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习题课件(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习题课件(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04 08:28:54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2021年5月3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三孩政策”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文献法
D. 观察法
B
2. 下列活动中需要用调查法完成的是( )
①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 ②中学生早餐种类 ③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④初中学生近视的情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D
3.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了解校园周边商店售卖麻辣食品的情况,首先要确定( )
A. 调查的方法和路线
B. 调查的时间和范围
C.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D. 调查的范围和方案
C
4. 在进行校园植物调查时,应该( )
①制订周密的方案 ②按照方案有序进行,并做好调查记录 ③调查时要注意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④注意了解调查植物的生活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5. 某调查小组的同学把记录到的生物进行如下归类,他们归类的依据是( )
A. 生物的用途 B. 生物的形态结构
C. 生物的生活环境 D. 生物的个体大小
B
分组 一 二 三
生物种类 桂花树、三角梅、月季花 蜻蜓、蚂蚁、鼠妇 蘑菇、木耳、大肠杆菌
提升与迁移
6.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流调是应对疫情的一项基本工作,有利于描绘出一个清晰的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该方法属于( )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文献法 D. 调查法
D
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开展调查野外生物种类的活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发现某种不认识的植物,把它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 调查记录中有江豚,其他同学都没有,于是把它删掉
C. 发现一只蝴蝶飞了过来,赶快把它记录下来
D. 发现一只蜈蚣,感到害怕,让胆大的同学把它踩死
C
8.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夜视航拍画面中一只动物闯入镜头(如下图):短而尖的耳朵,拖着长尾,时而小跑中低头嗅探,时而停下抬头左顾右盼,跑跑停停,行动敏捷。你认为该动物最可能是( )
A.松树 B.大熊猫 C.狐狸 D.螃蟹
C
【解析】航拍画面为动物,松树属于植物,A选项错误;大熊猫和螃蟹都没有“短而尖的耳朵”,所以B、D选项错误;只有狐狸的形态结构特点与题干符合。
9. (综合运用)目前,校园“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某大学社团随机发放问卷两千份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及健康危害情况统计表
使用电子产品情况 健康危害情况人数
使用时间 人数 颈肩痛 手腕部疼痛 眼部不适 轻度社交障碍
2~4小时 963 178 48 288 136
5~6小时 579 115 102 252 127
6小时以上 458 174 92 224 133
合计 2000 467 242 764 396
(1)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抽样调查法”或“普查法”)。
(2)该社团在进行调查之前,必须先明确调查__________和调查__________,再制订合理的调查__________。
(3)从表格数据分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最高。
抽样调查法
目的
对象
方案
6小时以上
(4)在对学生们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时,发现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越久的同学出现健康危害问题的情况越多,则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为健康危害情况占总人数百分比柱状图,将统计眼部不适的占比统计出来并将图补充完整。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健康有影响
(6)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很多人在生活中只顾着低头看手机而冷落身边亲友,你想对“低头族”提什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自己和亲友,请放下手机
应用与实践
10. “双减”政策实施后,同学们如何安排课余时间?请你为此进行一项社会调查
操作指引:
①工具:调查问卷(电子版或纸质版)。
②要求: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方案(如调查问卷),明确调查范围。
③调查与分析:实施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必要时,进行数学的统计和分析,最后得出调查的结果;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探讨解决。
谢 谢(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关于生物圈,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生物圈
B.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上层、岩石圈上层
C. 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栖息地
B
2. 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对4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数目进行了调查。依据表中数据推断,4个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荒漠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B
类 型 植物种类 动物种类
草原生态系统 568 409
农田生态系统 42 46
荒漠生态系统 116 216
森林生态系统 1073 1161
3. 下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其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 图中表示的食物链是A→B→C
C. 图中A、B、C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D. 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
统为生物圈
B
4.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是( )
A. 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B. 各类生态系统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C. 各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均是各自独立的系统
D. 微生物、花粉、果实等可随着大气的流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C
5. 下列几种人类活动中,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大量使用农药防治害虫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工业排放不达标的废气 ⑤养花种草
A. ①②
B. ③⑤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C
提升与迁移
6.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造了“生物圈Ⅱ号”,模拟与地球——“生物圈Ⅰ号”相似的生态环境,8 名科学家在其中生活了一年多。无独有偶,日本在北部沿海地区也建造了一个全封闭的人工生态环境“迷你地球”,两个科学家于 2005 年入住“迷你地球”,开展科学研究。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Ⅱ号”和“迷你地球”都不是生态系统
B. “生物圈Ⅱ号”中一定有生产者成分
C. “迷你地球”里,两位科学家起到了生产者的作用
D. “生物圈Ⅱ号”和“迷你地球”中所需的最终能量来源于发电厂
B
【解析】生物圈Ⅱ号模拟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A选项错误;“生物圈Ⅱ号”中一定具有生产者部分,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供给人类呼吸,B选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植物,消费者是指动物,细菌、真菌等属于分解者,C选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选项错误。
7.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甚至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海洋、湖泊和河流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 微塑料不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D. 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
8. 下列各种人类活动中正确的是( )
A. 为了饮食安全,大量砍伐树木做成一次性筷子供人们使用
B.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把工厂的烟囱加高,将废气排到高空
C. 为了避免麻雀啄食粮食、农作物等,应该大量捕杀麻雀
D.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农业上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D
9. (综合应用)“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也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人和地球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上面诗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诗中的“你”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它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部和________________。
生物圈
底部
水圈
岩石圈的表面
(2)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每年产生氧气总量占比最大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直是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追求的崇高理想。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试举例发生在你身边的这种不良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海洋
森林
乱扔废旧电池,乱扔垃圾等
(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植树造林,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等
应用与实践
10. 制作“保护生物圈”的手抄报:为了更好地了解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意义,请你收集有关保护生物圈、反映生物圈被破坏的图文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操作指引:略。
谢 谢(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跨学科融合)教育部曾号召全国中小学生开展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优秀的古诗文显示了中华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分析下列诗句,能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
A. 春风吹又生 B. 好雨知时节
C. 床前明月光 D. 黄河入海流
A
2.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①恐龙骨架化石 ②黄山山顶的迎客松 ③分布广泛的细菌 ④珊瑚虫 ⑤腐朽的枯枝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
B
3.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 )
A. 能进行呼吸
B. 能生长和繁殖
C. 需要营养
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4.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体现了小草的生物特征是( )
A. 能生长
B. 能呼吸
C.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 遗传和变异
A
5. 东营观鸟协会为了研究东方白鹳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在其栖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安装摄像机,记录东方白鹳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实验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观察法
D
提升与迁移
6. (跨学科融合)下列诗句或谚语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D
选项 诗句或谚语 生物特征
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能生长
B 风起,唯有葵花向太阳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能呼吸
【解析】“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前半句体现生物的遗传特性,后半句体现生物的变异特性。
7. 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仿生动物“狐蝠”吸引了众人的眼光。下列哪项能作为判断“狐蝠”是否为生物的标准?( )
A. 是否能发声
B. 是否能运动
C. 是否需要能量
D. 是否能繁殖
D
8.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不属于观察法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B. 用手机拍摄蜜蜂对花粉的采集方式
C. 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D. 用超声波干扰夜晚飞行的蝙蝠,测定蝙蝠的回声定位本领
D
【解析】用超声波干扰蝙蝠属于实验探究,不属于观察法。
9. (资料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我国古代有很多诗词和生物相关。根据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资料二 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在《秋思》的描写中属于生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2点)。该古诗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树、鸦、人、马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夕阳、天涯
(2)如下图所示,在《游园不值》中“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体现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红杏出墙”是为了多争取阳光,制造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这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_;红杏伸出
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会长成一棵新杏树,这体
现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征;杏树的种
子发芽长出的还是杏,而不是桃子,但杏之间的
大小也有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性。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营养
生长和繁殖
遗传和变异
(3)若杏树的枝叶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会出现锈斑,叶子很快就会枯萎掉落。对比杏树,细菌和病毒是否属于生物?________,但与细菌和杏树不同,病毒不具有________结构。
属于
细胞
应用与实践
10.请你进行一项户外自然生物观察,观察并记录该生物的基本特征。
操作指引:
①工具: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等。
②要求: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如蘑菇、木耳等)中选择一个观察对象,从生物的7个基本特征中选择2~3个特征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观察。
③观察与研究:每天观察该生物的某个基本特征,并做好记录;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探讨解决。
谢 谢(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宁夏沙湖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被评为中国“十大湿地”之一。下列关于沙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沙湖中的水
B. 沙湖中的芦苇
C. 沙湖中的全部鱼
D. 整个沙湖
D
2. 小明自制了一个生态瓶,瓶中装有小鱼、螺蛳和水,瓶底有泥沙;若将其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还缺少(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成分
A
3. 周末,小明和同学们在一片小树林里玩时发现了下列生物:小草、鸟、大树、野兔、苔藓、蘑菇、蚂蚁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草、大树、蘑菇、苔藓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鸟、野兔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树林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 树林里的土壤、空气等非生物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
B
4. 下列能够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
A.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 蘑菇长在朽木上,松鼠吃蘑菇
C. 斑马吃青草,狮子吃斑马
D. 野兔吃植物嫩叶,野鸭吃昆虫
C
5. 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该食物网有几条食物链?( )
A. 3条 B. 4条 C. 5条 D. 8条
C
6.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含能量一般是( )
A. 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B. 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C. 不一定
D. 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A
7. 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假如青蛙被杀绝,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蝗虫的数量将会( )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先迅速上升后下降
D. 保持不变
C
8. 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浓度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 丁→乙→丙→戊→甲 B. 丁→乙→丙→戊→甲
C. 甲→戊→丙→丁→乙 D. 甲→戊→丙→乙→丁
D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戊
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
9. 某省近年来采取生态林补助政策来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生态林比经济林稳定性要强,其原因是( )
A.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复杂
B.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简单
C.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D
提升与迁移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构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月宫一号”,在“月宫一号”里栽培了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动物、微生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宫一号”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B. “月宫一号”中的动物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食物
C. “月宫一号”中没有分解者
D. “月宫一号”中的植物主要的作用是供研究人员观赏
B
11. 绿色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和细菌、真菌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能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制造有机物
B. 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落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
C. 它们正常生活都需要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D. 都是各种动物的食物来源,为动物提供营养和能量
C
12. 沙漠中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右
图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
响程度和猫爪藤果实数的关系图。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寄生灌木与猫爪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
因素之间的关系
B.寄生灌木对猫爪藤果实数的影响与水的变化相关
C.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中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多
D.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
C
13. 右图表示食物链“甲→乙→丙”中三类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柱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一定是生产者,丙一定是分解者
B. 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C. 能量由甲流向乙,也能由乙流向甲
D. 三类生物中,通常乙的个体数量最多
B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没有分解者,因此甲一定是生产者,丙一定不是分解者,而是消费者,A选项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选项正确;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因此由甲流向乙,但不能倒流,C选项错误;三类生物中,甲是生产者,通常甲的个体数量最多,D选项错误。
14. 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
B. 戊是此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
C. 丙体内的有毒物是最多的
D. 此图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
1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如右图所示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瓶里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 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阳光、
水、空气、温度
C. 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开放的,且投放小鱼数量尽量多些
D. 根据该生态瓶可以建立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真菌
A
【解析】生态瓶里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选项正确;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应该还有水草等其他生物,B选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投放小鱼数量过多会破坏该生态系统,C选项错误;食物链中不能包含分解者,D选项错误。
16. (读图理解)作物上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不同生物体内农药的积累量,发现雀鹰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高于喜鹊和田鼠。为尝试解释上述现象,某同学绘制了图一所示的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进行_________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光合
(2)图一中的食物网由____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3)图二中的①、②、③、④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来自图一,则①对应图一中的__________。
(4)在此生态系统中,影响雀鹰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__,雀鹰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高于喜鹊和田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喜鹊
生态因素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不断累积
(5)该生态系统中,喜鹊与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某种原因导致鼠灾的发生,一段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雀鹰的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雀鹰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的数量也会随之_________,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新的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减少
自动调节
捕食与竞争
17. (资料分析)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广东省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那里雨水充沛,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森林中的朽木上长有蘑菇、木耳等;鼎湖山自下而上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多种植被类型。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茂密的植被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天然氧吧”。
资料二 校园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校工伯伯会定期给苗木浇水、治虫、施肥、除草。到了冬天,有些苗木还要搬到暖棚里过冬,而松、杉、柏之类的树,一般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处理。
(1)资料一中,鼎湖山森林覆盖率高,雨水充沛,气候湿润,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资料二中,松、杉、柏不需要搬入暖棚过冬,这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一些苗木冬天需要搬入暖棚,这说明影响植物的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
生物影响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
温度
(2)两个资料中提到的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森林中的朽木上长有的蘑菇、木耳等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除了这两种成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还有消费者和_________的部分。
(3)除草能帮助苗木更好地生长,杂草与苗木之间存在着_________关系。苗木上的小毛毛虫常会成为喜鹊等鸟类的食物,它们之间是生物间最常见的_________关系。
光合作用
分解者
非生物
竞争
捕食
(4)鼎湖山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校园生态系统_______(填“强”或“弱”),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鼎湖山生态系统的物种更加丰富,营养结构复杂
应用与实践
18. 利用实验室器材或生活用品制作一个生态瓶。
操作指引:
①器材:透光的密闭容器,水生植物(藻类、水草等),水生动物(鱼、虾等),泥沙,石子等。
②制作:按合适的比例把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配置安放好,并将装置放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
③观察与研究:每天在不同时间段观察生态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探讨解决。
谢 谢(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目录
01
02
提升与迁移
双基巩固
03
应用与实践
双基巩固
1. (跨学科融合)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 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
B
2. “一山不容二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 合作
B. 捕食
C. 竞争
D. 寄生
C
3. 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影响它的生态因素是( )
A. 田野里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 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因素
C. A选项和B选项的总和
D. A选项和B选项之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D
4. 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美国、西印度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南美洲北部,明末时被引入中国。仙人掌主要以“耐旱”而闻名,下列与其适应干旱环境无关的特征是( )
A. 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的散失
B. 茎肥厚,有利于贮存水分
C. 根发达,能从沙漠深处吸收水分
D. 防沙固土,减少空气污染
D
5.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它们体表的刚毛有助于爬行,体表的黏液也有助于爬行和呼吸;蚯蚓的活动不仅疏松了土壤,还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这说明( )
A.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B.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独立的
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 生物与环境无明显关系
C
6. (社会热点)2021年10月15日,全球瞩目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会议释放出全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信号。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C
7. 鼠妇常见于庭院的花盆、砖块或石块下。小明问:“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鼠妇的分布?”小丽说:“翻开石块能看到鼠妇向阴暗处移动,所以可能是光的影响。”小丽的回答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订计划
D. 得出结论
B
8. 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属于变量的是( )
A. 植物
B. 空气湿度
C. 光照
D. 土壤
A
9.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是有些地方不够严谨,下列修改正确的是( )
A.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 左右两侧的黄粉虫数量可以不同
C.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
D. 左右两侧都应放干土
A
位置 黄粉虫/只 光照 温度/℃ 泥土
纸盒左半侧 10 阴暗 15 湿土
纸盒右半侧 10 明亮 30 湿土
提升与迁移
10.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D
【解析】“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A选项错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选项错误;“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水分(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C选项错误;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D选项正确。
11. (跨学科融合)下列诗句及俗语的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解析】“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和阳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属于竞争关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2. 北京的市树是国槐和侧柏,国槐在冬天纷纷落叶,而侧柏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 国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 侧柏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 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 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
【解析】冬天时一些树会落叶,这样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而造成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国槐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侧柏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13. (跨学科融合)“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下列选项中,与上面诗句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致的是( )
A. 蚯蚓的活动增加土壤肥力
B. 蝗灾导致水稻减产
C. 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D. 全球变暖导致珊瑚虫死亡
D
【解析】“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说的是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水分对生物的影响,A、B、C选项说明生物对环境或对生物的影响,D选项中“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体现环境因素中的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符合题意。
14.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下列操作中没有必要的是( )
A. 控制水温是单一变量
B. 记录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C. 观察鱼缸中金鱼的尾鳍
D. 实验结果取各组数据的平均值
C
15. 某学习小组对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进行测量,将得到的几组数据绘制成空气湿度变化曲线
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是干湿表
B. 同一时间,空气湿度:灌丛>裸地>草地
C. 测量时,重复测几次,取其平均值,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D. 测量地点周围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
B
16. (实验探究)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设计下图所示的甲、乙、丙3个实验装置(每个装置的铁盘中央已放入10只生长状态相同且良好的鼠妇),一段时间后,观察各装置中10只鼠妇所在位置,重复进行4次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分析回答问题。
(1)如果要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保证其他条件都适宜的前提下,小组同学应选择图中_______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重复4次实验后,统计出湿土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8只、9只、9只、10只。

土壤湿度
(2)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明同学选择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小丽同学选择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小刚同学选择图丙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哪位同学所选择的实验装置更合理?__________
(填“小明”或“小丽”或“小刚”)。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正确装置的同学,重复4次实验后,统计出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1只、0只。
小丽
图丙的实验装置控制了单一变量(或形成了对照实验)
(3)实验中重复进行了4次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上述同学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组应采用__________(填“1”或“10”)只鼠妇进行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光和土壤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10
减少偶然性的误差
(6)进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有1只鼠妇总停留在光下,实验结束后用解剖针轻触,它可以自由活动。该情况应该______________(填“舍弃该数据”或“如实记录”)。
(7)实验完成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鼠妇放归到适宜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去
如实记录
17. (资料分析)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蔗以颜色分,有青皮、紫皮两大类,俗称红甘蔗、白甘蔗或青甘蔗、黑甘蔗。甘蔗味道清甜,兼有清热利尿、益血补肝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甘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种植甘蔗时,选择大田生长较好,没有病虫害(尤其是棉蚜虫)的新植蔗作种。
(1)甘蔗皮有不同的颜色,这体现了生物普遍具有__________的生物特征;甘蔗不断地拔节伸长,到一定高度后,人们收割留下蔗梢作种,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甘蔗生长的因素叫_________________,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这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__________、阳光和__________对甘蔗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影响甘蔗生长的还有__________因素。
变异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态因素
水分
温度
生物
(3)如果甘蔗田里杂草多,会荫蔽甘蔗,抑制幼苗的生长,甘蔗和杂草是__________关系;地下的虫害喜欢咬食蔗芽、蔗根,害虫和甘蔗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
(4)在北方种植的甘蔗不如南方甘蔗甜,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的甘蔗根系粗壮发达,吸收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抗台风能力,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竞争
捕食
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
应用与实践
18. 中国的金鱼是闻名于世的观赏鱼,它们体型丰满,性情温和,是幸福、吉祥、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很多中国家庭都把金鱼作为一种观赏鱼类进行养殖。你养过金鱼吗 你对它的生活习性了解吗?鱼是用鳃呼吸的,水温的变化对它们的呼吸有影响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吧。
操作指引:
实验准备:
18条小金鱼(分成3组,每组6条),一大烧杯已放置两天的自来水,一热水瓶开水,少量冰块,温度计,捞鱼网,3个鱼缸(近似鱼缸的玻璃缸也可)。
实验步骤:
①将3个大小相同的鱼缸分别贴上标签“常温(24 ℃)”“比常温略高(34 ℃)”“比常温略低(14 ℃)”。
②往鱼缸中加入对应温度的水,将金鱼依次放在3个鱼缸中,待鱼适应后统计1分钟内金鱼鳃盖开闭的次数,共数9次然后算平均值,并把结果填写在以下表格中。
分组 实验材料及处理 呼吸频率(次/分)
1号 6条小金鱼,鱼缸,温度计,加入24 ℃的水1 000毫升
2号 6条小金鱼,鱼缸,温度计,加入34 ℃的水1 000毫升
3号 6条小金鱼,鱼缸,温度计,加入14 ℃的水1 000毫升
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有(或无)影响。
表达与交流:将实验结果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