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4《司马光》第1课时
小时候大家可能都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能讲一讲?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听过司马光的故事吗?
作者简介
生于1019年,1086年逝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他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白话文,也就是我们刚才讲故事时说的话。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的文章。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个故事的呢?
文言文
同桌拍手读一读儿歌,注意拍手和朗读的节奏。
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皆、弃、持” 5个生字,会写
“司、庭”2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
3.带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问题默读,并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一年级下册《姓氏歌》
复姓是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比较常见有司马、上官、欧阳、诸葛、东方、东门、西门、南宫、夏侯等。
历史上姓司马的人还有:司马迁、司马懿、司马昭等。
司马迁写《史记》
阅读要求
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画出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初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èng
mò
wèng
dé
初读课文
文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跟老师读,人物后面注意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群小伙伴
其中一个小伙伴
大伙儿
司马光
掉进瓮里的小孩。
细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
一群
游戏
在
庭院
组词法
换词法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戏。
细读课文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登上
脚
跌倒
淹没
组词法
换词法
一个小孩子爬上了水瓮,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
缸
瓮
请君入瓮、瓮中捉鳖
口小肚大
口大肚小
东西沉入水中,用手去打捞。
本义:沉入水中。
没
1.回忆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还要思考这句话的意思。
2.运用组词法、换词法理解。
边默读,边想句子的意思: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人
放弃
离去
活命
石头
都
喷出
拿
砸
光:代指司马光,古人常用名
代指一个人。
之:是古代常用的代词,可以
代指一切事物,这里指瓮。
组词法
换词法
弃
弃: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中间是只簸
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扔掉
逆产的婴孩。
本义:扔掉;抛弃。
大家都抛弃这个小伙伴不管了,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同学表演一下。
最后结果怎么样了呢?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理解“迸”的意思。
迸:指瓮被打碎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课文顺序讲一讲。
我们借助注释,通过朗读、默读、组词、换词等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换成我们现在的语言,理解了这篇古人写的文章。学习文言文也不难!
朗读课文,在名词和动词位置画出停顿线,注意读出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 ),儿( )。
练习背诵
“司”是右上包围,“庭”是左上包围,要注意“先外后内”的书写规则。
司
庭
细指导写
1.跟着老师朗读,读好停顿。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词语。3.通过组词、换成现在的常用词理解词语……
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方法学习课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