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简易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简易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4 07:06:41

文档简介

嵩明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C.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2.周朝在王位继承方面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3.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分封的主体是(  )
A.同姓亲族 B.有功之臣 C.先代贵族 D.豪强地主
4.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5.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6.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 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
7.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该官职设立的目的是(  )
A.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要制约知州的权力 D.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8.西汉汉武帝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是(  )
A.按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有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冶铁官营(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进了冶铁技术普及
C.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10.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
A.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B.夺取河西走廊地区
C.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D.联合西域夹攻匈奴
11.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12.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  )
A.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认同 B.多民族政权并立并互相争夺
C.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 D.公认黄帝为各民族共同祖先
13.史料记载,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姓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这可用于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民族政权和平更迭
C.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D.门阀制度趋于消亡
14.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该均田制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15.《中国农业史》称某一著作“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耕水平,不仅是我国, 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是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著作应是(  )
A.《齐民要术》 B.《神农本草经》
C.《农书》 D.《农政全书》
16.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唐太宗符合此言论的做法有(  )
A.文成公主和亲 B.接受 “天可汗”称号
C.金城公主和亲 D.推动唐朝与吐蕃会盟
17.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8.贞观元年,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向西域诸国传授了大量中原的佛法教义。从天竺游学归来后,口述完成《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意义体现在(  )
A.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华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 D.推动道教在周边的传播
19.宋人钱彦远称:“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20.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石窟艺术(  )
A.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B.体现了佛教汉传的方向
C.是道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D.反映了民族的交流融合
21. 下图是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拓本),该字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草书 D.行书
22.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处对应正确的是(  )
A.军机处 B.中书省
C.中书门下 D.内阁
23.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旧法……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而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说明了历史人物的评价(  )
A.具有主观性 B.总是客观的 C.没有阶级性 D.不具时代性
24.辖区广阔,是我国省制开端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
25.朱元璋终洪武之世,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设立中朝 B.废除宰相 C.设置内阁 D.宦官专权
26.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这一壮举,史称(  )
A.法显西行 B.鉴真东渡 C.空海求法 D.郑和下西洋
27.“该书十八卷,图文并茂,形象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的工艺过程与技术细节”。“该书”是(  )
A.《永乐大典》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28.“它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为皇帝形成了一张遍及全国的信息网络的同时,也建起了无数条直通皇帝的决策渠道。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奏折制度 B.内阁制度 C.批红制度 D.军机处制度
29.清朝前中期,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常由亲王出任要职,分管六部,有的甚至在皇帝亲政前还要担任摄政。这反映出(  )
A.强化控制地方的需要 B.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军事要务需加强保密 D.满清贵族能制约皇权
30.成书于清朝中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作作品是(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三
(1)请列举魏晋至隋唐时期除材料一以外的其他一项艺术作品,并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清时期文艺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材料二
图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朝、明朝修缮长城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运河修筑的朝代,并分析其修建的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这两项伟大工程蕴含的历史价值。(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制度创新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创新的制度,分析其影响。(6 分)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3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A A B A D B B A A A A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B B A B C A C B D C A B D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玉琮、玉璧出土于大型墓葬,说明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可以佐证当时出现社会等级分化,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周朝是因为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所以才会相对稳定,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按照血缘亲疏进行分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会盟行动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政治友谊和友好交流的行动,这种会盟经常进行会促进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血缘优势,使得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军功进入统治阶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三位思想家,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并结合汉代刺史的史实可知此官职为刺史,刺史的设置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巩固大一统国家,故选D项;此官职是刺史,是负责地方监察的官职,与尚书令无关,排除A项;刺史的设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是推恩令,排除B项;知州是宋代的官职,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汉武帝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可知,该学者想要说明冶铁官营使得冶铁技术提高且得到推广和普及,故选B项;题干中的表述是在说冶铁官营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提高与普及,并没有提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冶铁官营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冶铁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有可能促进农具改进,从而提高农业技术,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冶铁官营与农业的关系,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故选A项;结合所学,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排除B项;结合所学,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C项。“西域诸国”不合史实,包括大月氏在内的西域国家并没有与西汉夹攻匈奴,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末年,北人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故选A项;南宋时才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魏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仍然以州郡县为主,只是南方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都认为其是华夏祖先的继承人,这反映出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多民族政权并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各民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题干显示北朝不同民族间通婚现象较多,民族间通婚是民族交融的较高形式,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出现了高潮,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北朝时期民族间通婚现象较多,与民族政权的更迭无关,排除B项;民族间通婚是民族交融的较高级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民族间隔阂就已经消除了,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民族间通婚现象,而不是门阀制度,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均田制最早实行为北魏孝文帝,选A项。
15.【答案】A
【解析】结合《纲要》上册第45页所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相合,故选A项;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排除B项;《农书》是元代王祯编订的农书,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可知唐太宗将皇室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政策,即文成公主入藏,故选A项;突厥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与和亲无关,排除B项;除C项不是唐太宗时期。唐蕃长庆会盟是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缔结友好盟约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可知唐代江南农民发明曲辕犁后,推广到了西北地区,故选A项;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生产工具的推广,并未提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排除C项;宋代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向西域诸国传授了大量中原的佛法教义”“口述完成《大唐西域记》”,可知玄奘促进了中原佛法在西域的传播,也有利于西域和天竺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体现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改变了过去税制混乱的局面,将税收名目更加简化,在固定的时间实现两次征收,更加高效便捷,故选B项。
20.【答案】A
【解析】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故选A项。
21.【答案】B
【解析】材料字体是楷书,故选B项。
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故选C项。
23.【答案】A
【解析】司马光否定王安石,是因为他是反对变法改革的,而梁启超盛赞王安石,是因为他主张变法维新,可见二者对人物的评价都具有主观性,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评判,故选A项;两个人对王安石的评价都不够客观,真正客观应该进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没有阶级性,因为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特定的阶级属性,排除C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评价的标准会有不同,评价者一般都会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去评价,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符合材料的是行省制,故选C项。
2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初废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故选B项;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明朝废丞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排除D项。
2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D项。
27.【答案】C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生产的工艺过程与技术细节”,由此判断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故选C项。
2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它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建起了无数条直通皇帝的决策渠道”可知,该制度下部分官员通过文书直达皇帝,说明其是奏折制度,故选A项。
29.【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常由亲王出任要职,分管六部”可知,清前中期对亲王委以重任,亲王是皇亲国戚,对其重用,是为加强君主专制, 故选B项。
30.【答案】D
【解析】《红楼梦》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
(1)作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或者《洛神赋图》;洛阳龙门石窟;怀素《自叙帖》等。(任意1点得1分。)
影响:推动了周边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3分。)
(2)方式: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劝谏君王提升道德修养;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参与构建社会秩序。(任意2点4分)
(3)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娱乐活动的丰富;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知识分子和艺人的不懈努力。(任意3点6分)
32.(14分)
(1)原因: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袭扰;加强边防,巩固统治。(4分)
(2)朝代:隋朝。(2分)
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造福后世。(任意2点4分)
历史价值: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展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任意2点4分)
33.(12分)
(1)措施:实行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统一文字。(3分)
(2)史实: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2 分)
三省六部制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4分)
州县两级制影响: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意义:稳定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推动中国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