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敕勒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敕勒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09:4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9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课本插图是茫茫大草原上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的情景。
【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初步培养。在此之前,他们学过乐府诗《江南》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简单的古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积累了一些诗歌。在课堂教学中,把朗读作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美景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中理解“似”、“苍苍、茫茫”、“见”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似”、“苍苍、茫茫”、“见”等词语的意思。
2.图文对照想象诗歌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想象理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交流: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古诗二首中》第二首诗歌《敕勒歌》。
通过之前对课外资料的了解,我们已经知道敕勒歌是北宋音乐家郭茂倩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一首北朝民歌。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下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一时军心涣散。为重振军心,高欢带病设宴,面会诸将,并命部将斛律金即兴高歌《敕勒歌》,将士怀旧,军心稍振。由此,这首北朝民歌经过一代代人们的传唱,成为民歌的精品,乐府的绝唱。它到底在歌唱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进行品读。【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主题,通过一段故事,让孩子们了解《敕勒歌》出处的同时,能产生对本首诗歌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品读诗词
(一)通读全诗,读得流畅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把课文中圈出来的生字字音读准。(指名检测,相机正音。)
2.齐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自由朗读、齐读,都是在巩固对课文的熟知度,字音读准、课文读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二)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读古诗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应该注意什么?
2.点拨:读诗词时,我们要在标点符号的地方停顿,逗号处停得短一些,句号处停顿稍长一些。同时,还可以请节奏停顿线来帮忙。
3.出示带节奏的诗歌,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孩子们初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让学生明白:有了节奏的语言,读起来才更加朗朗上口,具有歌的韵味。
(三)理解诗歌,读出画面
过渡:注意了停顿,就读出了韵味。但是,要想体会其中的美景,我们还要读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1.逐一出示图片,品读。
(1)学生品读第一句。
出示两幅画面,逐一观察,把看到的画面说出来!(图片结合课文插图,读好“川”的辽阔、“山”的高大绵延和天的巨大。并理解比喻词:“似”。
提示:(一望无际 )的敕勒川,在( 高大巍峨)的阴山下。
天空好像(巨大的屋顶 ),笼罩着(辽阔的草原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面的观察和想象的延伸下朗读第一句诗,重点强调对“似”的理解,感受比喻的形象和生动,用自己的朗读把敕勒川、阴山以及天的特点读得更加鲜明,感受草原辽阔壮美、天野相接的奇观。
过渡:抬头远望,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品读第二句。
通过图片的观察,理解感受“苍苍”、“茫茫”的意思和在诗中营造的意境。
学习理解多音字“见”。
见,在现代汉语中它读作“见”,意为平视,但在这首诗里它读作“现”,打开课本,翻到84页, 你看,最下面的课后注释里告诉我们了,是显现,露出来的意思。
点拨:课后注释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帮手,我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
提示:( 蓝蓝)的天空,(辽阔 )的草原。一阵风吹来,草( 弯下腰)露出了( 成群的牛羊)。
孩子们,如果我们为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孩子们,读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草原风光美。
板书:草原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从更高远的角度来欣赏敕勒川的美景,尤其是对“见”的学习了解,更能感受牛羊的动趣。
2.体会动静结合。
(1)你看,在这片辽阔而安静的草原上,突然,吹来一阵风,吹低了丰茂的牧草,露出成群的牛羊。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出示图片,练习说话)。
(2)你听,晚霞中,初生的羊羔呼唤着羊妈妈发出——咩咩的叫声。老牛呼唤走远的牛犊发出——哞哞的叫声。
(3)小结:宁静的草原,因为牛羊的出现,顿时热闹起来,这是一幅多么动静合一的画面啊!好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成群的牛羊,不正是敕勒人民安居乐业的希望吗?这肥壮的牛羊,就是敕勒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啊!好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牛羊壮。
【设计意图】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是本诗的一大写作亮点,以动衬静,更体现了牛羊无忧无虑的趣味,牧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家乡谁能不爱?
(四)分析画面,体悟情感
1.孩子们,假如你是敕勒族的一个小朋友,生活在这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家乡说什么?
板书:爱家乡
2.请你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首诗吧!(齐读)
3.让我们在这美景中,一起背诵出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吧!(齐诵)
4. 诗歌不仅可以读可以背,还能唱出来呢!播放视频,欣赏美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草原人民身居美丽富饶的家乡那种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从而更能感受《敕勒歌》歌唱草原的那种热忱。
三、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总结:孩子们,走进古诗乐园,我们一起学习了生字,想象了画面,欣赏了美景,感受了浓浓的草原生活气息。
课后作业:
请孩子们根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用手中的彩笔画下来吧!
四、板书设计:
敕勒歌
草原美 牛羊壮 爱家乡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中理解“似”、“苍苍、茫茫”、“见”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古代诗歌文章创作是非常讲究的,曲径通幽,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暗示,也在调动着我们的想象,给诗歌文章增添了无穷的张力。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理性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一是从文本出发,欣赏有本可循;二是结合文化,增长智慧;三是抓住特色,举一反三。针对以上理念我对自己的的教学有以下思考:
【教学中的亮点和特色】
1.课堂的导入设计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我通过对《敕勒歌》产生背景的详细讲述,顺势切入课题,使学生带着对民歌的兴趣快速走进课文。
2.抓住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的主题是“想象”,尤其在教学“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引导学生:如果你来到这一碧千里的草原,抬起头你会看到什么 举目远眺你又看到什么 一阵风儿吹过,这原本安静的画面也变得鲜活了起来,你还可以看到什么 学生被带入情境,很快就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到的画面。
3.拓展到生活中。由诗中敕勒族人热爱家乡的情感抒发,插入视频,让学生在生动的音乐和画面中欣赏家乡的风景感受草原牧民在敕勒川无忧无虑,幸福美好的生活,加深了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印象,也使学生对壮丽草原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味。
【不足之处】
1.一直都知道,教授语文,应该尽量品析文本、展开想象、深入文字创造的情境感受语言丰富的内涵,再进行图片的直观感受进行深入的理解。但是本诗语言非常凝练,草原风光以诗歌为载体,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直接析字品文体会还是有点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对敕勒川草原的美景有所感知,我搜集了一些与诗歌文字相配的图片做辅助,通过读诗、看景、拓展想象来使学生更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能深入文本,做到了有本可循,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尝试,使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削弱了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想象的可能性。
2.没有抓住民歌的特色做到举一反三,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找到了陕北民歌《东方红》和以美国民歌为曲的经典曲目《送别》,它们的诗体都和《敕勒歌》一样,属于长短句的组合,但由于微课的时间限制,我没能把自己的教育目标很好的施行,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和总结,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把我的思考得以有效实践,把我的缺憾得以弥补,让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在经验的不断总结下进步。
教育是一场美丽的修行!我愿意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静心学习磨炼,让语文课堂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