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①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那块屋檐下的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②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③”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④了一声。(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1.文中标注序号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B.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C.我看见了一张圆脸,十分年轻稚气,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D.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圆脸,他十分年轻稚气,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6分)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香雪、凤娇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
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萌发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出人意料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
A.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B.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C.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3分)
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
答:
二、阅读提升(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4分)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头一?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得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短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得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 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为线索串联情节,使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对应一课一考点)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5分)
丁香花的思念
顾晓蕊
一场春雨过后,院中的丁香花开了。我驻足凝望,深吸口气,那香气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忽想起一个人,她的网名叫丁香,是紫丁香一样暗香清幽的女子。
去年初春,我到山西参加文学活动,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她是其中的一位剪纸艺人。现场的人挺多,隔着绰绰人影,我远远地望去。她穿淡紫色的长裙,眉眼秀朗,眸子深邃,透着一股清贵之气。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手指翻飞间,裁出花儿蝶儿。少顷,剪纸缓缓展开,蔓延出一个春天。观望的人啧啧称叹,她盈盈一笑,大方地坐下,安静而端庄。
我们互加了微信,时间久了,聊得多起来。这才知道纤巧灵秀的她,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到供电公司上班。她的爱人小胡是现役军官,一位沉稳朴实的团长,因而她又是一名军嫂。说起两人的相识,是巧合更是缘分,这背后有段有趣的故事。
在开往济南的列车上,两人恰好座位相邻。她先上的车,踮起脚往货架上放置行李,行李大又沉,她试了几次没够着架子。他走了过来,看到她,微愣一下,随即快步上前,说我来帮你吧!
刚刚坐好,火车开动了。只一眼,却是刹那惊鸿。她黑亮的眼眸如澄澈的湖水,何况她身上的绿军装是如此亲切,他心里一片喜悦,主动攀谈了起来。
他说自己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赶上放假,回济南老家。还说自小就有一个绿色的梦,再有一年毕业,就会跟她一样,走进真正的军营了。
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知说了这么多,她会不会觉得太过冒昧。
她并没有介意他的唐突,反而笑着说,父亲是军官,她在部队大院长大,很庆幸也成了军人,可明年就要退伍了。希望他用心读书,将来到了部队,好好发挥所长,干出个样来。
这一路上,他们聊得很投缘,但多数时间是他说,她微笑倾听。有时她回应几句,也有些羞谨、客气。临下车时,他要了她的地址,说回头给她写信。
两人信来信往,成了要好的朋友。第二年她离开部队,回到内地工作,而他如愿去了西北大漠某边防连,几年后因表现突出,被提升为连长。
跟他同连队的指导员夏阳,有次回家探亲,舅妈悄悄递给他张照片,说你这个表妹,年纪不小了,也不说找男朋友,你费费心,看有没有合适的人。
夏阳倒是上了心,觉得小胡不错,有一回训练间歇,说要把表妹介绍给他。没想到小胡听了脸一红,吭吭哧哧地说,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
第二天,小胡有事去找夏阳,人不在,门敞着。桌子上放着张照片,小胡一看乐了,那初雪般的脸庞多么熟悉。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待夏阳回来,主动缠着他说,你说的事儿,我后来想了想,要不先了解一下吧!
两颗年轻的心,早已彼此倾慕,却刻意回避着,是表哥将这层薄纸捅破,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一年后,在部队举行婚礼,谈起火车上的相遇,表哥这才恍然大悟,朝小胡肩上拍了一掌说,我还奇怪呢,你小子态度大转弯,原来是这么回事!
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依旧纸墨传情。无数个寂寥的月夜,她独坐窗前,将满怀心事,铺于纸上。宝黛初会、西厢记……眼波才动,又怕人猜,她将一幅幅生动的剪纸,夹在书信中寄出,他看了又看,仿佛在读一颗玲珑剔透的心。
两年后,随着儿子出生,日子变得忙碌起来。儿子身体弱,经常感冒发烧,有一回,她半夜抱着儿子去医院。那时,她多想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他,说说心中的焦虑、委屈,念头蹦跳出来,又被摁了回去。她怕惊扰了他,独自饮下惆怅与苦楚。
儿子两岁多时,他穿着便装回到家,伸开双臂,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儿子怯怯地躲到她身后,她心酸地说,快喊爸爸。儿子指着他的衣服说,不对!他赶紧换回绿军装,儿子跑上前,拽住他的衣角,小脸紧贴上面,蹭了又蹭。
他和她先是一怔,随即相视而笑,却都湿了眼睛,漫起朦胧的水雾。他抱起儿子说,来,看爸爸变魔术。他几折几叠,剪刀起落,一只只玉兔、猴子、公鸡等飞下来。随后又从包里,翻出几幅剪纸作品。
这回轮到她吃惊了,原来细心的他,空闲时也琢磨起剪纸,还剪出三国人物刀马图和部队题材的作品。他说,都夸你手巧艺高,我也不能落后啊!
从微信上得知我要来山西,参加一个文学培训班。傍晚时,我又到园中散步,接到她的电话,说已到北田镇,特来看望我。一扭头,她姗姗地朝我走来,依然是初见的模样,双瞳涟涟,气度飘然。
两个灵魂相通的女子,在小镇一家酒馆中,聊天小酌,有了几分薄醉。知她酷爱戏曲,我说,来段京剧吧!那天她唱的是《梨花颂》,眼波流转间,道不尽相思意。
我听得痴醉,一曲唱罢,她说,我下个月休假,带着儿子去部队,这是最后一次探亲。他年底要转业,有些舍不得,我心里懂得。
她要送我回住处,于是,两人挽手到园子里。我指着一丛花,说,瞧,多美的丁香花!
她欢喜地走近去看,俯身细嗅,薄纱似的月光洒在花丛中,罩在她身上。我笑望着,只觉得她与花,一样清雅美好。
(节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香与作者灵魂相通,在得知作者要来山西参加文学培训班的消息后,特来看望作者,并在酒馆主动为作者演唱《梨花颂》。
B.让小胡感到亲切喜悦的除了“刹那惊鸿”,还有丁香身上那件绿军装,因为小胡毕业后也将走进军营穿上绿军装。
C.丁香是一个剪纸艺人,也是一名军嫂,端庄大方,她那熟练的剪纸动作让人印象深刻,赢得现场观众的赞叹。
D.丁香和小胡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丁香以剪纸传情,小胡对收到的剪纸看了又看,并且利用空闲时间学会了剪纸。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委屈”“惆怅”“心酸”等词语,以及丁香独坐剪纸、小胡便装回家时儿子的表现让她流泪等细节,饱含着丁香的相思与离恨之情。
B.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心灵手巧、善解人意、美丽高雅、热情开朗、执拗而又弥漫着淡淡忧伤的紫丁香一样的女子的形象。
C.“丁香”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如像丁香一样的活泼、高洁、执拗、任劳任怨等品质,作者借“丁香”表达了对丁香姑娘的赞美之情。
D.夏阳给小胡介绍对象,小胡先是无动于衷,但当得知夏阳介绍的就是自己心仪的丁香时,便主动起来。小胡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对丁香的倾慕之意。
12.小说开头写作者院中赏花,结尾写丁香月光中赏花,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3.(对应一课一考点)简要分析小胡在夏阳给自己介绍对象时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③处句号错误,根据担架员的语气,应使用叹号。
2解析:选A。根据事理考虑,应该是先“拨开他们”,然后再“看见了……”,故排除B、C两项。依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4解析:选D。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C两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和例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朱门”代富贵人家。
5答案:同一片蓝天下,他们都是怀有远大的理想而没有被生活的窘迫磨灭斗志的山里孩子。
6解析:选D。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7解析:选B。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自然也没有相比较的意思。
8答案: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这些体现了他认真负责、勤劳朴实的特点。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9答案: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将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因为从小的劳作形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主动为作者演唱《梨花颂》”错误,由原文“知她酷爱戏曲,我说,来段京剧吧”可知,丁香是在“我”的要求下演唱的,并非主动演唱。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任劳任怨”于文无据。
1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情节、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思考答案。结构上,首段借丁香花引出丁香姑娘,引出下文;尾段月下赏花,使文章前呼后应,首尾圆合,条理井然。内容上,凸显了人物形象。使用象征手法,以花、月衬人,赋予人物清雅、高洁、美好的品质。
答案:①小说开头写作者院中赏花,既渲染了气氛,又引出了下文对丁香的追忆,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②小说结尾写丁香月光中赏花,以花、月衬人,凸显丁香的清雅、高洁、美好。③使文章前呼后应,首尾圆合,结构条理井然。
1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抓住一个“变”字,要厘清小胡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这种变化对文章的作用。答案区间在第十三、十四段。开始,小胡不知道夏阳给自己介绍的对象是谁,于是红着脸搪塞,但当得知是丁香时便立马转变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这说明了丁香在小胡心中的印象之深、之好。这一情节巧妙展现了二人的相知相恋“是巧合更是缘分”,与前文相照应。
答案:①小胡在不知道夏阳给自己介绍的对象是谁的时候,红着脸,吭哧着忙用“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的话搪塞。②当看到桌子上放着的那张有着初雪般的熟悉脸庞的照片时,心里乐了。③当小胡明白夏阳给自己介绍的对象是丁香时,便主动缠着夏阳说“你说的事儿,我后来想了想,要不先了解一下吧”。④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既使文章有了起伏波澜,扣人心弦,具有可读性,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⑤这一心理变化过程,与文中“两人的相识,是巧合更是缘分”这句话相呼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