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时间:50分钟 分值:60分)
一、语言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乱七八糟地起立致敬又坐下以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坦直地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神秘莫测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向注册科交涉把上午的功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兴致盎然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他的新南院住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2.下面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一句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3.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西出阳关无故人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火,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类逐步远离并最后抛弃了野蛮和愚昧,走进了文明与智慧的圣域。那一簇簇、一点点跳动着的小小的火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行的人看见前面闪烁的一点儿火光,会忘却漆黑和恐怖;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看到导航灯那么一丁点儿火光,会风帆高举,快速行驶;在荒漠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飞扬起多少欢快的笑声!
5.丁香是传统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紫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花草意象还有很多,请仿照示例,完成对下面意象的解读。(4分)
梅 松 菊
示例:兰,常用来代表脱俗高洁或孤芳自赏的气质。
答:
二、阅读提升(4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9题。(14分)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是指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这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B.在一池死水中,又出现了“小珠们笑声”“花蚊咬破”“青蛙叫出了歌声”等声响,让人感到死水中的一丝生机。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并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营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C.本诗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从韵律看,节奏和谐,声调动听。
D.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有问有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8.(对应一课一考点)诗歌分别从哪四个方面“吟唱”了“死水”?“死水”象征了什么?(4分)
答:
8答案:(1)一是死水本身的腐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二是外力对死水的负面作用(泼剩菜残羹等行为);三是外面世界的虎视眈眈(蚊虫);四是对死水绝望中的一丝期望与盼望(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2)死水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9.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14分)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0.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2.诗歌开头写的是“疲倦的母亲”,它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4分)
答:
13.(对应一课一考点)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15分)
炉 中 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啊,我年青的女郎”既代表五四运动后青春的祖国,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爱恋。
B.“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写出诗人为了祖国,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C.“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前身“黑奴”的嫌弃厌恶。
D.“活埋在地底多年”写出了祖国内受封建黑暗统治,外受帝国主义欺侮,深处重重困难之中。
1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构成反复,句式、段落整齐,首尾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诗中两个反问句的运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使诗歌语气强烈,氛围浓烈,很好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C.本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感。
D.本诗巧妙地因物述怀,借物言志,将自己比作炉中正在燃烧的一块煤,表明对祖国赤诚的奉献精神。
16.如何理解“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一句的含意?(4分)
答:
17.(对应一课一考点)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是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描写人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此处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即先“黑发”,后“眼镜”,再“长衫”。“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定语语序不当,应为“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故选B项。
2解析:选A。A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一样,都表示声音的延长;B.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总结上文。
3解析:选A。前文中的“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说明D项不对,因为D项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同一人的诗句。从“对仗”角度看,“与尔”和“劝君”相对,“万古愁”和“一杯酒”相对。所以A项最合适。
4解析:文段阐述火的重要作用。第①处空格和后文构成递进关系,后文是精神层面,此处应是物质层面或初始作用。第②处空格后是冒号,其后分述“小小的火苗”的作用,且突出“不小”,此处应是概括性语句。第③处空格是分述,其前是“在荒漠里”,其后是“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那应该与“火光”相关,且要与“荒漠”这一场景有关。
答案:①使人类挣脱了凄凄严寒(使人类走出了漫漫长夜) ②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带来多少力量和快乐) ③燃起一堆篝火
5解析:所给示例抓住了“兰”的象征意义,解读时语言简洁,切中要点,仿写时,要根据已掌握的相关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梅,常用来代表坚韧、高洁和超凡脱俗的品格。
松,常用来代表凌寒不凋、傲霜斗雪的精神。
菊,常用来代表清高自守、品质高洁的隐士。
6解析:选B。B项,死水中的声响,并不能表现出这沟死水存在丝毫的生机;相反,用“笑声”和“歌声”更加反衬了死水的丑恶。
7解析:选D。“有问有答”错,应为“问而不答”。
8答案:(1)一是死水本身的腐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二是外力对死水的负面作用(泼剩菜残羹等行为);三是外面世界的虎视眈眈(蚊虫);四是对死水绝望中的一丝期望与盼望(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2)死水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9答案:音乐美:全诗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10解析:选D。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的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11解析:选D。虽然作为劳动者的母亲是疲倦的,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只能是劳动者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12答案:“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母亲是劳动者,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也因此而“美丽”。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赞歌。
13答案: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者母亲的赞美。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诗句来看,该句运用反问修辞,意在诉说诗人自己“黑奴”的身份,表达诗人希望不被祖国嫌弃、希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语气强烈,氛围浓烈”错。从全诗来看,两个反问句以“你”“我”对话的形式出现,像两个恋人在倾诉,语气应该是诚挚的,气氛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1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意的能力。解答该题要联系“煤块”的命运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及“重见天光”的具体意思。
答案:在封建统治下的旧中国,诗人如煤块一般“活埋在地底多年”,只能将爱国热情深藏在心底,如今才能够显露出来,同时也暗示中华民族受压迫,被奴役的生存状态以及隐藏在暗处的反抗力量即将要爆发出来。
1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内容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阅读全诗,用一句话概括出诗人的爱国形象。其次要从诗人的爱、诗人的奉献、诗人的执着三个角度逐段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刻画了一个炽爱祖国,敢于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诗人形象。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着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第三节,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了可以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时已到,“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结尾与开头形成反复吟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