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4 08:0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第一手史料(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有学者指出,“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支配人的除了自然之外还有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下列选项中,与商代“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A.家国一体化的特征 B.原始宗教的内隐性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4.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各国争相变法 B.出现了百家争鸣
C.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 D.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5.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
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 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
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 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是( )
①社会大动荡 ②经济大发展 ③民族大分裂 ④制度大变革 ⑤文化大一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
7.如图所示的政治制度创立于( )
A.清朝 B.汉朝 C.唐朝 D.秦朝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9.秦始皇每灭一国,都以其地设置郡县。郡县大体是根据自然区域而划分,一郡或两郡就是一个自然区域,多半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则为山地或高地。这反映出秦( )
A.郡县同为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单位 B.开创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先例
C.致力于边疆少数民地区交融开发 D.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地方治理效率
10.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11.如图漫画反映了汉代一位皇帝的治国措施,他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12.下列事件不属于隋文帝时期的是 ( )
A.确立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C.废除九品中正制 D.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13.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出现了高度繁荣局面,突出表现在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4.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帝王的喜好 B.才能和学识 C.财富的多寡 D.门第的高低
15.下表是唐初对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由此可见,唐初中央政府 ( )
贞观十四年(640年) 平高昌、置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平龟兹国(库车)
永徽二年(651年) 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
显庆三年(658年) 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
A.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B.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
C.始终以被动军事防御为主 D.维护了汉藏间友好关系
16.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
A.加强了皇帝权威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决策 D.有利于科学决策
17.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9.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实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
①空海长安求法 ②玄奘、法显西行取经③遣使来华 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下列符合北宋时期中枢机构特征的示意图是 ( )
A. B.
C. D.
2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潘(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队伍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宋太宗995年六月下诏指出:近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免三年租税,三年外输税十之三。十二月的诏令强调“如将来增添荒土,所纳课税,并依原额,更不增加”。材料信息说明宋朝 ( )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24.《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认为女真族原有的风俗传统淳朴诚实,必须继承发扬。他对皇子及诸王说,“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真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这说明金世宗( )
A.排斥汉文化,坚守女真本民族文化
B.反对全盘汉化,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
25.有学者指出,宋元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下层市民,作品大都涉及婚恋题材,其中不乏对婚俗的描写,从说媒相亲到下聘纳礼、花烛成婚,礼制规定的传统婚姻六礼均有叙写。这可用于说明 ( )
A.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 B.话本文学受众广泛
C.话本小说属于民间文学 D.婚礼程序较为繁杂
26.下面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
①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②瓦子(舍)在城市出现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④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7.有学者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宋朝及其弊,使内外皆柔。”宋朝“及其弊”的措施是( )
A.通过节度使加强边防 B.设参知政事分宰相权
C.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D.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
28.《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
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29.元代行省的主要长官都是由朝廷大臣兼衔的,不轻易实授,实际上主持省务的是平章事,而平章事与行省长官是二人并列,不分高下。这一设计意在( )
A.解决冗官问题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统治基础 D.提高行政效率
30.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猛安谋克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31.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趋势。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纪》
材料三(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四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影响。(6分)
为解决材料二的问题,秦朝实行郡县制,请简要概括郡县制的影响。(6分)
据材料三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6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是什么?(2分)
32.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6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题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20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影响。(6分)
(2)为解决材料二的问题,秦朝实行郡县制,请简要概括郡县制的影响。(6分)
据材料三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6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是什么?(2分)
32.(20分)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京人生活在70万—20万年以前,所以根据“距今20万年前”可知北京人遗址符合题意,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排除A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生活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左右,排除B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朝设立内外服制管理地方,属于“属于商代与“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直接相关的制度,B项正确;禅让制为原始部落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为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为秦朝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即家国一体化的典型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原始宗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排除C项;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时期,春秋战国后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而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这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上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政治上诸国争霸和兼并、各国争相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上百家争鸣。故可知AB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项错误,故选D项。
5.【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各国变法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步伐,排除A项;民族融合没有加剧诸侯争霸,排除B项;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是礼崩乐坏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因此社会动荡,但是这一时期生产力进步,经济得到大发展,同时各国变法,社会制度发生变化,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而且文化尚未实现大一统,③⑤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图片可以看出,皇帝高高在上,下面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符合秦朝的政治制度,D项正确;清朝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A项;汉朝虽然也有三公,但又设了中外朝,排除B项;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详解】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都是国家官员,但他们都负责皇室的日常家族管理,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明古代政治的本质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务繁杂,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题目中未涉及“唯才是用”,排除C项;D项并非古代政体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D
【详解】材料显示秦推行郡县制,且尊重自然界限划分行政区域,故选择D项;A项秦朝时郡县不同级,排除A项;B项“开创”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详解】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一直是立国的基础。故选择A项。
1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推恩令......封地......”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C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汉元帝时期没有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详解】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隋文帝时期的举措,排除。故选B项。
13.【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A项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出现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D项出现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排除。故选C项。
14.【答案】B
【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对西域的管理。根据材料信息唐初对突厥采取“留兵镇之”“平龟兹国”“迁回高昌故都”“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等措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唐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留兵镇之”“前往镇抚”等词说明唐初政府主动防御的策略,C项错误;材料所述史实与西藏地区的管理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故选A。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的决策班子,集体决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举
措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选C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空海长安求法、遣使来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都是周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的表现,故①③④正确,C 项正确;玄奘、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国学习外来文化的表现,②错误,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外交通发达为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提供了便利条件,故选D项。
【答案】C
【详解】C项反映的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分别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西汉的内外朝制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队伍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故选D。
【答案】B
【详解】材料并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宋朝给予流民土地的政策和流民现象来自“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宋朝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宋太宗时期战争并不频繁,故D项错误。
【答案】B
【详解】材料“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说明金世宗并非排斥汉文化,而是要求后人不能“惟习”,不要“忘本”,要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传统,B项正确,A项排除;金世宗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金世宗要发扬本民族文化,但当时民族文化风俗并未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A
【详解】材料中关于婚俗的介绍,说明传统礼制婚俗在民间的流行,而礼制在当时主要是儒家倡导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材料整体上反映出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话本的受众范围,排除B项;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所述“六礼”是婚姻习俗的六个程序,不能说明当时婚礼程序的繁杂,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材料中列举的指南针广江乏应用于航海、瓦子、活字印刷术等现象,都是出现于宋代,故答案选C。
【答案】C
【详解】该题考查的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故选 C 项;A、D 两项不是宋朝实行的,故排除 AD 项;设参知政事旨在削弱相权,B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项。故选 C项。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从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多,可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故选A;因没有比较,故无法得知商税是否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D;手工业制造能力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C。
【答案】B
【详解】行省长官由朝廷大臣兼衔,形式上由朝廷官员直接统领地方,且与主持省务的平章事并列,又形成分权牵制之势,因此这一设计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这一设计没有起到精简行政机构的作用,不能解决冗官问题,排除A项;这一设计只是行政系统的内部调整,不能起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排除C项;这一设计形成分权牵制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A符合题意意,故选A。
31.【答案】
(1)①扩展了疆域,②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③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6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
(2)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3)原因:皇室子弟年少;有感于秦亡的教训。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做大,威胁中央集权/统一。(6分)
(4)推恩令(2分)
32.【答案】
(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6分)
(2)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进步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8分)
(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答出2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