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
一、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如图所示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食盐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食盐的溶解度变小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结晶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海水晒盐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海水引入海滩,借助阳光和风力将其中的水分蒸发,从而结晶得到食盐的过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和水——蒸馏 B.泥沙和水——过滤
C.食盐和碘——加热 D.汽油和水——过滤
【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判断。
【解答】A.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且沸点不同,因此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泥沙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食盐受热后几乎不变化,而碘受热会升华变成碘蒸气,因此可以使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而汽油和水都是液体,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分离下列混合物时,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 )
A.硝酸钠中混有氯化钠 B.铜和铁
C.酒精和水 D.食盐中混有泥沙
【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特点分析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即可。
【解答】A.硝酸钠和氯化钠都能溶于水,因此不能使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铜和铁都不能溶于水,不能使用溶解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
C.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错误;
D.食盐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则可使用溶解、过滤、蒸发和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故D正确。
故选D。
二、过滤分离
4.“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航天飞船的失重环境中,下列实验操作最难完成的是( )
A.结晶 B.蒸发 C.溶解 D.过滤
【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蒸发一般是指升高温度使溶剂挥发,溶解是指溶质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过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使水和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分离。
【解答】结晶、蒸发和溶解,都不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进行,而过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才能进行,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
D.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
【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在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故A、B、D正确不合题意;
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避免碰坏滤纸降低过滤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三、蒸馏
6.从酒精的水溶液中分离出较纯的酒精,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溶解过滤 B.蒸馏 C.蒸发结晶 D.升华
【答案】B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解答】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且酒精可以溶于水中,因为酒精的沸点远远低于水的沸点,因此使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二者分离,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放几粒沸石,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B.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冷凝水要从a口进入,b口流出
D.实验开始时,先接通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蒸馏烧瓶
【答案】C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馏操作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A.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放几粒沸石,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冷凝水要从下面的口b进入,从上面的口a流出,从而延长冷凝时间,增强冷凝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实验开始时,先接通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蒸馏烧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四、粗盐的提纯
8.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答案】B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称量粗盐的质量时,粗盐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解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过滤时,漏斗口要紧贴在烧杯内壁上,玻璃棒抵在三层滤纸处,液体用玻璃棒引流,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有关蒸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B.实验结束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
D.等水分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操作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蒸发皿和玻璃棒,故A错误;
B.实验结束后用坩埚钳拿开蒸发皿,故B错误;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保证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故C正确;
D.当蒸发皿中存在较少液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了,利用蒸发皿的余温可以完成剩余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10.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测定水的沸点。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用到如图B1-6-4所示器材,则他抽到的这一实验是 (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氯化钠固体 g。
【答案】(1)②
(2)5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各个实验的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即可;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将氯化钠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上面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从而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故选②。
(2)他应该称取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
11.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4)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根据描述可知,将海水中的盐类物质筛掉后,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海水流过该膜后,氯化钠被过滤掉从而得到淡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氯化钠相当于固态物质,水就是液体,则这个过程相当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筛掉氯化钠后,海水中的溶质水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如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填字母)。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操作D中,称取10.0 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2.0 g,最终得到氯化钠晶体6.4 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 。
(5)若制得精盐的产率偏高,则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答案】(1)C
(2)DACB
(3)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80%
(5)A;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解答;
(2)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解答;
(3)根据结晶过程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4)精盐的产率=;
(5)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过滤需用玻璃棒引流,不能将液体直接倒入漏斗,故选C;
(2)粗盐提纯的正确顺序是称取粗盐、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DACB。
(3)操作B为蒸发结晶,该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根据题意可知溶解的粗盐的质量为10.0 g-2.0 g=8.0 g,最终得到精盐的质量为6.4 g,所以精盐的产率为 ×100%=80%。
(5)若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高,则说明得到精盐的质量偏大。
A.过滤时滤纸破损,会使部分杂质未被过滤除去,使最终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大,可能导致产率偏高,故A符合题意;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会使最终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从而使精盐的产率偏低,故B不合题意;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由于称量了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所以该操作对计算精盐产率没有影响,故C不合题意;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即称得的精盐质量偏大,会导致产率偏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13.在实验室中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请写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 ;
② 。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的 ,其作用是 。
【答案】(1)蒸馏烧瓶;冷凝管
(2)冷凝水进出方向错误;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
(3)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解答;
(3)根据实验过程中防止水暴沸的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为蒸馏烧瓶,B为冷凝管。
(2)图中的错误为:①冷凝水应该从下面进入,从上面流出,即冷凝水的进出方向错误;
②温度计的液泡应该浸没在水中,即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的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暴沸。
14.水样(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杀菌(氯气溶于水后可生成次氯酸)。某水厂生产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图所示:
(1)在步骤A中,加入明矾可形成黏性絮状物,泥沙、细菌和其他微粒都黏附到明矾上,明矾因此被称为 。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 。
(2)能消毒杀菌的步骤是 (填字母)。
(3)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净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在粗盐提纯实验中,三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各不相同。下列对其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填字母)。
A.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
B.溶解时搅拌,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
D.蒸发时搅拌,可防止液滴飞溅
【答案】(1)凝聚剂;沉淀法
(2)D
(3)混合物
(4)B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净化过程中明矾的作用解答;
(2)根据“次氯酸杀菌”分析解答;
(3)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4)根据溶解、过滤和蒸发结晶中玻璃棒的用途判断。
【解答】(1)在步骤A中,加入明矾可形成黏性絮状物,泥沙、细菌和其他微粒都黏附到明矾上,明矾因此被称为凝聚剂。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2)根据“次氯酸杀菌(氯气溶于水后可生成次氯酸)”可知,能消毒杀菌的步骤是D。
(3)经过上述步骤后得到的水中,仍然存在大量可溶性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4)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但是不会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故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五、自我提升
15.小明同学去九仙山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蒸馏烧瓶中放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
【答案】(1)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或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使之沉降,合理即可)
(2)D
(3)吸附
(4)防止暴沸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1)根据明矾在净水中的用途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
(4)根据碎瓷片的用途解答。
【解答】(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或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使之沉降)。
(2)A.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不能被过滤而直接流入烧杯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蒸馏烧瓶中放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离
一、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1.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如图所示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食盐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食盐的溶解度变小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和水——蒸馏 B.泥沙和水——过滤
C.食盐和碘——加热 D.汽油和水——过滤
3.分离下列混合物时,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 )
A.硝酸钠中混有氯化钠 B.铜和铁
C.酒精和水 D.食盐中混有泥沙
二、过滤分离
4.“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航天飞船的失重环境中,下列实验操作最难完成的是( )
A.结晶 B.蒸发 C.溶解 D.过滤
5.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
D.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
三、蒸馏
6.从酒精的水溶液中分离出较纯的酒精,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溶解过滤 B.蒸馏 C.蒸发结晶 D.升华
7.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放几粒沸石,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B.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冷凝水要从a口进入,b口流出
D.实验开始时,先接通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蒸馏烧瓶
四、粗盐的提纯
8.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9.下列有关蒸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B.实验结束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
D.等水分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10.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测定水的沸点。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用到如图B1-6-4所示器材,则他抽到的这一实验是 (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氯化钠固体 g。
11.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2.如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填字母)。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操作D中,称取10.0 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2.0 g,最终得到氯化钠晶体6.4 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 。
(5)若制得精盐的产率偏高,则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13.在实验室中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请写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 ;
② 。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的 ,其作用是 。
14.水样(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杀菌(氯气溶于水后可生成次氯酸)。某水厂生产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图所示:
(1)在步骤A中,加入明矾可形成黏性絮状物,泥沙、细菌和其他微粒都黏附到明矾上,明矾因此被称为 。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 。
(2)能消毒杀菌的步骤是 (填字母)。
(3)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净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在粗盐提纯实验中,三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各不相同。下列对其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填字母)。
A.溶解时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
B.溶解时搅拌,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
D.蒸发时搅拌,可防止液滴飞溅
五、自我提升
15.小明同学去九仙山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蒸馏烧瓶中放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结晶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海水晒盐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海水引入海滩,借助阳光和风力将其中的水分蒸发,从而结晶得到食盐的过程,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判断。
【解答】A.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且沸点不同,因此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泥沙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食盐受热后几乎不变化,而碘受热会升华变成碘蒸气,因此可以使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而汽油和水都是液体,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特点分析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即可。
【解答】A.硝酸钠和氯化钠都能溶于水,因此不能使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铜和铁都不能溶于水,不能使用溶解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
C.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错误;
D.食盐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则可使用溶解、过滤、蒸发和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蒸发一般是指升高温度使溶剂挥发,溶解是指溶质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过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使水和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分离。
【解答】结晶、蒸发和溶解,都不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进行,而过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才能进行,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在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侧,故A、B、D正确不合题意;
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中搅拌液体,避免碰坏滤纸降低过滤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解答】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且酒精可以溶于水中,因为酒精的沸点远远低于水的沸点,因此使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二者分离,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馏操作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A.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放几粒沸石,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冷凝水要从下面的口b进入,从上面的口a流出,从而延长冷凝时间,增强冷凝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实验开始时,先接通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蒸馏烧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称量粗盐的质量时,粗盐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溶解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过滤时,漏斗口要紧贴在烧杯内壁上,玻璃棒抵在三层滤纸处,液体用玻璃棒引流,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操作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A.蒸发需要的仪器是蒸发皿和玻璃棒,故A错误;
B.实验结束后用坩埚钳拿开蒸发皿,故B错误;
C.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保证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故C正确;
D.当蒸发皿中存在较少液体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了,利用蒸发皿的余温可以完成剩余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1)②
(2)5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各个实验的实验过程,确定需要的实验器材即可;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将氯化钠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上面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从而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故选②。
(2)他应该称取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
1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4)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A.根据描述可知,将海水中的盐类物质筛掉后,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海水流过该膜后,氯化钠被过滤掉从而得到淡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氯化钠相当于固态物质,水就是液体,则这个过程相当于过滤操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筛掉氯化钠后,海水中的溶质水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1)C
(2)DACB
(3)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80%
(5)A;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解答;
(2)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解答;
(3)根据结晶过程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4)精盐的产率=;
(5)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过滤需用玻璃棒引流,不能将液体直接倒入漏斗,故选C;
(2)粗盐提纯的正确顺序是称取粗盐、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DACB。
(3)操作B为蒸发结晶,该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根据题意可知溶解的粗盐的质量为10.0 g-2.0 g=8.0 g,最终得到精盐的质量为6.4 g,所以精盐的产率为 ×100%=80%。
(5)若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高,则说明得到精盐的质量偏大。
A.过滤时滤纸破损,会使部分杂质未被过滤除去,使最终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大,可能导致产率偏高,故A符合题意;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会使最终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从而使精盐的产率偏低,故B不合题意;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由于称量了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所以该操作对计算精盐产率没有影响,故C不合题意;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即称得的精盐质量偏大,会导致产率偏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13.【答案】(1)蒸馏烧瓶;冷凝管
(2)冷凝水进出方向错误;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
(3)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解答;
(3)根据实验过程中防止水暴沸的方法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为蒸馏烧瓶,B为冷凝管。
(2)图中的错误为:①冷凝水应该从下面进入,从上面流出,即冷凝水的进出方向错误;
②温度计的液泡应该浸没在水中,即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的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暴沸。
14.【答案】(1)凝聚剂;沉淀法
(2)D
(3)混合物
(4)B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净化过程中明矾的作用解答;
(2)根据“次氯酸杀菌”分析解答;
(3)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4)根据溶解、过滤和蒸发结晶中玻璃棒的用途判断。
【解答】(1)在步骤A中,加入明矾可形成黏性絮状物,泥沙、细菌和其他微粒都黏附到明矾上,明矾因此被称为凝聚剂。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2)根据“次氯酸杀菌(氯气溶于水后可生成次氯酸)”可知,能消毒杀菌的步骤是D。
(3)经过上述步骤后得到的水中,仍然存在大量可溶性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4)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但是不会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蒸发时搅拌,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故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1)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或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使之沉降,合理即可)
(2)D
(3)吸附
(4)防止暴沸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1)根据明矾在净水中的用途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判断;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
(4)根据碎瓷片的用途解答。
【解答】(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或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使之沉降)。
(2)A.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不能被过滤而直接流入烧杯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蒸馏烧瓶中放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