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第2课时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庄子〉二则》第2课时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21:1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1《庄子》二则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
壕梁之上
学习目标
01
必记字词
02
初读课文
03
精读课文
04
CONTENTS 教学目录
05
课堂小结
06
积累拓展
07
教材课后习题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欣赏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艺术。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的思想,理解阐述的道理。
学习目标
濠梁 ( )
háo
鲦鱼 ( )
tiáo
循 ( )
xún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古今异义
子非我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
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定,安全)
子固非鱼也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一词多义

是鱼之乐也 (结构助词,的)
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一种白色小鱼
不慌不忙,悠闲自得
游玩
怎么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完全,完备
追溯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以引出下文
已经
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
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辩论
逻辑
语气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
首先发难
反唇相讥
逻辑推断
偷换概念
轻松愉悦
反问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超然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庄子
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惠子
鱼之乐
2.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面对惠子的步步紧逼,庄子回转话题,偷换概念,在既有“怎么”意,也有“哪里”意的“安”字上做文章,将惠子所问的“怎么知道”故意解释为“哪里知道”,避重就轻,轻易化解了难题,其机智灵活可见一斑。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这缘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鱼“乐”,其实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儿,
4.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
便觉得鱼儿也很快乐。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所以他断定鱼“乐”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观点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5.在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利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
观点三:从两人的思想、性格来看,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抱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是带着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的,因此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各有各的道理,无所谓谁是胜利者。
【惠子】
【庄子】
力辩
求真
拘泥
巧辩
尚美
超然
氛围: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6.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论辩特点和思想?整个论辩的氛围怎样?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精彩的论
辩艺术
1
善用幽默轻松的笔法
2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
首先发难
反唇相讥
逻辑推断
偷换概念
机智巧辩
趣意盎然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他感到十分愉快,全然不知自己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自己原来还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彼此相依,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割裂。
积累拓展
《庄子》典故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自己有一定的实力,也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
教材课后习题
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一层: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奇鸟形象。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循其本
振奋,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怎么
追溯
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李邕》见教材。
李白用诗的形式,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