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问题1: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A,B两地景区自2001年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A地提高了景区门票价格,而B地则取消了景区门票.表4.2-1(见教材)给出了A,B两地景区2001年至2015年的游客人次以及逐年增加量. 比较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怎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会按确定的比率衰减(称为衰减率),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1与问题2,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总结出这两个关系式: 1.; 2.. 由实际问题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探究 提同:与这类函数的解析式有何共同特征? 答:函数解析式都是指数形式,底数为定值,且自变量在指数位置. 思考:若用代替两个式子中的底数,并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扩展到实数集则得到什么?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解析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对于思考题,教师让学生明确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的研究模式.
概念形成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是自变量,定义域为. 思考: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其定义中指明了底数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限制条件? 师:适时归纳总结,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板书. 学生熟记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底数限制条件. 教师需要反复强调底数限制条件,让学生牢记限制条件. 教师要说明为什么底数有限制条件,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底数要大于0且不等于1. 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概念深化 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判断说明:因为,是任意一个实数时,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 若, 若,如,当,等时,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 故只有满足的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为常数. 如:,,,,等,都不符合的形式,所以都不是指数函数. 教师提问1:当时,指数函数还有没有意义? 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提问2:当时,有哪些自变量取值对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学生可以多举例. 教师提问3:当时,指数函数还有没有研究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以及对底数有限制条件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应用举例 例1 已知指数函数,且,求,,的值. 例2 (1)在教材问题1中,如果平均每位游客出游一次可给当地带来1000元门票之外的收入,A地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50元,比较15年间A,B两地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2)教材问题2中,生物死亡1000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衰减为原来的百分之几? 学生思考、解答、交流,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在全体学生面前提出供大家讨论. 例1 分析:要求,,的值,需先求出的解析式,再把0,1,-3分别代入,即可求得,,的值. 教师分析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解答过程. 例2 (1)分析:可将A,B两地这15年间的旅游收入变化情况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根据图象进行比较,然后把相关数据代入指数函数解析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要使用计算器辅助解题. 教师通过对教材中两个问题的详细解答,指出像这样呈指数增长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需要我们掌握这种指数函数模型的建构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
归纳总结 1.指数函数的概念(形式定义). 2.指数函数底数的要求. 学生先回顾反思,教师再点评完善. 通过师生的合作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教材第115页练习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新知,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情境 问题1 问题2 二、新课 1.指数函数的概念: 注意:形式定义 2.指数函数底数要求注意:,且 三、例题 例1 例2 四、小结 1.指数函数的概念 2.指数函数底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