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次声波来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
B.演奏小提琴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声音的响度
C.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D.听诊器通过减少声音的分散来增大响度
2.“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上下举行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系列活动,我市举办的庆祝晚会精彩纷呈。下列对晚会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
B.音箱放出的伴奏声和演员的合唱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C.晚会期间,现场观众要保持安静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D.演员将邓小平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他主要是模仿邓小平声音的音色
3.通常人们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则下列方法中属于从噪声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
A.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工作,带上防噪声耳罩
B.市区严禁燃放鞭炮
C.学校、医院附近不准交通车鸣笛
D.临街住宅的窗户装上双层玻璃
4.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向山崖行驶,在山崖前某处鸣笛后,经过2s后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则鸣笛时,汽车中的人距山崖的距离是( )
A.350m B.340m C.330m D.320m
5.如图所示为考古人员在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工地发现的一套卫国的编钟。这一套编钟共计13枚,大多刻有铭文。其中一件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刻铭。古人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6.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C.声音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有些声音人类听不到,所以这些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C.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8.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声音的响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真空不能传声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D.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10.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如图所示四个实验场景,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此实验现象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B.乙、丙两图都可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丙图可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D.丁图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声、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12.关于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真空不能传声
B.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 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 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二、填空题
13.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它的_____太高(选填“振幅”或“频率”);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_____。如果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秒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的深度_____米。
14.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______,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5.如图所示,物理课上,老师敲响A音叉时,同学们发现与B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1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_____不能传播声音;男高音歌手演唱会上放声歌唱,深受广大歌迷的欢迎,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 _____;我们根据乐器的 _____可以判断演唱会上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17.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是指人发出的声音的 ___________(填声音特性)不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的指声音的 ___________(填声音特性)。实际上,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再“高”的声音也惊不到太空上的人,这是因为 ___________。
18.如图是我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唢呐,它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内的______振动产生,吹奏时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人们容易分辨出唢呐和笛子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19.如图所示,这是探究声音特性的小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的声音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短时,声音较 ________(选填“高”或“低”),钢尺振动较 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这是探究___________与声源振动_________的关系。
20.声波的图形可以直观反映声源发声的特色,通过敲击音叉获取如下波形图,对比a、b可知音调高的是 ___________;对比c、d波形图可知的是它们发出的声音的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相同。
21.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_____(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__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3)如果在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___________(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______;
(3)本实验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
(4)分别用大小不等的力敲打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23.如图所示,某同学正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的实验。
(1)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
(2)重敲同一音叉,可以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发声体的 ______有关。
(3)换用512Hz的音叉再次做上述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的 ______有关。
24.控制噪声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小桥学习了噪声的控制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棉布、报纸、海绵、塑料袋、毛巾;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棉布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________为止,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棉布 报纸 海绵 塑料袋 毛巾
听不见滴答声的距离/m 2.1 2.8 0.9 5.2 1.2
结论与评估:
(1)小桥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桥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__(填“好”或“差”)。
(3)图甲所示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的标识。通常地铁都有一定的噪音,地铁站的噪音主要来自排气系统的风机。为了控制这类噪音,武汉地铁在排气口安装了消声装置。想想看,图乙三种控制噪声的现象中,________(填写字母即可)与风机消声装置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同一类型。
25.两组同学进行声学实验,小明设计如下
(1)如图1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划过,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纸片划动的速度,观察纸片振动______,可探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2)如图1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边,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的一端,听其响度:______ (填“改变”或“不改变”)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手拨动锯条的力,观察锯片振动______,可探究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
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图2)
(3)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填“固”“液”或“气”)体能够传声;
(4)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5)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______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A
6.B
7.B
8.C
9.B
10.D
11.D
12.A
13.频率 能量 3000
14.能量 不能 大于
15.振动 空气
16.真空 音调 音色
17.音色 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18.空气柱 音调 音色
19.高 快 音调 频率
20.a 音调 音色
21.小 好 强 海绵 响度 传播过程中
22.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在振动)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大响度大
23.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振幅 频率
24.听不到声音 小 好 A
25.改变 频率 不改变 改变 幅度 固 不同 振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