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三高 2022~2023 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A.“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错误,原文“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是并列关系,选项
是递进关系。B.“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错误,过于绝对。原文“《儒林
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扩
大范围,结合原文“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代
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可知明朝早期服饰还是有严格的制度区
分的;“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错误,原文表述为“挑战”。故选 C。
2. 答案: B
【解析】“直接说明”错误,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是从侧面说明明朝后期服饰的僭越
故选 B。
3. 答案: A
【解析】“青衫”指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此处服饰体现社会地位。其
余选项多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故选 A。
4. 答案: B
【解析】未然成已然,原文为“7 月快手又宣布将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将
推出”是还未推出。
5.答案: A
【解析】B 选项“成为科普主流形式”于文无据,C 选项妄加推测,曲解文意,原图表呈现
的是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需求。D选项表述绝对,原文为“有人认为”。
6.答案:①深耕优质内容,提升泛知识类短视频的水平,向用户呈现高质量内容。②履行监
管责任,加大审核力度,建立相应的过滤标准和审核体系,防范不良信息传播。③扶持知识
类创作者,积极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增强内容“含金量”。④了解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优
化服务,保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任选三点,答到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7.答案: B
【解析】“特意不言不语”无中生有,从文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掌柜正在为小叫花的
安危担心,另外,小叫花出门快。
8.答案 :①明线是掌柜卖酒给小叫花,送酒到后山的过程;暗线是女卫生员下山买酒
救治抗联伤兵,被发现后为 引开小鬼子而牺牲的过程。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 页 共 4 页
②明线以掌柜的视角来叙事,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设置悬念,使小说情节曲折生
动;以掌柜的视角来叙 写小叫花,使小叫花的形象真实、可爱,突出了其遭遇的悲惨。
③抗联老兵与酒厂厂长的交流将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交代事情原委,揭示故
事真相,使情节完整, 合乎逻辑,从而塑造了卫生员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升华了小
说主旨。(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第一次,小叫花“笑”,表达对掌柜热情请她进屋取暖的感激;第二次,小
叫花“笑”是她回到酒店付酒 钱,表达歉意;第三次,写小叫花“笑”,是她牺牲后,
“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表现了她舍身救人,视死如归的品质;也反衬了小鬼
子的凶狠、残忍。(3 分)三次写“笑”,丰富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突出了人物高贵
性格,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3 分)
10.答案:A
【解析】句意:甘罗说:“应侯想进攻赵国,武安君反对他,在距离咸阳七里的地方,应 侯
把他绞死了。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任相国,而您不肯,我真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
“武安君难之”中“之”作“难”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选项 BD;“今文信侯自请 卿
相燕”是一个兼语句,“卿”为兼语,“相”名词作动词,任相国,作谓语,句子中间 不
可断开,排除选项 C。
11.答案:B
【解析】“因”都是“通过”之意,含义相同 A.“孰与”,意为“和……相比,谁更……”。。
C.“府具币”的“具”为“准备”之意,“具吿以事”的“具”为“详细”之意,含义不 同。
D.“赍”,意为“赠送” ,含义相同。
12.答案:D
【解析】“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错误。原文“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 一 ”,
是为了自己所在的国家能得到好处,而不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13.(1) 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定要经过赵国,抓住我的赵国人,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土
地。” (“辞”,推辞; “径” ,取道、经过; “赵人得唐者” ,定语后置句;句意
2 分。)
(2) 燕、秦两国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诈,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要攻打赵国来扩大河间封
地。( “所以”,……的原因;“异故”,其它原因;“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判断
句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进攻赵国来扩展河间的地盘,派刚成君蔡泽去事奉燕国,历时三年,并
使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文信侯又请秦臣张唐去燕国做相国,想与燕国联合进攻赵国,
以扩大河间地盘。张唐曾经攻打赵国,夺取了很多土地,杀了很多人,赵人非常怨恨他。张
唐推辞 说:“到燕国去必定要经过赵国,抓住我的赵国人,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土地。”文
信侯离开张唐后很不高兴。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何这样闷闷不乐呢?”文信侯说:“我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2 页 共 4 页
派刚成君蔡泽去事奉燕国,历时三年,燕太子丹到我们秦国做了人质。现在我请张卿去燕国
任相,但是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可以让他去。”文信侯呵斥他走开,说:“我亲自让
他去,他还不肯去,你怎么可能让他去呢?”甘罗说:“项橐七岁时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
现在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试试看,为什么要声色俱厉地呵斥我呢?”甘罗便去会见张唐,
说:“您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攻取,不计其数;攻取
城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不如他。”甘罗说:“您明确知道功劳不如武安君吗?”张唐说:
“我知道。”甘罗说:“应侯范雎在秦国掌权,与文信侯比谁更专权?”张唐说:“应侯不
如文信侯专权。”甘罗说:“您 明确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吗? ”张唐说:“我知道。”
甘罗说:“应侯想进攻赵国,武安君反对他,在距离咸阳七里的地方,应侯把他绞死了。现
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任相国,而您不肯,我真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张唐说:“请允
许我通过你的帮助去燕国吧。”于是下令车库准备车辆,马厩准备马,府库准备财物,出发
的行程指日可待。(出发前)甘罗对文信 侯说:“借给我五辆车,让我为张唐先去通报赵王。”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在城外迎接。甘罗对赵王说:“您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吗?”
赵王说:“听说了。”又问:“您听说张唐要去燕国做相国的事吗? ”赵王说:“听说了。”
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是表明燕国不会欺骗秦国。张唐做燕国相国,是表明秦
国不会欺骗燕国。秦、燕互不相欺,结成联盟讨伐赵国,那么赵国的处境就危险了。燕、秦
两国之所以不想相互欺诈,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要攻打赵国来扩大河间封地。现在大王只
要赠送我五座城邑,用以扩大河间封地,我请求秦国让燕太子回燕,与强赵一道进攻弱小的
燕国。”赵王立刻割出五座城邑用来扩大河间地盘,秦国送回了燕太子丹。于是赵国进攻燕
国,夺得了上谷地区三十六县,后分给了秦国十分之一。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流露出浓烈的离愁
别绪”错误,无中生 有,诗歌并没有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
15.答案: ①如果晨餐都可以向父母进献美食,名利又算得了什么;②诗人运用对比,夸赞
张回乡省亲,孝心可嘉,同时劝慰朋友看淡名利;③照应文题“觐省”,同时进一步揭示首
句“莫叹”的原因。(含意赋 2 分,作用两点共赋 4 分,意思 对即可)
16.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
干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
17.答案:示例:脍炙人口(交口称誉) 矢志不移(矢志不渝) 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每空 1 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意思合乎语境、整个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8.答案: 透过这部红色音乐史诗,人们清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强烈感受到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介词使用不当,删除“透过” “使”中的一个;
(1 分)搭配不当,将“感受”与”领悟” 互换位置;(1 分)语序不当,“清晰”应放到
“领悟”前面。(1分))
19.答案: 连用三个用“谱写”引导的句子,构成排比;(1 分)三个句子分别从中国共产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3 页 共 4 页
党救国、兴国、强国三个方面概括红色音乐文化的内容;(1 分)它们结构相似,意思相近,
句式工整;(1分)既富有气势,又带给读者整饬美。(1 分)
20.答案:①人为什么要睡眠 ②体内的稳态睡眠压力会增加 ③修复 DNA 损伤(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不能删除。(1 分)“也”表示并列关系,说明睡眠研究实验的拓展与成功。(1
分)“将能”表示未然, 既照应句首的“未来”,又表达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期许。(1 分)
“乃至”表示递进关系,既表明相关研究 的进一步拓展,并暗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1 分)
22.(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题。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士容论》这个故事大意是说,
物各有性,必须用得其所,才能顺应本性,发挥专长,体现价值,硬要猎狗去抓老鼠,就只有
把它套住,扼杀它的本性,泯灭它的才能,然后才可以达到目的。明明是一只有大作为的狗,
非要把它的后脚夹起来让它去抓老鼠,真是用非所长。对这只狗来说是大材小用;从整个社
会来看,就是极大的浪费了。
这个“良狗取鼠”故事的寓意是很明显的: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
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大材小用,是极大的浪费。现实社会中,这种“用
非所长”“大材小用”的现象并不鲜见。由“良狗取鼠”这一古代寓言故事联系到当下社会
人才使用的现实,可以展开具有探究意义的讨论:
将人才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却用严酷的约束强迫其做非其所长,浪费能力之事,这样的
组织还能吸引到人才吗 如果放任捆绑住良狗后腿以使之能捉鼠这类“削足适履"的逆行而不
管不顾,那么百业能欣欣向荣,社会能长治久安,人才能层出不穷吗
识狗者与用狗者(“选人者与用人者”)的之于良狗(“英才”)的识见、胸襟、动机、价
值观等的不同,对于“材"时候能"尽其用”会有怎样的影响?显然,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
人才,低配和高配都会带来问题,低配导致组织目标无法实现,高配不仅浪费人才,还影响高
配者的积极性。选人者与用人者,不仅要善于识才,更要能“才尽其用”,不屈才,不压才,而
要尊重人才,顺应人才之专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积极为“才尽其用”广辟施展才华技能的
宽阔舞台。
(二)参考立意
(1)要知人善任,了解人才的个性特点,善于激发他们的潜能;
(2)根据需要合理配置人才,不浪费人才;
(3)不仅善于辨材之长短优劣,更要能用其所长,扬其所优﹔
(4)选贤任能,要合乎其“志”与“才”;
(5)要大力矫正用人不当,用非其才而导致埋没人才的现象。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4 页 共 4 页项城三高 2022~2023 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
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
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
大量的服饰描写。《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
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
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
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
彩和人文气息。
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
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
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
却戴浩然巾,穿皂靴…… 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
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
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
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
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 但是
《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
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
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
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儒林外史》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 页 共 12 页
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
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
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
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
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
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作者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
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
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 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
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
秀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 人”。如第三回中在科
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
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
(摘编自《<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民
俗文化价值。
B.如果想要研究明朝的服饰文化,可以参考《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因为其全都是明朝
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
C.《儒林外史》通过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对比范进妻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服
饰,对其进行讽刺。
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可提高自己在社会
中的身份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史料价值、塑造人物、身份识别、主题的顺序写作,由浅入深,
见解深刻。
B.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直接说明了明朝庶民阶层借服装来突显自身社会身份的僭
越行为。
C.作者对范进中举前后其妻子服饰的描写刻画出以范进为代 表的在科举场中实现命运转
变的文人形象。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2 页 共 12 页
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作者讽刺的载
体。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中,白居易用“青衫”代
指自己。
B.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
捆在腰间”。
C.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服饰以红、紫、黄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
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
材料一
中国专业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Quest Mobile发布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
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内容供给愈加丰富,以及平台生态的不断完善,行业依旧保持稳步增长
态势,“泛知识”类内容白热化现象越发显著。
2020 年被视为“泛知识”类视频爆发的元年。去年疫情的来袭让短视频迅速崛起,宅家
娱乐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大量泛知识类博主,如做硬核财经解读的@巫师财经、科学科普类
的李永乐老师、回形针 Paper Clip、人文科普类的戴建业等圈粉无数。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
法学院教授罗翔,就因为通过短视频传授法学知识、法律常识而一炮走红,在网络上拥有了
几百万粉丝。
在浪潮席卷之下,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2月 B站推出了“知识分享
官招募令”活动,为知识类内容创作者提供超百万奖金及上亿流量扶持,7 月快手又宣布将
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之后,抖音、西瓜也纷纷盯上了泛知识领域,上线了“知
识创作人激励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打造 100 位知识创作者。今年,快手还为孵化知识类创
作者推出了“新知计划”,提出了从流量、服务、变现和影响力四个维度为知识类创作者提
供扶持。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的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迚
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迚行常态化融合。
(摘编自《“泛知识”类短视频这股风该如何刮下去?》)
材料二
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进行知识学习的新需要,但时间短、碎片化、表达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3 页 共 12 页
浅层化,很难为年轻人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深度化的知识传授。
“上班来回赶地铁要两个多小时,忍不住刷手机。比起追剧刷综艺,不如看点有意义的
内容,比如学习一个曝光技巧,了解一个镜头属性。”在北京工作的程序员小羲告诉记者,
自己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大块的时间学习摄影,短视频把知识零碎化,正好适合他。
“比起体量庞大的系统学习,我更喜欢搜索式吸收有关知识。”海淀上班的王先生表示,
自己会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某一流行的时事热点或话题,把知识类大 V 们的视频都扫一遍。
“比如儿子问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有哪些难点? 带回的月壤样品有什么意义?我不可能去
系统补齐航天知识的空白,科普类短视频明显更适合我。”
不过,记者发现,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轻松诙谐仍是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
插科打诨和调侃弹幕甚至消解了“硬核”知识的严肃性。“有时候明明是在学习一个法律知
识点,但看着看着却成了弹幕抖机灵聊天,最后反倒忘了具体案例。”还在考研的大学生丹
丹反思道,“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学习会很痛苦,效率低,我更想看文字, 既可以快速找到
重点也更方便反复观看。”
(摘编自北京日报《各大平台布局抢滩泛知识短视频 刷视频学知识含金量几何?》)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泛知识”领域视频观感
调查。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4 页 共 12 页
材料四
“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 10 厘米”“我们每天吃的肉蛋奶,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
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近来,泛知识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
有些内容看似科普实则缺乏科学性。有人认为这些“科普”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
言的视频化呈现,幵且呼吁不能放任泛知识类内容跑偏。
权威学者建议如果能吸引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泛知识类短视频产业中,不仅能大大
提高内容可看性,有效满足用户求知欲,也使投机取巧者失去生存空间。应鼓励内容创作者
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深度融合,发掘具有潜质的专业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
内容创作梯队。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将推动全行业内容创作水平提升,助力优质内容引领正
确价值导向。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亟需整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疫情大背景下,宅家娱乐的需求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加速了泛知识短视频的崛起。
B.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当年 7 月快手平台推出了大型直播活动“快
手新知播”。
C.泛知识类短视频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新需要,但也存在时间短,碎片化,表达浅层
化等问题。
D.记者调查发现,轻松诙谐的风格仍是泛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
习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知识类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内容
的可看性。
B.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融合,将会成为科普的主流
形式。
C.材料三图表数据显示受访者更关注内容是否原创,而对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需求不
高。
D.网上颇受欢迎的泛知识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
视频化呈现。
6、短视频平台应如何保障泛知识类短视频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请简要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5 页 共 12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
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
那是 1936 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
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
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
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
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
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
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
就消失在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
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
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6 页 共 12 页
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
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
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
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
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
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
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
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
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
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
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选自《山花》)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7 页 共 12 页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
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B.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
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
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
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
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 .
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 以广河间之地。张唐尝伐赵,夺地,杀众,赵怨之。张唐辞曰:“燕
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
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
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
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
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
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
“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
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
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
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
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
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
一。
(选自《战国策 ·秦策五》,有删改)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8 页 共 12 页
【注】①文信侯: 吕不韦。 ②武安君: 白起。 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
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
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
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
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孰与武安君”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句中的“孰与”
含 义相同。
B .“请因孺子而行”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句中的“因”
含义不同。
C .“府具币”与“私见张良,具吿以事” (《鸿门宴》 ) 两句中的“具”含义不同。
D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与“赍钱三百万” (《孔雀东南飞》) 两句中的“赍”含
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本文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
过 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B.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
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C .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张唐立即同
意 出任燕相。
D.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
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
(2)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
【唐】韦应物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9 页 共 12 页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
绣衣①犹在箧,芸阁②已观书。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
晨餐亦可荐,名利欲何如。
【注】①绣衣,指侍御史之衣。②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张侍御秘书准备返回江东探望双亲,诗人写作此诗赠别,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
B.诗歌以“莫叹”开篇,劝慰张侍御秘书不要因为在京城里官位不显赫而懊恼。
C.颔联中“绣衣”“芸阁”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也交代了“莫叹”的原因。
D.颈联对仗工整,“红稻”“白鱼”交代江左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为下文张本。
15.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含意与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
故,写出了迷离的梦境以及内心的悲慨。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夜深梦回,追忆往昔,悲伤难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猿声凄厉,令人哀伤,因此猿啼被悲愁化,文人常借猿的啼叫声抒写别离和悲苦之情。
请从古代诗词中寻找并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红色音乐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救国大业而开
天辟地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兴国大业而改天换地的艰辛探索,谱写出中国
共产党为实现强国大业而干出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红色音乐文化发展史歌颂了中国共产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恢宏的红色音乐史诗。
透过这部红色音乐史诗,使人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清晰的初心和使命,强烈领悟到中国共产
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共筑中国梦》……一曲曲 广为传唱的歌曲唱出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初心,一句句追求理想、 的歌词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0 页 共 12 页
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用好红色音乐文化资源,要牢固树
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借助 AR、VR 等新兴媒介方式,重
塑红色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重构红色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重创红色音乐文化的新兴业态,
推动红色音乐文化 ,使其展现出新的时代活力,更好地教育青年、激励群众,引
导人们始终牢记历史、坚定信念。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3 分)
19.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以色列研究人员通过斑马鱼实验有了一个发现,朝着解开“ ① ”这个谜团更近了一
步。当我们醒着的时候, ② ,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
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紫外线、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
DNA 持续损伤。当 DNA 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眠的冲动。
随后的睡眠促进了 DNA 修复,从而减少了 DNA 损伤。研究发现,PARP1 蛋白是 DNA 损伤修复
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先做出快速反应的蛋白之一。它可标记细胞中 DNA 的损伤位置,并“招
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 DNA 损伤。
研究还发现,至少需要睡 6 小时才能减少稳态睡眠压力并 ③ 。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
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未来
的相关研究将.能.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乃.至.人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1.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
狗的人这个情况。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鹿这类野兽,
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
这狗才捉得老鼠。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它引发了你哪些联想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2 页 共 12 页项城三高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
重要作用。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 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
大量的服饰描写。《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通过文中的服饰
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
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 彩和人文气息。
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
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僭越。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 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
却戴浩然巾,穿皂靴…… 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
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
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 但是
《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
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
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儒林外史》通过不同的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范进的妻子胡氏在范进没有中举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 页 共 12 页
时,穿着是“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趿着个蒲窝子”,通过简单的服饰描写,把她贫困的处境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当范进中举后胡氏则头戴着银丝鬏髻,身穿官
绿的缎裙。此时的胡氏,再也不是在父亲来吃饭的时候都不敢上桌吃饭的贫苦妇人了,有钱的
她立即把自己打扮成贵妇。又如第二十六回中写到的王太太,沈大脚在去给她说媒的时候,见 证了她穿戴的全过程,从早上开始裹脚一直到太阳西下,一天的大好时光就让她浪费在穿戴
上,显然是一个空虚、无生命价值的寄生虫形象。作者对她华丽的外表的描写,与她对金钱、
地位有着强烈追求的丑陋内心形成对比。
明朝对服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 识服饰而知其人。鲁编修
是翰林院的官员,出席重要场合穿的都是蟒衣,他用身穿蟒衣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通过景兰江的独白,可知通过是否佩戴方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
秀才。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无人不称赞,其讽刺艺术可谓“前无古 人”。如第三回中在科
举考试现场,范进是破毡帽、麻布直裰,而周进则是“绯袍金带”。科举考试就像衡量人生价 值的一根标杆,过了这根标杆就飞黄腾达了,科举考试制度在服饰中被无情地嘲讽了。
(摘编自《<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历史信息,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B.如果想要研究明朝的服饰文化,可以参考《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因为其全都是明朝现实生活的完美复刻。
C.《儒林外史》通过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对比范进妻子胡氏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服饰,对其进行讽刺。
D.服饰制度在明代已经没有了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可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按照史料价值、塑造人物、身份识别、主题的顺序写作,由浅入深, 见解深刻。
B.鲍文卿对黄老爹服饰的调侃,直接说明了明朝庶民阶层借服装来突显自身社会身份的僭
越行为。
C.作者对范进中举前后其妻子服饰的描写刻画出以范进为代 表的在科举场中实现命运转变的文人形象。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2 页 共 12 页
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作者讽刺的载体。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服饰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识服饰而知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中,白居易用“青衫”代指自己。
B.鲁迅《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C.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服饰以红、紫、黄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
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专业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QuestMobile发布2021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 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内容供给愈加丰富,以及平台生态的不断完善,行业依旧保持稳步增长
态势,“泛知识”类内容白热化现象越发显著。
2020年被视为“泛知识”类视频爆发的元年。去年疫情的来袭让短视频迅速崛起,宅家
娱乐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大量泛知识类博主,如做硬核财经解读的@巫师财经、科学科普类的李永乐老师、回形针PaperClip、人文科普类的戴建业等圈粉无数。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
法学院教授罗翔,就因为通过短视频传授法学知识、法律常识而一炮走红,在网络上拥有了
几百万粉丝。
在浪潮席卷之下,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2月B站推出了“知识分享
官招募令”活动,为知识类内容创作者提供超百万奖金及上亿流量扶持,7 月快手又宣布将
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之后,抖音、西瓜也纷纷盯上了泛知识领域,上线了“知 识创作人激励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打造100位知识创作者。今年,快手还为孵化知识类创
作者推出了“新知计划”,提出了从流量、服务、变现和影响力四个维度为知识类创作者提
供扶持。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的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迚 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迚行常态化融合。
(摘编自《“泛知识”类短视频这股风该如何刮下去?》) 材料二
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进行知识学习的新需要,但时间短、碎片化、表达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3 页 共 12 页
浅层化,很难为年轻人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深度化的知识传授。
“上班来回赶地铁要两个多小时,忍不住刷手机。比起追剧刷综艺,不如看点有意义的
内容,比如学习一个曝光技巧,了解一个镜头属性。”在北京工作的程序员小羲告诉记者, 自己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大块的时间学习摄影,短视频把知识零碎化,正好适合他。
“比起体量庞大的系统学习,我更喜欢搜索式吸收有关知识。”海淀上班的王先生表示,
自己会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某一流行的时事热点或话题,把知识类大 V 们的视频都扫一遍。 “比如儿子问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有哪些难点? 带回的月壤样品有什么意义?我不可能去
系统补齐航天知识的空白,科普类短视频明显更适合我。”
不过,记者发现,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轻松诙谐仍是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 插科打诨和调侃弹幕甚至消解了“硬核”知识的严肃性。“有时候明明是在学习一个法律知
识点,但看着看着却成了弹幕抖机灵聊天,最后反倒忘了具体案例。”还在考研的大学生丹 丹反思道,“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学习会很痛苦,效率低,我更想看文字, 既可以快速找到
重点也更方便反复观看。”
(摘编自北京日报《各大平台布局抢滩泛知识短视频 刷视频学知识含金量几何?》)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泛知识”领域视频观感 调查。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4 页 共 12 页
材料四
“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 10 厘米”“我们每天吃的肉蛋奶,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近来,泛知识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
有些内容看似科普实则缺乏科学性。有人认为这些“科普”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
言的视频化呈现,幵且呼吁不能放任泛知识类内容跑偏。
权威学者建议如果能吸引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泛知识类短视频产业中,不仅能大大
提高内容可看性,有效满足用户求知欲,也使投机取巧者失去生存空间。应鼓励内容创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深度融合,发掘具有潜质的专业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
内容创作梯队。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将推动全行业内容创作水平提升,助力优质内容引领正 确价值导向。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亟需整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疫情大背景下,宅家娱乐的需求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加速了泛知识短视频的崛起。
B.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当年 7 月快手平台推出了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
C.泛知识类短视频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新需要,但也存在时间短,碎片化,表达浅层
化等问题。
D.记者调查发现,轻松诙谐的风格仍是泛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知识类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内容的可看性。
B.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融合,将会成为科普的主流形式。
C.材料三图表数据显示受访者更关注内容是否原创,而对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需求不高。
D.网上颇受欢迎的泛知识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呈现。
6、短视频平台应如何保障泛知识类短视频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请简要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5 页 共 12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 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 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
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 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
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 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
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 就消失在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 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
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6 页 共 12 页
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 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 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
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
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 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 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
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 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 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
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选自《山花》)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7 页 共 12 页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B.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
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
C.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
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
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 以广河间之地。张唐尝伐赵,夺地,杀众,赵怨之。张唐辞曰:“燕 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
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
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
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②?”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
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
“应侯③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 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
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
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 一。
(选自《战国策 ·秦策五》,有删改)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8 页 共 12 页
【注】①文信侯: 吕不韦。 ②武安君: 白起。 ③应侯:范雎,曾任秦国相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
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 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 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 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孰与武安君”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两句中的“孰与” 含 义相同。
B.“请因孺子而行”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句中的“因” 含义不同。
C .“府具币”与“私见张良,具吿以事” (《鸿门宴》 ) 两句中的“具”含义不同。
D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与“赍钱三百万” (《孔雀东南飞》) 两句中的“赍”含 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本文通过甘罗与文信侯、张唐、赵王的对话,塑造了甘罗年少聪慧、能言善辩、胆识 过 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B.文信侯不相信甘罗能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甘罗不亢不卑,用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老师的事例,表明自己能有所作为。
C .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警醒过来,张唐立即同
意 出任燕相。
D.甘罗通过分析形势发展,迫使赵王就范,让赵王割五城给秦国,又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主要是为了弥补赵国的损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
【唐】韦应物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9 页 共 12 页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
绣衣①犹在箧,芸阁②已观书。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
晨餐亦可荐,名利欲何如。
【注】①绣衣,指侍御史之衣。②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侍御秘书准备返回江东探望双亲,诗人写作此诗赠别,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
B.诗歌以“莫叹”开篇,劝慰张侍御秘书不要因为在京城里官位不显赫而懊恼。
C.颔联中“绣衣”“芸阁”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也交代了“莫叹”的原因。
D.颈联对仗工整,“红稻”“白鱼”交代江左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为下文张本。
15.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含意与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写出了迷离的梦境以及内心的悲慨。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夜深梦回,追忆往昔,悲伤难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猿声凄厉,令人哀伤,因此猿啼被悲愁化,文人常借猿的啼叫声抒写别离和悲苦之情。 请从古代诗词中寻找并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红色音乐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救国大业而开
天辟地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兴国大业而改天换地的艰辛探索,谱写出中国 共产党为实现强国大业而干出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红色音乐文化发展史歌颂了中国共产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恢宏的红色音乐史诗。 透过这部红色音乐史诗,使人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清晰的初心和使命,强烈领悟到中国共产
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共筑中国梦》……一曲曲 广为传唱的歌曲唱出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初心,一句句追求理想、 的歌词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0 页 共 12 页
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用好红色音乐文化资源,要牢固树 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借助AR、VR等新兴媒介方式,重
塑红色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重构红色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重创红色音乐文化的新兴业态,
推动红色音乐文化 ,使其展现出新的时代活力,更好地教育青年、激励群众,引
导人们始终牢记历史、坚定信念。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以色列研究人员通过斑马鱼实验有了一个发现,朝着解开“ ① ”这个谜团更近了一 步。当我们醒着的时候, ② ,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
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紫外线、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
DNA持续损伤。当DNA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眠的冲动。随后的睡眠促进了DNA修复,从而减少了DNA损伤。研究发现,PARP1蛋白是DNA损伤修复
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先做出快速反应的蛋白之一。它可标记细胞中DNA的损伤位置,并“招 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DNA损伤。
研究还发现,至少需要睡6小时才能减少稳态睡眠压力并 ③ 。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
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未来
的相关研究将能.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乃至.人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
高三上期期中考试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鹿这类野兽,
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 这狗才捉得老鼠。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它引发了你哪些联想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