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
《示儿》《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创设情境 、想象等不同方法体会诗人情感。
4.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通过两诗的联系与比较知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及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清明上河图》,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板书:知背景)
二、初读初感,初步对比
1.解诗题(学生借助注释说诗题的意思) 板书(解诗题)
2、师检查读(抽生读,相机指导字音、停顿、语气)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示儿》故事背景引入。
师:让我们从1210年的那个冬天说起吧。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在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摇曳,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
2.探究《示儿》
(1)自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试着和同桌说一说,陆游临终前的这封遗书说了什么?
(2)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看看哪一个字直接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圈出来
板书“悲”
师:我们来看一下悲这个字,下面是一个心表示意愿,上面是一个非,表示意思没有达成,感到痛心。这首诗中,诗人什么意愿没有达成,感到悲伤和痛心呢?谁来读?(板书 不忘)
(3)为什么不见九州同会如此触动陆游的心呢?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
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过渡到第二首诗
3.探究《题临安邸》
孩子们,是什么原因让陆游始终不见九州同呢?接下来,来看看我们来看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吃喝玩乐,苟且偷生)
师:这不堪的一幕被林升看到了,于是他在临安一家酒馆的墙壁上挥笔写下(题临安邸),一起读。
(1)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诗中陆游寄予厚望的王师、权贵们他们在做什么?(板书 忘)
师:他们在寻欢作乐,这批从汴州逃到临安的王师,权贵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国家的领土被抢了吗?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都知道,但是他们仍然日日买醉,像这样的王师能够让九州大同吗?回到第一首诗
师:所以,陆游盼了一年又一年,盼了到了吗?(没有)所以他临死前才有了这样的期盼(读示儿)
师:孩子们,我们知道这是一封写给儿子的遗书啊,遗书中,老父亲想向儿子交待些什么呢?
师:按常理,一个85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临死之前应该交待的是自己的家事啊,但是此刻陆游念念不忘地却是祖国的(统一)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师:为什么陆游会有这样不同寻常的行为呢?(ppt介绍陆游)
师:陆游一介书生,而立之年尚敢战场杀敌报国,但是陆游寄予厚望的王师们,他们又是怎么的状态呢?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题临安邸里,看看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
(2)这些达官贵人们他们寻欢作乐,你在诗中找找,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些达官贵人们这种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状态,把这些字圈出来,同桌互相说一下。
(3)忘记了国家的耻辱,忘记了自己收复中原的使命啊。陆游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但是王师们却把责任和使命忘得一干二净了,在忘与不忘之间,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我们会发现,第一首诗中,诗人用悲写出自己的情感,第二首诗中没有,你能不能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也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情感呢?写下来 (板书: 愤)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升情
两首诗,一悲一愤,其实悲也好,愤也罢。其实诗人都想表达的是是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生:爱) 板书:爱国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中,主题词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陆游死不瞑目是因为对这土地( )林升发出愤怒的质问是因为对这土地( )
2.拓展
在宋朝的历史上,像这样的爱国诗,还有很多,比如......
让我们反复的诵读这些诗,让诗的光辉永远照亮我们的人生。
板书设计 示 儿 题 临 安 邸
陆游 林升
不忘 忘
悲 愤
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