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川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文学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0 岳池县模拟)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范仲淹在边关孤城潸然泪下,晏殊在清冷的霜晨回想着“杜陵”梦境,悠悠芦管声中李益在受降城上眺望故乡。
B.丹麦的安徒生写了童话《皇帝的新装》,明代的吴敬梓写有小说《范进中举》。杜小康是在“孤独之旅”中成长起来的坚强少年。奥楚蔑洛夫是像“变色龙”一样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法国巡警。
C.“垂髫”指童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汗青”指史册,“婵娟”可指月亮。
D.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小说《背影》和散文《春》。
2.(2020 广汉市一模)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2020 蓬安县模拟)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B.“在战士们顽强的抵抗下,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一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C.“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D.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4.(2020 巴中模拟)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5.(2020 四川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智取生辰纲”“回延安”“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动宾短语。
C.“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指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间接抒情。
6.(2020 四川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D.《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我们还学过他的词《渔家傲 秋思》。
7.(2020 顺庆区校级模拟)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左迁”,表示升职的意思。中国古代 贵左贱右,将官职提升称为“左迁”。
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唐》《孟子》合称为“四书”。
C.“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称“耳顺”,七十岁称“花甲”。
D.对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字,如舍弟、舍妹。
8.(2020 四川模拟)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黄衣使者白衫儿”中的“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C.“世有伯乐”中的“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D.“都护在燕然”中的“都护”是官名,汉代始置。宋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句中指前线统帅。
9.(2022 邻水县模拟)下面文学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渔家傲 秋思》中,题目是“渔家傲”,这首词真实的反映了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的军旅生活。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读过的《关雎》《子衿》是古老的恋歌;《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
C.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10.(2022 南充模拟)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绿水”、“铭记历史”、“旭日升”“飞得高”这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戏曲行当中,“生”指男子,“旦”指女子。
C.古话意短情长,意蕴丰富,“青鸟”代指信使,“桑梓”代家乡,“兜鍪”指战争,“案牍”代指官府文书。
D.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滨江路三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语义重复,应删去“为此”)
11.(2022 峨眉山市模拟)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C.《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12.(2022 沙湾区模拟)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于唐朝,盛于宋代,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即词牌,如“江城子”“如梦令”“天净沙”“山坡羊”等。
B.“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最高评价。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D.《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于勒的形象,尖锐批判了金钱社会扭曲人性的罪恶。
13.(2022 泸县校级一模)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契诃夫,俄国作家,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
C.《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后主的上书的表文,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他“愚以为”的“愚”字是谦虚的自称。
D.《范进中举》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
14.(2022 遂宁模拟)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B.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叙事散文《济南的冬天》都是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C.韩麦尔、奥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叙于勒》。
D.老子、庄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哲学家。
15.(2021 威远县校级一模)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 )
A.《孔乙己》是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情节,叙述故事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B.舒婷,诗人,代表作品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明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的众多士人形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地批判。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作者是西汉刘向。
16.(2021 绵阳三模)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其中。
B.在文化传统中,古人十分注重敬谦之别,如“赐教”“高见”“鼎力相助”是敬辞,“拙见”“承让”“不足挂齿”是谦辞。
C.台词是戏剧角色的对话言词,一般包括对白和独白两个部分,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到的,不属于戏剧中台词的组成部分。
D.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以此推断,“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汉阳”位于汉水的南岸。
17.(2009 泸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变脸”是它的绝活。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变脸》是京剧的代表作
B.《伟大的悲剧》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格列佛游记》,它讴歌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C.著名作家巴金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的《济南的冬天》里,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爱
D.《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文学成就也很高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
18.(2021 旌阳区一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读过的《关雎》《子衿》是古老的恋歌;《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
B.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大雁”“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阴”指山北水南。
C.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藤野先生》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19.(2021 叙州区模拟)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似的”是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面,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B.京剧的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西厢记》《窦娥冤》等。
C.“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中“宣父”指孔子。
D.“外国朋友”“热爱祖国”“漂亮极了”“千秋万代”依次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
二.名著阅读(共1小题)
20.(2010 资阳)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读初中后,我不再迷恋连环画、动画片;不再满足于童话带给我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①我时而游览花果山,行走女儿国,看悟空斩妖除魔;②时而上梁山,逛祝家庄,看众好汉锄强扶弱;③时而漂弋海上,独闯荒岛,看鲁滨逊智救“星期五”;;④______,名著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1)根据画线句子内容任选一句写出作品名称及作者姓名。(作品与作者必须对应)
作品 作者
(2)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表现某一名著的内容。
三年四川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文学文化常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0 岳池县模拟)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范仲淹在边关孤城潸然泪下,晏殊在清冷的霜晨回想着“杜陵”梦境,悠悠芦管声中李益在受降城上眺望故乡。
B.丹麦的安徒生写了童话《皇帝的新装》,明代的吴敬梓写有小说《范进中举》。杜小康是在“孤独之旅”中成长起来的坚强少年。奥楚蔑洛夫是像“变色龙”一样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法国巡警。
C.“垂髫”指童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汗青”指史册,“婵娟”可指月亮。
D.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小说《背影》和散文《春》。
【考点】文化常识;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平时积累,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解答】A.有误,在清冷的霜晨回想着“杜陵”梦境的不是晏殊,而是温庭筠;
B.有误,奥楚蔑洛夫出自《变色龙》,是俄国巡警;
C.正确;
D.有误,《背影》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选:C。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2.(2020 广汉市一模)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根据各知识点的掌握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范仲淹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故选:B。
【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并有意识地复习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3.(2020 蓬安县模拟)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B.“在战士们顽强的抵抗下,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一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C.“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D.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考点】文学常识;名著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名著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有误,《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2020 巴中模拟)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考点】《红星照耀中国》;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文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长征。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2020 四川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智取生辰纲”“回延安”“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动宾短语。
C.“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指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间接抒情。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A.有误,《战国策》的编订者是西汉的刘向,不是左丘明;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6.(2020 四川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D.《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我们还学过他的词《渔家傲 秋思》。
【考点】修辞手法及运用;文学常识.
【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对照括号内的修辞方法来判断正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应该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选出判断错误的一项。
7.(2020 顺庆区校级模拟)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左迁”,表示升职的意思。中国古代 贵左贱右,将官职提升称为“左迁”。
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唐》《孟子》合称为“四书”。
C.“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称“耳顺”,七十岁称“花甲”。
D.对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字,如舍弟、舍妹。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解答】A.有误,“左迁”,表示降职的意思;
B.有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C.有误,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七十岁称“古稀”;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积累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8.(2020 四川模拟)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黄衣使者白衫儿”中的“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C.“世有伯乐”中的“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D.“都护在燕然”中的“都护”是官名,汉代始置。宋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句中指前线统帅。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
故选:D。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9.(2022 邻水县模拟)下面文学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渔家傲 秋思》中,题目是“渔家傲”,这首词真实的反映了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的军旅生活。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读过的《关雎》《子衿》是古老的恋歌;《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
C.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0.(2022 南充模拟)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绿水”、“铭记历史”、“旭日升”“飞得高”这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戏曲行当中,“生”指男子,“旦”指女子。
C.古话意短情长,意蕴丰富,“青鸟”代指信使,“桑梓”代家乡,“兜鍪”指战争,“案牍”代指官府文书。
D.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滨江路三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语义重复,应删去“为此”)
【考点】短语类型;病句辨析与修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短语、病句、文学常识。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积累,结合选项内容,逐项研读解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兜鍪”代指士兵。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1.(2022 峨眉山市模拟)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C.《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考点】文学常识;内容主旨.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2.(2022 沙湾区模拟)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于唐朝,盛于宋代,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即词牌,如“江城子”“如梦令”“天净沙”“山坡羊”等。
B.“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最高评价。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D.《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于勒的形象,尖锐批判了金钱社会扭曲人性的罪恶。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天净沙”“山坡羊”是曲牌;
B.正确;
C.有误,“花甲”指六十岁;
D.有误,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尖锐批判了金钱社会扭曲人性的罪恶。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3.(2022 泸县校级一模)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契诃夫,俄国作家,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
C.《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后主的上书的表文,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他“愚以为”的“愚”字是谦虚的自称。
D.《范进中举》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吴敬梓是清代人。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4.(2022 遂宁模拟)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B.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叙事散文《济南的冬天》都是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C.韩麦尔、奥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叙于勒》。
D.老子、庄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哲学家。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名著的阅读。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名著阅读需要回顾所读小说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济南的冬天》是写景抒情散文。
故选:B。
【点评】解答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15.(2021 威远县校级一模)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 )
A.《孔乙己》是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情节,叙述故事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B.舒婷,诗人,代表作品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明代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通过刻画科举制度下的众多士人形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地批判。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作者是西汉刘向。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以小伙计的视角展开叙事,“我”不是作者本人;
B.正确;
C.有误,吴敬梓是清代人;
D.有误,刘向是编订者,不是作者。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6.(2021 绵阳三模)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其中。
B.在文化传统中,古人十分注重敬谦之别,如“赐教”“高见”“鼎力相助”是敬辞,“拙见”“承让”“不足挂齿”是谦辞。
C.台词是戏剧角色的对话言词,一般包括对白和独白两个部分,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到的,不属于戏剧中台词的组成部分。
D.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以此推断,“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汉阳”位于汉水的南岸。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B.正确;
C.有误,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旁白;
D.有误,“汉阳”位于汗水的北岸。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7.(2009 泸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变脸”是它的绝活。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变脸》是京剧的代表作
B.《伟大的悲剧》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格列佛游记》,它讴歌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C.著名作家巴金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的《济南的冬天》里,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爱
D.《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文学成就也很高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B.伟大的悲剧》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文;
C.著名作家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
D.正确;
故选:D。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作家与作品的一一对应,不要张冠李戴。
18.(2021 旌阳区一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读过的《关雎》《子衿》是古老的恋歌;《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
B.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大雁”“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阴”指山北水南。
C.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藤野先生》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有误,“瀚海”指的是沙漠;
C.有误,《故乡》选自《呐喊》;
D.有误,“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9.(2021 叙州区模拟)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似的”是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面,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B.京剧的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西厢记》《窦娥冤》等。
C.“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中“宣父”指孔子。
D.“外国朋友”“热爱祖国”“漂亮极了”“千秋万代”依次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
【考点】修辞手法及运用;文学常识;短语类型.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短语类型。解答时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西厢记》是越剧的代表曲目,《窦娥冤》也不是京剧代表曲目。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掌握基础知识,并加强练习。
二.名著阅读(共1小题)
20.(2010 资阳)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读初中后,我不再迷恋连环画、动画片;不再满足于童话带给我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①我时而游览花果山,行走女儿国,看悟空斩妖除魔;②时而上梁山,逛祝家庄,看众好汉锄强扶弱;③时而漂弋海上,独闯荒岛,看鲁滨逊智救“星期五”;;④______,名著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1)根据画线句子内容任选一句写出作品名称及作者姓名。(作品与作者必须对应)
作品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
(2)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表现某一名著的内容。
【考点】名著综合;文学常识;名著情节.
【分析】本题不难,学生对所要填空的知识比较了解,容易记忆。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解答】(1)根据所给内容,写出作品、作者即可。分别为:①《西游记》吴承恩 ②《水浒传》施耐庵 ③《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2)注意要结合名著的内容来答,不能漫无边际的写。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如:时而去新野,到东吴,看诸葛亮舌战群儒。
答案示例:
(1)①《西游记》吴承恩 ②《水浒传》施耐庵 ③《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2)示例:时而去新野,到东吴,看诸葛亮舌战群儒。
【点评】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考点卡片
1.短语类型
【考点讲解】
针对短语辨析其类型。
【命题方向】
短语类型及其辨析,一般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常见题型为:指出下面短语类型相同(不同)的一组是( )
【知识讲解】
初中常见短语类型包括: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方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
1.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有并列关系。
2.偏正短语: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3.动宾短语:前面的动词支配或关涉后面的词。
4.补充短语: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5.主谓短语:后面的词陈述前面的词,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关系。
6.方位短语:名词或动词后面带上方位名词。
7.介宾短语:有介词和名词或代词等结合构成。
8.“的”字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代词等带上结构助词“的”构成。
9.复指短语:两个或几个词同指一个对象。
10.固定短语:结构固定的专名或成语。
【规律总结】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
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基本特点:
①定+中(名、代) ②)状+中(动、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基本特点:
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动补短语基本结构:动+补。形补短语基本结构:形+补。结构助词“得”常是补语的标志。注意: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基本特点:
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
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名+数量。
基本特点:
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基本特点:
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基本特点:
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2.修辞手法及运用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考试题型
中考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即:选择题、判断题;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出现。即:鉴赏评价式、仿写式、公益广告式。
三、知识点讲解: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命题方向】
1、能准确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
2、辨析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能断定对句子中对修辞方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3、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中考的发展趋势所在。
3.病句辨析与修改
【考点讲解】
病句辨析与修改是借助基本的语法知识,辨析、修改常见病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否定词使用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结构混乱等)。中考关于病句的题型可以分为2大类:(1)病句辨析类;(2)病句修改类。而病句修改类又可划分为语句修改类和语段内病句修改类。
一、选择辨析类
该题型可分为“选出有语病的一项”和“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两种情况。解答此类题,明确病因是关键。常见病句的类型: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解析:句中主语“眼睛”与谓语“集中”搭配不当。“眼睛”不能“集中”,应改为“目光”。
2.动宾搭配不当
例: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了敌人的阵地。
解析:句中动宾搭配不当,“红旗”可以插,“胜利”怎么插?应改为“英雄们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敌人的阵地”。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冬天的上海是美丽的季节。
解析:本句提取主干为“上海是季节”,“冬天”是“季节”,“上海”不是“季节”,应改为“上海的冬天是美丽的季节”。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解析:本句属于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不能修饰“手”,应把“聪明”改为“灵巧”。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摄影作品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艺术修养决定的。
解析:句中“思想、艺术修养”的含义是确定的,意思是“有思想、艺术修养”,只能与前面的“拍得好”、“写得有味”意思搭配。这个句子要做到前后搭配,需要在“思想、艺术修养”后加“高低”一词。
(二)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次序不当
例: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们发挥着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解析:“无穷的”应紧靠“力量”。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2.动词修饰语次序不当。
例: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
“陆续”应移到“有”的前面。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解析:“他”应移到“如果”后面。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少主语
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析:“通过”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后一分句由“使”领起,造成该句缺少主语,“通过”或“使”保留一个即可。
2.缺少宾语中心语
例:经过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场战争。
解析:此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得出”与“打赢一场战争”不能搭配,应在“战争”后面加上“的结论”。
3.主语赘余
例: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
解析:句首有主语“我们的革命先辈”,中间又出现“这些革命战士”,造成主语赘余,应删去“这些革命战士”。
4.谓语赘余
例:这部小说曾在《扬子晚报》上连载发表。
解析:“连载”是“连续刊载”的意思,与“发表”重复,应删去“发表”。
5.宾语赘余
例: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和心里话。
解析:宾语“心事”和“心里话”重复,应改为“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6.修饰语赘余
例:这种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解析:“非常”修饰“奇缺”,“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前面再用“非常”修饰就多余了,应删去“非常”。
(四)结构混乱
1.一个句子套用了两种结构。
例: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解析:“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保留一个即可。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指本来是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却被杂糅成一个单句。
例: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
解析:“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一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3.藕断丝连。指一句话结构已完整,却把它的最后部分用作另一部分的开头。
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民间力量”在前部分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的作用”部分,又使它作了后部分的主语,整个句子的结构乱了。为突出“民间力量”,可从它后面断开,再在“在舆论……的作用”前加“民间力量”,使整个句子变成两句话。
4.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析:“观摩……庭审”的主语无疑是“我们”(省略了),但接下来的“对我们……的主语”显然不是“我们”,中途更换主语造成了结构混乱,删去“对”。
(五)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遇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并列不当。
例:他们一面拼命地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解析:“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地向上爬,但是最终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解析: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4.主客体颠倒。
例: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山山水水”是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客体,“他”是“熟悉”的主体。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从小在这长大,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他太熟悉了”。
(六)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两个学校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解析:是“两个学校”还是“两个学生”,表意不明。
【规律总结】
一、辨析病句的方法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1.不要改变句子的原意。
2.修改后不能再出现新的语病。
3.要保持句子的简洁。
4.要根据实际表达需要修改,不能为了改病句而改病句,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加法,成分残缺要增加。
2.删除法,成分多余要删除。
3.替换法,用词不当要替换。
4.移动法,语序不当要移动。
4.内容主旨
【考点讲解】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的人与事,有了一定的体验,便逐渐的形成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
归纳记叙文中心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来连接;
(3)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文章的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用简洁的语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4)从时代背景的分析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方法技巧】
一、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
1.考点题型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情节),填写表格。
(3)根据示例,概括或补充故事情节。
(4)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2.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摘录文章中的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据此概括主要内容。
(3)运用标题进行适当的扩展。标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对照六要素对其进行补充增添,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对段落大意进行合并。对于复杂的记叙文,可以合理分段,将各段的段意合并同类项,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答题公式
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5.文学常识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文学常识包括:
1、作家作品。如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备考建议】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入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学常识网络。
6.文化常识
【课标要求】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考点详解】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方法技巧】
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广泛的积累,对于课文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历史典故,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常识应整理成册,时时记诵。
7.名著情节
【知识点讲解】
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
【规律总结】
现在对于名著的考查越来越细致,常常是根据名著中很细小的一个情节来设题,这就要求学生打消那种平常不阅读,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对中考考试范围内的名著要通读,细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把名著中出现的人物和与其相关的情节整理成大纲的形式,这样才能保证名著考查类题目不失分。
8.名著综合
【课标要求】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考点详解】
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方法技巧】
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9.《红星照耀中国》
1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