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简历】 茹志鹃(1925-1998),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她是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作品】 《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
【评价】 当代著名女作家
档案(二)
【简历】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84年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作品多次获国家级文学奖,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 《哦,香雪》《大浴女》《玫瑰门》《麦秸垛》
【评价】 当代著名女作家
二、背景链接
1.《百合花》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处于冷峻的现实生活中,这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哦,香雪》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和大部分青年作家一样,铁凝在这篇作品里倾注了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另外,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抒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百 合 花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茹(rú) (2)撂下(liào)
(3)讷讷(nè) (4)憨憨(hān)
(5)讪讪(shàn) (6)嬷(mó)
(7)磕(kē) (8)瞅(chǒu)
(9)髻(jì) (10)忸怩(niǔ)(ní)
(11)尴尬(gān)(gà)
2.多音字
(1)拗 (2)露
(3)恶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1.稀疏·稀少
[辨析] “稀疏”,稀而不密,如头发稀疏、枪声稀疏、树叶稀疏。“稀少”,数量少,如物品稀少、路人稀少、蔬菜稀少。
[情境选词] ①山坡上稀疏地散布着几座房子,站在这里可以听到大渡河的哗哗水声。
②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2.安详·安适
[辨析]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安适”指安乐舒服,安静舒适。
[情境选词] ①漫步在一座座古朴的石桥上,你会感受到这水乡的恬静与安适。
②那老者面目安详,问他事情,只是淡然一笑,并不作答,一副知白守黑的神态。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自告奋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2.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情境呈现]
1.每当有困难急需解决的时候,他总是自告奋勇。
2.有些广告词莫名其妙,读起来真伤脑筋。
哦,香雪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皱褶(zhě) (2)粗糙(cāo)
(3)笨拙(zhuō) (4)温馨(xīn)
(5)怂恿(sǒnɡ)(yǒnɡ) (6)窸窸窣窣(xī)(sū)
(7)虔诚(qián) (8)脊梁(jǐ)
(9)搡(sǎnɡ)
2.多音字
(1)铺 (2)纤
(3)埋 (4)轧
(5)晕 (6)悄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1.诞生·诞辰
[辨析] “诞生”指出生,降生,是动词;“诞辰”指生日(敬辞),是名词。二者词性不同。
[情境选词] ①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运行46亿年了。
②这一天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一个纪念会。
2.虔诚·虔敬
[辨析] “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虔敬”指恭敬,侧重文章、图画、神情等。
[情境选词] ①信众游客对虹庙一直虔诚有加,香火不绝。
②学生们以虔敬的心向师长送去祝福。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2.撼天动地:天地受到震动。形容声势浩大。
3.一惊一乍:指人受到小惊吓表现得过于兴奋或紧张的样子。
[情境呈现]
1.他心不在焉地用脚拨着石子,把别人的话都当成耳旁风。
2.驻港部队实战演习堪比大片,火力大开,万炮齐发,撼天动地。
3.面对不靠谱的大学排行榜,没必要一惊一乍。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百 合 花
1.感知内容
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答:
[明确] 人物:“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事件:(1)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2)借被子;(3)通讯员救人牺牲;(4)新媳妇为通讯员补衣服,主动献被子。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借被 ②军民情
3.主旨归纳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歌颂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哦,香雪
1.感知内容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
[明确] 火车的到来扰乱了台儿沟姑娘们的心→姑娘们和旅客们做买卖→香雪上车换铅笔盒,结果被带到三十里外→香雪步行回家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人做生意 ②香雪夜归
3.主旨归纳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的现状、摆脱贫穷的迫切渴望,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人情意无穷,美在蕴藉中——品悟富有人情美的形象
1.阅读作品,圈画批注。赏析两篇小说中的五个主要人物形象:通讯员、新媳妇、“我”、香雪、凤娇。
[明确] 《百合花》
人 物 具体情节及主要性格特征(示例)
“我” ①接受支援前线包扎所的任务,借被子,在包扎所护理伤员,反映出“我”的勇敢、大方、乐观、善做工作;②知道被子来历后,跟通讯员开玩笑,反映出“我”的善解人意、开朗乐观
通讯员 ①从枪筒里插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看出他热爱生活,充满朝气;②从带路时的沉默、“张皇”,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馒头等细节,看出他羞涩腼腆、关心同志;③从借被子失败的情节,看出他的憨厚朴实、不善言辞;④从英勇牺牲,看出他的高尚
新媳妇 献被子时她“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到了包扎所,她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为通讯员缝衣服。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她的淳朴、善良、纯真、高洁
《哦,香雪》
人物 具体情节及主要性格特征(示例)
香雪 ①从香雪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的美丽;②从香雪对火车上顾客“信任地瞧着”的眼神中,从她不会和旅客讨价还价中,从她始终保持善意的沉默,不与其他女孩彼此嘲弄取笑中,从她用四十个鸡蛋和女学生交换一个铅笔盒中,可以看出她的美好心灵:善良、纯朴、自尊、追求上进
凤娇 ①从凤娇关注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她对物质的渴求,对新生活的纯朴向往;②从她和“北京话”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的勇敢、泼辣;③从她与“北京话”做买卖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的质朴、善良
任务突破二 立象以尽意——分析物象的意蕴及作用
2.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请赏析“百合花”与“铅笔盒”的象征意义与作用。
[明确]
典型物象 象征意义 作 用
百合花 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人性美、人情美。具体体现为通讯员、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纯洁高尚美好的感情 “百合花”装饰的被子将“我”、通讯员、新媳妇联结在一起,成为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的美好情感的歌颂,喻示着美好的未来
铅笔盒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愿、追求和自尊的象征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表达了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渴望
任务突破三 创设人物活动的舞台——鉴赏环境描写
3.(1)假如你是电影《百合花》剧组的导演,根据《百合花》小说,你会选取小说中的哪些环境描写进行拍摄?为什么?
答:
[明确] 选第四、四十五段的环境描写。
第四段有色有味,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乡村图,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我”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十五段交代总攻前的环境。“满月”照应文章开头的“中秋”。敌人的狂轰滥炸凸显了部队进攻的困难,为下文写战斗的紧张气氛和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2)《哦,香雪》中,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什么样子?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说中的“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明确] ①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贫穷落后,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
②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受到了来自外界现代文明的冲击。
③这是一篇描写“山内、山外”不同生活地域的人们相互接触的小说,“山”始终伴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多次出现,并且在小说末尾起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山”还让人想起它背后的“封闭、高大、幽暗”等特点。
任务突破四 于细微处见神韵——赏析细节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请找出《百合花》《哦,香雪》中的细节处并赏析。
(1)《百合花》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试着找出并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明确]
细节描写 作 用
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第一次出现在通讯员给“我”带路时,“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①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第二次在借被结束他回团部跟“我”分别时,“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第一次出现,“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 ②既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又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与关切
③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表现出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第三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④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此处,也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中间不仅包含着新媳妇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两个馒头 ⑤第一次在完成借被工作分别时,通讯员给“我”开饭,“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 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
第二次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那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更使“我”触物生情,抒发痛失战友的悲愤心情
(2)阅读香雪半夜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答:
[明确] 在香雪半夜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描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的贫穷落后,展望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想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展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表达主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任务突破五 叙述成就别样精彩——赏析小说叙述方式
5.小说的叙述考点,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答:
[明确] (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我”讲述出来的。
效果:①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感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②叙述者“我”无疑是“可信的叙述者”,作品较为明显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信念,即军民鱼水情如百合花般纯洁。③通过特定的叙事途径,更多地展示了人情美、人性美,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氛围,进而烘托出作品的深层含意。
(2)《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效果:①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这就是所谓的“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事物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事物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介于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铅笔盒的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地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②这样的叙述角度又可一分为二:一是以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二是以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开篇从大环境写起,逐渐缩小描写的范围,从写大山转到写山村里的姑娘们,再从姑娘们中分辨出特别的香雪,仿佛对台儿沟、对山民、对姑娘们和对香雪从陌生到认知、到亲近,这是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台儿沟。写台儿沟人忽然迎来“那绿色的长龙”——火车,初见不识,惊惧恐慌,好像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面世界的明亮窗户,搅起心中一片波澜,让人生发出对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向往,这是以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这两种视界或两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情境感。
赏析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内关联】
《百合花》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感人的形象。
【技巧指导】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1.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有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人物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具体分析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不仅指对五官、面容的描写,还包括对身材、体型、衣着、姿态、精神状态、风度等较明显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人物的特写镜头,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可以分为整体描绘和局部雕琢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进行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能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进行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细节描写,包括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在分析时注意这三种情况: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
2.规范答题,力争满分
不论考查哪一种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其答题思维趋向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刻画人物的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⑤表现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人物心理描写
【课内关联】
《百合花》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展现小通讯员的感人形象,《哦,香雪》运用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出了香雪因落后而产生的自卑感和对文明的向往。
【技巧指导】
1.直接描写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方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进行提示。 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的片段: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愤愤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值得强调的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2.抒情独白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如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一文片段: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红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
3.梦境描绘
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思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如: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部分的文字,作者通过梦境揭示出了宝玉对少女的关心、体贴,他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
4.心理分析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片段: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5.行动表现
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能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作者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6.环境衬托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地衬托出来。
7.幻觉展现式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学以致用】
1.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一位同学考完试后担心自己不及格的紧张心理。80个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天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吧,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2.运用幻觉描写的手法描写一位同学考完试后担心自己不及格的紧张心理。60个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动弹不得,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窃窃的嘲笑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