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同步测试 :第八章 第三节 海水“制碱”
一、单选题
1.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进了一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技术,其产品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这种生产技术用于( )
A.生产烧碱 B.生产纯碱 C.精制粗盐 D.生产尿素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侯德榜改进的是纯碱的制取.
故答案为:B.
【分析】侯德榜使纯碱的制取工艺得到了改进.
2.下列几类物质中,一定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是( )
A.氧化物 B.碱 C.盐 D.酸
【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
A、氧化物不一定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例如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
B、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所以碱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选项正确;
C、盐不一定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例如碳酸钠是盐,其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
D、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一定含有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例如盐酸中不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3.盛夏,在烈日下工作、出汗过多的人,所穿的深色衣服上会出现一些细小白色粉末,其主要成分为( )
A.纯碱 B.烧碱 C.氯化钠 D.油脂
【答案】C
【知识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汗液中含有氯化钠,出汗过多的人衣服上的白色粉末就是氯化钠结晶析出后的固体.
故选C.
【分析】人的汗液有咸味,因为里面含有盐分,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在衣服上结晶析出时会看到白色粉末.
4.能用无色酚酞区别开的一组溶液是 ( )
A.稀盐酸和稀硫酸 B.石灰水和雨水
C.纯碱溶液和稀氨水 D.食盐水和蔗糖水
【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解答】A、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利用无色酚酞试液不能鉴别,A不符合题意;
B、石灰水显碱性,雨水显酸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石灰水,不变色的是雨水,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可以鉴别,B符合题意;
C、烧碱溶液和稀氨水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色,利用无色酚酞试液不能鉴别,C不符合题意;
D、食盐水和蔗糖水均显中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利用无色酚酞试液不能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者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5.下列各种溶液只用硫酸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
A.NaOH、BaCl2、Na2CO3 B.MgCl2、BaCl2、KNO3
C.NaOH、HNO3、NaCl D.HCl、NaNO3、Ba(NO3)2、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硫酸和NaOH反应无沉淀或气体生成,和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Na2CO3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这三种溶液只用硫酸就可以鉴别出来,A符合题意;
B、这三种物质中,只有硫酸和BaCl2反应有沉淀生成,其它两种都无明显现象,B不符合题意;
C、NaOH和NaCl与硫酸反应都生成硫酸钠,不能鉴别,C不符合题意;
D、三种物质中只有Ba(NO3)2与硫酸反应生成沉淀,HCl与硫酸不反应,NaNO3与硫酸反应没有沉淀或气体生成,故只能区别出Ba(NO3)2溶液,其它两种不能区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看每组物质和硫酸反应是否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判断即可.
6.在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后,溶液的pH不会显著升高的是 ( )
A.Fe(OH)3 B.K2CO3 C.AgNO3 D.NaOH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产物是氯化铁与水,pH升高,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pH会因为生成氯化钾与水而使pH升高,B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银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溶液的pH不会明显升高,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中性的氯化钠与水,溶液的pH变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如果二者反应生成酸性或者中性物质,则溶液的pH不会显著升高.
7.饮食店蒸馒头、炸油条常使用的是( )
A.火碱 B.小苏打 C.白醋 D.硫酸
【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火碱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食品工业,A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即可以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也可以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常用于蒸馒头、炸油条,B符合题意;
C、白醋不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硫酸属于强酸,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食品工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蒸馒头和炸油条时使用的物质需能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且不具有腐蚀性.
8.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 )
A.纯碱NaOH B.小苏打NaHCO3
C.大理石CaCO3 D.食盐NaCl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A符合题意;
B、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B不符合题意;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C不符合题意;
D、 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B.滴加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滴加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解答】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该方法可检验碳酸盐.
故答案为:D.
【分析】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是滴加盐酸,如果产生气体,再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10.将珍珠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
A.氯离子 B.硫酸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解答】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推断,珍珠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C.
【分析】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能和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11.下列能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K+、OH-、NO3-、H+ B.K+、Ag+、NO3-、Cl-
C.Ba2+、H+、Cl-、SO42- D.Na+、Ba2+、OH- 、NO3-
【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解答】A、氢氧根离子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A不符合题意;
B、银离子能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B不符合题意;
C、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C不符合题意;
D、钠离子、钡离子、氢氧根离子及硝酸根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水、气体或沉淀,故能共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离子间若能结合生产水、气体或沉淀,则离子不能共存.
12.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打算用过滤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其中不适宜用此法分离的一组是( )
A.碳酸钾.碳酸钙 B.氯化钡.氯化银
C.氢氧化钡.硫酸钡 D.硝酸银.硝酸钡
【答案】D
【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酸碱盐的溶解性
【解析】【解答】A、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钾易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易溶于水,氯化银不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易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C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钡、硝酸银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不能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如果两种物质中,其中一种易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或者难溶于水,则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
1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纯碱除去面团发酵时生成的酸,并使馒头变得疏松多
B.农业上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
C.建筑上常用大理石来装饰
D.因为化肥和农药能使农作物增产,大量使用它也有益无害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A、纯碱是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出二氧化碳,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A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是碱性物质,可以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熟石灰价廉,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大理石有好看的花纹且易加工,长期不会变质,建筑上常用大理石来装饰,C不符合题意;
D、化肥和农药能使农作物增产,但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碳酸氢钠受热会产生二氧化碳;
B、熟石灰溶于水显碱性;
C、建筑上常用大理石来装饰;
D、农药和化肥可造成环境污染.
14.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碳酸钠,下列方法不能实现的是( )
A.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B.加适量氯化钙,过滤后蒸发结晶
C.加适量氢氧化钡,过滤后蒸发结晶
D.加适量氢氧化钠,过滤后蒸发结晶
【答案】C,D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这种方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无法控制氯化钙的量,如果氯化钙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在除去碳酸钠的同时又带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能用这种方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不能用这种方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除杂质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5.将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若每组中最后一种物质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纸上仅留下一种不溶物(纯净物)的是( )
①NaOH溶液、MgCl2溶液、硝酸 ②BaCl2溶液、NaNO3溶液、稀硫酸
③CuCl2溶液、FeCl2溶液、锌粒 ④NaCl溶液、AgNO3溶液、盐酸
⑤Fe2(SO4)3溶液、NaNO3溶液、Ba(OH)2溶液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NaOH溶液,MgCl2溶液,硝酸中NaOH溶液和MgCl2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但硝酸过量会溶解沉淀,故不会有沉淀生成,则滤纸上不会留下不溶物;②BaCl2溶液,NaNO3溶液,稀硫酸中NaNO3溶液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BaCl2溶液和稀硫酸会生成硫酸钡的一种沉淀,则滤纸上仅留下一种不溶物;③CuCl2溶液,FeCl2溶液,锌粒中锌的活动性比铁铜都强可置换出铁和铜,则反应后是两种沉淀,加上剩余的锌,则滤纸上留下三种不溶物;④NaCl溶液,AgNO3溶液,盐酸三种物质反应后会生成氯化银一种沉淀,则滤纸上仅留下一种不溶物;⑤Fe2(SO4)3溶液,NaNO3溶液,Ba(OH)2溶液反应后会生成硫酸钡与氢氧化铁的沉淀,则滤纸上留下两种不溶物.
故答案为:D.
【分析】先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判断每组有多少种物质发生反应,然后考虑最后一种过量,看最后是否留有一种物质,据此解答判断即可.
16.某化工厂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的产物不可能是( )
A.烧碱 B.硫酸 C.氢气 D.氯气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烧碱中有钠、氧、氢三种元素,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可能是生成物;A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中有氢、硫、氧三种元素,而反应物中根本就没有硫元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硫酸不可能是生成物;B符合题意;
C、氢气由氢元素组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可能是生成物;C不符合题意;
D、氯气由氯元素组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可能是生成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即可.
二、填空题
17.家庭厨房中使用最多的碳酸盐是 ,使用最多的盐酸盐是 。重要建筑材料之一大理石和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都是 。
【答案】碳酸钠;氯化钠;碳酸钙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蒸馒头时要使用碳酸钠,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剂,水垢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故答案为:碳酸钠;氯化钠;碳酸钙.
【分析】掌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物质的用途和主要成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8.从K、H、O、S四种元素中选择恰当元素,按下列各类物质各写一个化学式。
酸 ,碱 ,盐 。
【答案】H2SO4;KOH;K2SO4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因此由K、H、O、S四种元素形成的酸可以是硫酸或氢硫酸,其化学式为H2SO4(或H2S);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因此由K、H、O、S四种元素形成的碱只有氢氧化钾,其化学式为KOH;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因此由K、H、O、S四种元素形成的盐可以是硫酸钠或硫化钠,其化学式为K2SO4(或Na2S).
故答案为:H2SO4;KOH;K2SO4.
【分析】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
19.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两种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完成证明,按要求填写:
(1)选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为 。
(2)选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为 。
【答案】(1)稀盐酸;滴入过量稀盐酸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2)澄清石灰水;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溶液变浑浊(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解析】【解答】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即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因此应该选择能够和碳酸钠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而选择的这种物质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或即使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故可选择酸溶液或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的,如: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等.
故答案为:(1)稀盐酸;滴入过量稀盐酸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2)澄清石灰水;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溶液变浑浊(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围绕只要有碳酸钠存在则可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解答即可.
20.食盐和碱面,酱油和黑醋(黑色的醋)都是家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食盐和碱面
(2)酱油和黑醋
【答案】(1)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涩味的是碱面。
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倒入少量醋酸溶液,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的为碱面,无此现象产生的为食盐。(用氢氧化钙也可)
(2)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酱油,有酸味的是黑醋。
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向其中放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或小苏打),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黑醋,无气泡产生的是酱油。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解:(1)①因为食盐有咸味,面碱有涩味,故可用品尝味道的方法进行鉴别;②因为面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能与食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食盐是NaCl,与食醋不反应,即无明显现象,故可用食醋进行鉴别;③因为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面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故可用酚酞试液进行鉴别。
(2)①因为酱油有咸味、酱味,黑醋有酸味,故可用品尝味道的方法进行鉴别;②因为面碱或碳酸氢钠粉末能与食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酱油不能,故可用面碱或碳酸氢钠粉末与食醋反应进行鉴别.
故答案为:(1)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涩味的是碱面;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倒入少量醋酸溶液,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的为碱面,无此现象产生的为食盐;(用氢氧化钙也可)
(2)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酱油,有酸味的是黑醋;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向其中放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或小苏打),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黑醋,无气泡产生的是酱油.
【分析】(1)食盐有咸味,碱面有涩味;碳酸钠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2)酱油有咸味,醋有酸味;醋酸和碳酸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三、推断题
21.有A、B、C、D、E、F六种物质的溶已知它们分别是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中的某一种溶液。下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的空格内用“↓”“↑”“-”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 。F是 。
【答案】(1);硝酸钙[或Ca(NO3)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BaCl2、物质C为K2CO3,两物质反应会生成BaCO3沉淀,所以框内应填上↓;D物质为AgNO3、物质C为K2CO3,二者反应生成沉淀Ag2CO3,所以框内应填上↓;物质E为NaCl,与D物质AgNO3生成AgCl沉淀框内应填上↓,与A物质BaCl2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 F为Ca(NO3)2,与E物质NaCl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与D物质AgNO3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与C物质K2CO3生成CaCO3沉淀框内应填上↓,与A物质BaCl2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
故答案为: ;硝酸钙[或Ca(NO3)2].
【分析】物质B为K2CO3和H2SO4中的一种且B只与A产生沉淀,若B为K2CO3则可与BaCl2、Ca(NO3)2、AgNO3等产生沉淀,不符合框图中的反应特征,所以物质B为H2SO4,而物质C为K2CO3,同时可以断定物质A为BaCl2.再根据物质D也和可以和A产生沉淀,则推断D物质为Ca(NO3)2、NaCl、AgNO3中AgNO3;E、F两物质就分别是Ca(NO3)2、NaCl.由于物质E和C物质K2CO3无明显现象,所以物质E为Ca(NO3)2、NaCl中的NaCl;最后所剩余的Ca(NO3)2就是物质F.
四、实验题
22.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
(2)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我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氧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3)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 变质
写出(3)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4)如何用该变质的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 简述实验步骤。
【答案】(1)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2)Ba(OH)2 [ 或BaCl2 或Ba(NO3)2或Ca(OH)2 或CaCl2 或Ca(NO3)2];生成白色沉淀
(3)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①生成白色沉淀②酚酞溶液变红;部分;BaCl2+Na2CO3=BaCO3↓+2NaCl或 CaCl2+Na2CO3=CaCO3↓+2NaCl
(4)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所得滤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与空气接触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碳酸盐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和含Ca2+(或Ba2+)的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所以,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的实验步骤: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实验现象: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可得出结论:该氢氧化钠已变质;反应的方程式是:Na2CO3+CaCl2=2NaCl+CaCO3↓;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2.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1.生成白色沉淀.2.酚酞溶液变.红 [或酚酞溶液不变红] .[或不产生红褐色沉淀……],生红褐色沉淀[产生蓝色沉淀、白色沉淀……][或不产生红褐色沉淀;结论:该氢氧化钠
溶液部分变质;
(3)中所涉及到的一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或 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NO3)2+Na2CO3=BaCO3↓+2NaNO3、或Ca(NO3)2+Na2CO3=CaCO3↓+2NaNO3;
(4)用变质的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就是除去碳酸钠,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所得滤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1)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Ba(OH)2 [ 或BaCl2 或Ba(NO3)2或Ca(OH)2 或CaCl2 或Ca(NO3)2];生成白色沉淀;(3)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①生成白色沉淀②酚酞溶液变红;部分;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所得滤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钠而变质;
(2)在前面使用了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碳酸钠还可以与氯化钙等形成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钙反应;
(3)如果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则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若部分变质则溶液为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因此,需要选用氯化钡等溶液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后,使用无色酚酞检验是否存在氢氧化钠,以确定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4)把碳酸钠转变为氢氧化钠,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五、计算题
23.测定某Na2CO3样品(混有KCl)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
(1)甲同学称取样品11.8 g,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向其中加入过量的16%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将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0 g,试通过计算确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ω(Na2CO3)。(用百分数表示,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乙同学同样取样品11.8g,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盐酸溶液,充分反应,通过测定生成的的CO2的质量来确定Na2CO3的质量分数。试计算反应到少需要该盐酸溶液多少g?
【答案】(1)解:设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1分)(写Na2CO3~CaCO3也可)
106 100
x 10.0g
=
x=10.6g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ω(Na2CO3)= ×100%=89.8%.
答: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ω(Na2CO3)为89.8%.
(2)设至少需要10%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2×36.5
10.6g y×10%
106:73=10.6g:(y×10%)
y= =73.0g
答:反应至少需要该盐酸溶液73.0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写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碳酸钙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质量,进而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根据上一问中计算的碳酸钠的质量,结合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求出计算所需要盐酸的质量.
1 / 1鲁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同步测试 :第八章 第三节 海水“制碱”
一、单选题
1.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进了一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技术,其产品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这种生产技术用于( )
A.生产烧碱 B.生产纯碱 C.精制粗盐 D.生产尿素
2.下列几类物质中,一定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是( )
A.氧化物 B.碱 C.盐 D.酸
3.盛夏,在烈日下工作、出汗过多的人,所穿的深色衣服上会出现一些细小白色粉末,其主要成分为( )
A.纯碱 B.烧碱 C.氯化钠 D.油脂
4.能用无色酚酞区别开的一组溶液是 ( )
A.稀盐酸和稀硫酸 B.石灰水和雨水
C.纯碱溶液和稀氨水 D.食盐水和蔗糖水
5.下列各种溶液只用硫酸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
A.NaOH、BaCl2、Na2CO3 B.MgCl2、BaCl2、KNO3
C.NaOH、HNO3、NaCl D.HCl、NaNO3、Ba(NO3)2、
6.在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后,溶液的pH不会显著升高的是 ( )
A.Fe(OH)3 B.K2CO3 C.AgNO3 D.NaOH
7.饮食店蒸馒头、炸油条常使用的是( )
A.火碱 B.小苏打 C.白醋 D.硫酸
8.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 )
A.纯碱NaOH B.小苏打NaHCO3
C.大理石CaCO3 D.食盐NaCl
9.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B.滴加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滴加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将珍珠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
A.氯离子 B.硫酸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11.下列能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K+、OH-、NO3-、H+ B.K+、Ag+、NO3-、Cl-
C.Ba2+、H+、Cl-、SO42- D.Na+、Ba2+、OH- 、NO3-
12.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打算用过滤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其中不适宜用此法分离的一组是( )
A.碳酸钾.碳酸钙 B.氯化钡.氯化银
C.氢氧化钡.硫酸钡 D.硝酸银.硝酸钡
1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纯碱除去面团发酵时生成的酸,并使馒头变得疏松多
B.农业上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
C.建筑上常用大理石来装饰
D.因为化肥和农药能使农作物增产,大量使用它也有益无害
14.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碳酸钠,下列方法不能实现的是( )
A.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B.加适量氯化钙,过滤后蒸发结晶
C.加适量氢氧化钡,过滤后蒸发结晶
D.加适量氢氧化钠,过滤后蒸发结晶
15.将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若每组中最后一种物质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纸上仅留下一种不溶物(纯净物)的是( )
①NaOH溶液、MgCl2溶液、硝酸 ②BaCl2溶液、NaNO3溶液、稀硫酸
③CuCl2溶液、FeCl2溶液、锌粒 ④NaCl溶液、AgNO3溶液、盐酸
⑤Fe2(SO4)3溶液、NaNO3溶液、Ba(OH)2溶液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②④
16.某化工厂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的产物不可能是( )
A.烧碱 B.硫酸 C.氢气 D.氯气
二、填空题
17.家庭厨房中使用最多的碳酸盐是 ,使用最多的盐酸盐是 。重要建筑材料之一大理石和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都是 。
18.从K、H、O、S四种元素中选择恰当元素,按下列各类物质各写一个化学式。
酸 ,碱 ,盐 。
19.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两种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完成证明,按要求填写:
(1)选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为 。
(2)选用的试剂为 ,实验现象为 。
20.食盐和碱面,酱油和黑醋(黑色的醋)都是家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食盐和碱面
(2)酱油和黑醋
三、推断题
21.有A、B、C、D、E、F六种物质的溶已知它们分别是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中的某一种溶液。下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的空格内用“↓”“↑”“-”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 。F是 。
四、实验题
22.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
(2)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我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氧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3)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 变质
写出(3)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4)如何用该变质的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 简述实验步骤。
五、计算题
23.测定某Na2CO3样品(混有KCl)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
(1)甲同学称取样品11.8 g,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向其中加入过量的16%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将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0 g,试通过计算确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ω(Na2CO3)。(用百分数表示,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乙同学同样取样品11.8g,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盐酸溶液,充分反应,通过测定生成的的CO2的质量来确定Na2CO3的质量分数。试计算反应到少需要该盐酸溶液多少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侯德榜改进的是纯碱的制取.
故答案为:B.
【分析】侯德榜使纯碱的制取工艺得到了改进.
2.【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
A、氧化物不一定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例如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
B、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所以碱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选项正确;
C、盐不一定同时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例如碳酸钠是盐,其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
D、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一定含有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例如盐酸中不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3.【答案】C
【知识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汗液中含有氯化钠,出汗过多的人衣服上的白色粉末就是氯化钠结晶析出后的固体.
故选C.
【分析】人的汗液有咸味,因为里面含有盐分,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在衣服上结晶析出时会看到白色粉末.
4.【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解答】A、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利用无色酚酞试液不能鉴别,A不符合题意;
B、石灰水显碱性,雨水显酸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石灰水,不变色的是雨水,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可以鉴别,B符合题意;
C、烧碱溶液和稀氨水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色,利用无色酚酞试液不能鉴别,C不符合题意;
D、食盐水和蔗糖水均显中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利用无色酚酞试液不能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者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5.【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硫酸和NaOH反应无沉淀或气体生成,和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Na2CO3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这三种溶液只用硫酸就可以鉴别出来,A符合题意;
B、这三种物质中,只有硫酸和BaCl2反应有沉淀生成,其它两种都无明显现象,B不符合题意;
C、NaOH和NaCl与硫酸反应都生成硫酸钠,不能鉴别,C不符合题意;
D、三种物质中只有Ba(NO3)2与硫酸反应生成沉淀,HCl与硫酸不反应,NaNO3与硫酸反应没有沉淀或气体生成,故只能区别出Ba(NO3)2溶液,其它两种不能区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看每组物质和硫酸反应是否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判断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产物是氯化铁与水,pH升高,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钾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pH会因为生成氯化钾与水而使pH升高,B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银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溶液的pH不会明显升高,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中性的氯化钠与水,溶液的pH变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如果二者反应生成酸性或者中性物质,则溶液的pH不会显著升高.
7.【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火碱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食品工业,A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即可以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也可以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常用于蒸馒头、炸油条,B符合题意;
C、白醋不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硫酸属于强酸,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食品工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蒸馒头和炸油条时使用的物质需能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且不具有腐蚀性.
8.【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A符合题意;
B、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B不符合题意;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C不符合题意;
D、 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解答】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该方法可检验碳酸盐.
故答案为:D.
【分析】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是滴加盐酸,如果产生气体,再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10.【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解答】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推断,珍珠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C.
【分析】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能和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11.【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解答】A、氢氧根离子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A不符合题意;
B、银离子能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B不符合题意;
C、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C不符合题意;
D、钠离子、钡离子、氢氧根离子及硝酸根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水、气体或沉淀,故能共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离子间若能结合生产水、气体或沉淀,则离子不能共存.
12.【答案】D
【知识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酸碱盐的溶解性
【解析】【解答】A、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钾易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易溶于水,氯化银不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易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C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钡、硝酸银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不能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如果两种物质中,其中一种易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或者难溶于水,则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
13.【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A、纯碱是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出二氧化碳,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A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是碱性物质,可以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熟石灰价廉,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大理石有好看的花纹且易加工,长期不会变质,建筑上常用大理石来装饰,C不符合题意;
D、化肥和农药能使农作物增产,但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碳酸氢钠受热会产生二氧化碳;
B、熟石灰溶于水显碱性;
C、建筑上常用大理石来装饰;
D、农药和化肥可造成环境污染.
14.【答案】C,D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这种方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无法控制氯化钙的量,如果氯化钙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在除去碳酸钠的同时又带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能用这种方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不能用这种方法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除杂质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5.【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NaOH溶液,MgCl2溶液,硝酸中NaOH溶液和MgCl2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但硝酸过量会溶解沉淀,故不会有沉淀生成,则滤纸上不会留下不溶物;②BaCl2溶液,NaNO3溶液,稀硫酸中NaNO3溶液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BaCl2溶液和稀硫酸会生成硫酸钡的一种沉淀,则滤纸上仅留下一种不溶物;③CuCl2溶液,FeCl2溶液,锌粒中锌的活动性比铁铜都强可置换出铁和铜,则反应后是两种沉淀,加上剩余的锌,则滤纸上留下三种不溶物;④NaCl溶液,AgNO3溶液,盐酸三种物质反应后会生成氯化银一种沉淀,则滤纸上仅留下一种不溶物;⑤Fe2(SO4)3溶液,NaNO3溶液,Ba(OH)2溶液反应后会生成硫酸钡与氢氧化铁的沉淀,则滤纸上留下两种不溶物.
故答案为:D.
【分析】先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判断每组有多少种物质发生反应,然后考虑最后一种过量,看最后是否留有一种物质,据此解答判断即可.
16.【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烧碱中有钠、氧、氢三种元素,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可能是生成物;A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中有氢、硫、氧三种元素,而反应物中根本就没有硫元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硫酸不可能是生成物;B符合题意;
C、氢气由氢元素组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可能是生成物;C不符合题意;
D、氯气由氯元素组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可能是生成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即可.
17.【答案】碳酸钠;氯化钠;碳酸钙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蒸馒头时要使用碳酸钠,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剂,水垢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故答案为:碳酸钠;氯化钠;碳酸钙.
【分析】掌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物质的用途和主要成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8.【答案】H2SO4;KOH;K2SO4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因此由K、H、O、S四种元素形成的酸可以是硫酸或氢硫酸,其化学式为H2SO4(或H2S);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因此由K、H、O、S四种元素形成的碱只有氢氧化钾,其化学式为KOH;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因此由K、H、O、S四种元素形成的盐可以是硫酸钠或硫化钠,其化学式为K2SO4(或Na2S).
故答案为:H2SO4;KOH;K2SO4.
【分析】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
19.【答案】(1)稀盐酸;滴入过量稀盐酸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2)澄清石灰水;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溶液变浑浊(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解析】【解答】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即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因此应该选择能够和碳酸钠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而选择的这种物质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或即使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故可选择酸溶液或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的,如: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等.
故答案为:(1)稀盐酸;滴入过量稀盐酸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2)澄清石灰水;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溶液变浑浊(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围绕只要有碳酸钠存在则可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解答即可.
20.【答案】(1)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涩味的是碱面。
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倒入少量醋酸溶液,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的为碱面,无此现象产生的为食盐。(用氢氧化钙也可)
(2)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酱油,有酸味的是黑醋。
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向其中放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或小苏打),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黑醋,无气泡产生的是酱油。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解:(1)①因为食盐有咸味,面碱有涩味,故可用品尝味道的方法进行鉴别;②因为面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能与食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食盐是NaCl,与食醋不反应,即无明显现象,故可用食醋进行鉴别;③因为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面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故可用酚酞试液进行鉴别。
(2)①因为酱油有咸味、酱味,黑醋有酸味,故可用品尝味道的方法进行鉴别;②因为面碱或碳酸氢钠粉末能与食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酱油不能,故可用面碱或碳酸氢钠粉末与食醋反应进行鉴别.
故答案为:(1)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涩味的是碱面;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倒入少量醋酸溶液,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的为碱面,无此现象产生的为食盐;(用氢氧化钙也可)
(2)品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酱油,有酸味的是黑醋;各取少量样品放入茶杯中,分别向其中放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或小苏打),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黑醋,无气泡产生的是酱油.
【分析】(1)食盐有咸味,碱面有涩味;碳酸钠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2)酱油有咸味,醋有酸味;醋酸和碳酸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1.【答案】(1);硝酸钙[或Ca(NO3)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BaCl2、物质C为K2CO3,两物质反应会生成BaCO3沉淀,所以框内应填上↓;D物质为AgNO3、物质C为K2CO3,二者反应生成沉淀Ag2CO3,所以框内应填上↓;物质E为NaCl,与D物质AgNO3生成AgCl沉淀框内应填上↓,与A物质BaCl2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 F为Ca(NO3)2,与E物质NaCl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与D物质AgNO3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与C物质K2CO3生成CaCO3沉淀框内应填上↓,与A物质BaCl2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
故答案为: ;硝酸钙[或Ca(NO3)2].
【分析】物质B为K2CO3和H2SO4中的一种且B只与A产生沉淀,若B为K2CO3则可与BaCl2、Ca(NO3)2、AgNO3等产生沉淀,不符合框图中的反应特征,所以物质B为H2SO4,而物质C为K2CO3,同时可以断定物质A为BaCl2.再根据物质D也和可以和A产生沉淀,则推断D物质为Ca(NO3)2、NaCl、AgNO3中AgNO3;E、F两物质就分别是Ca(NO3)2、NaCl.由于物质E和C物质K2CO3无明显现象,所以物质E为Ca(NO3)2、NaCl中的NaCl;最后所剩余的Ca(NO3)2就是物质F.
22.【答案】(1)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2)Ba(OH)2 [ 或BaCl2 或Ba(NO3)2或Ca(OH)2 或CaCl2 或Ca(NO3)2];生成白色沉淀
(3)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①生成白色沉淀②酚酞溶液变红;部分;BaCl2+Na2CO3=BaCO3↓+2NaCl或 CaCl2+Na2CO3=CaCO3↓+2NaCl
(4)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所得滤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与空气接触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碳酸盐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和含Ca2+(或Ba2+)的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所以,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的实验步骤: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实验现象: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可得出结论:该氢氧化钠已变质;反应的方程式是:Na2CO3+CaCl2=2NaCl+CaCO3↓;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2.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1.生成白色沉淀.2.酚酞溶液变.红 [或酚酞溶液不变红] .[或不产生红褐色沉淀……],生红褐色沉淀[产生蓝色沉淀、白色沉淀……][或不产生红褐色沉淀;结论:该氢氧化钠
溶液部分变质;
(3)中所涉及到的一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或 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NO3)2+Na2CO3=BaCO3↓+2NaNO3、或Ca(NO3)2+Na2CO3=CaCO3↓+2NaNO3;
(4)用变质的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就是除去碳酸钠,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所得滤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1)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Ba(OH)2 [ 或BaCl2 或Ba(NO3)2或Ca(OH)2 或CaCl2 或Ca(NO3)2];生成白色沉淀;(3)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Ca(NO3)2溶液)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①生成白色沉淀②酚酞溶液变红;部分;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所得滤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钠而变质;
(2)在前面使用了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碳酸钠还可以与氯化钙等形成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钙反应;
(3)如果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则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若部分变质则溶液为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因此,需要选用氯化钡等溶液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后,使用无色酚酞检验是否存在氢氧化钠,以确定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4)把碳酸钠转变为氢氧化钠,即可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23.【答案】(1)解:设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1分)(写Na2CO3~CaCO3也可)
106 100
x 10.0g
=
x=10.6g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ω(Na2CO3)= ×100%=89.8%.
答: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ω(Na2CO3)为89.8%.
(2)设至少需要10%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2×36.5
10.6g y×10%
106:73=10.6g:(y×10%)
y= =73.0g
答:反应至少需要该盐酸溶液73.0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写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碳酸钙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质量,进而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根据上一问中计算的碳酸钠的质量,结合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求出计算所需要盐酸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