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3.1 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3.1 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04 08: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李叔叔前段时间工作太忙了,这几天单位没什么事,他打算骑车去旅行。那旅途中,李叔叔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帮他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看图,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数形结合,理解题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两个列式相等么? 40+56=56+40
2、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3、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此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4、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 ) ( )+65=65+35 78+( )=43+( ) a+12=12+(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用字母a、b分别表示:a+b=b+a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检测评价: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① 56+89 ②307+348 2. 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56+44=( )+( ) a+( )= b+( )( ) +35 =75+( ) f +( )=89+( ) 丙数+( )=丁数 +( )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教师指读刚才的结论,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减法中……(学生似有所悟的回答: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不会也不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