,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沟而夺取黄城。毁刚
平、破中牟、陷黄城、焚棘沟,这并非是赵国、魏国的本意,然而当初他们都那么卖劲的大干,而最后的结
果却是这样呢?这是因为卫国和赵国善于利用时机,明白攻占决胜,须依时借势。如今执国施政的却不是这
样,自己军队弱小却喜欢挑斗强敌;国家疲惫偏要触犯众怒;败局已定却仍然一意孤行;没有相当实力,却
不能屈志以居下位;自己地狭人少,却与大国抗衡为敌;事情失败却不改诈伪之心。犯下六种错误还妄图建
立霸业,其实离霸业是越来越远了。”
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切实估计自己的兵力,然后才能联结诸侯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缔约时不以自己为主承担怨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就能保全自己的兵力以控制全局,而
且可以实现拓展疆土的愿望。以前,齐王联结韩、魏两国讨伐秦、楚作战并非特别卖力,分得土地又不比韩、
魏多,可是天下惟独将战争归咎于齐,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率先倡导讨伐秦、楚,触犯众怒。再说那时天
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越专事攻伐。这十个国家,
勾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缔约时齐国喜欢站在领袖的位置,
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 项中“‘夜娖银胡 ’正面写出义军进兵神
速”表达有误。不是“正面写出”而是“侧面体现”。词中三、四句意思是“敌兵闻风丧胆小心防备,
夜晚也枕着空箭袋睡觉”,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
出其不意。
16.【参考答案】①词人年轻时率兵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如今仍然有“万字平戎策”,上阙的杀敌壮举与
下阙的万字复国方略相呼应,豪迈壮阔之情跃然纸上;
②但是“平戎策”却只能换“种树书”的遭遇,加上须发已白,青春不再,写出了诗人空有满腹豪情,
却是壮志难酬的无限哀愁;
③整首词既有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又有年华逝去、壮志难酬的哀伤,体现了词人的“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语文参考答案 第3页 (共6页)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译文】
有位客人慷慨激昂地谈论功名,便回想起年轻时候的事,用游戏心态写下这首词。
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战士们穿着鲜明的衣甲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冲破了
敌人的包抄。敌兵闻风丧胆小心防备,夜晚也枕着空箭袋睡觉。我军勇气倍增磨刀擦箭,清晨便万箭齐发射
向敌巢。
追忆着往事,难平翻滚的心潮,感叹着今天,不禁满腹牢骚。春风纵然能将世间万物染绿,却无法染黑
白须是多么令人伤悼。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书学习栽树种草。
【诗歌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
句写作者年轻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
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
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 ”,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
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
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
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
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
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
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
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
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
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
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
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
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
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
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17.【参考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示例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示例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 3 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受”“瑟”。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易错字“暇”“痹”,易错拼音“chén”“jìn”“jiè”。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提高”与“知识”二者搭配不当,应该将“提高”
改为“获得”;前后两句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所以不能用“因为”来领起句子,应该改成“不是……而
是……”这一表达方式。
20.【参考答案】永无止境 了如指掌 息息相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永无止境: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结合后文“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可知此处要表
语文参考答案 第4页 (共6页)
达的是“没有尽头”的意思。
了如指掌:对事物十分了解;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结合前
文“并”可知后面的内容与前文形成递进关系,由“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可知要填的内容应该是指“了
解、掌握”。
息息相通: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后文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
跳动”,可知,此处指的是“关系密切”。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人们对于距离我们最近的“邻居”——月球的认知不断得到刷新”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在选项中,A 项是表示“声音的延长”;B 项是表示“意思的转折与转换”;C 项是表示“解释说明”;
D 项是表示“强调突出”,所以选 C。
22.【答案】具有一定危害性 但在地球上却储量极低 月球由于缺少大气层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而以氦-3 为原料的聚变过程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可知,前文应该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据此推断前文应是说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据此可以填入“具有一定危害性”。
第二空,从前文“氦-3 虽好”中“虽”可见,此处内容要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并使用关联词“但”来
引出要说的内容。从下文“但与地球相反的是”“月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 资源”两处可知,本空要表达
的是“储量很少”的意思。
第三空,从前文“但与地球相反的是”,以及后文“月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 资源”可知,这里说的是月
球,并且突出的是其没有大气阻挡的特征。故可以填入“月球由于缺少大气层保护”。
23.【立意参考】
① 在征程中奋进,为新时代燃烧。
② 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③ 在最好的时代,做最优秀的自己。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青年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尤其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当代青年,在最美的时光
里遇见更好的中国,既有远大理想,也有宽广舞台,不仅是青年之幸、国家之幸,更是民族之幸、时代之幸。
这对高中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够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长大成人,这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承担了前所
未有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的最好证明!
由此,考生可联想,这个时代,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个体最好的时代,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每个人的价
值都有机会得到体现,并且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包容而开放。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才能得到了展现,人们
的智慧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人,成熟在新征程的开始,就注定了我们是不平凡的一代。每个微小
个体都有价值,每个个体与社会和时代密不可分。我们要燃烧、要闪耀,也要迸发自身的能量,为社会与时
代奋斗和奉献。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肩负历史使命,要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
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评分细则(参考高考评分细则)
语文参考答案 第5页 (共6页)
语文参考答案 第6页 (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