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光现象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11-27 19: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现象》预习导学案
第一节《光的传播》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光源发展史”,了解光源
2.通过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的现象,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
3.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4.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
重点难点
光是如何传播的
情境导入
【生活链接】:你看过“手影戏”吗?演员在屏障后边用手的组合表演各种人物、动物的造型,用现代灯光的反打技术,把各种造型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各种手影,同时配以口技模拟声音,这样就把一种独特的视听艺术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光源
1.看一看:请你观察课本图2.1—1和图2.1—2两幅图片。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两幅图片又有什么不同?
2.查一查:上网查找“光源发展史”
3.想一想:你知道什么是光源,光源分几类?月亮是光源吗?
知识点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1.做一做:取一个大塑料瓶(如可乐瓶)或充气塑料袋,里面充满烟雾(点燃香烟或蚊香形成的烟雾),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照射,观察激光传播路径。
想一想: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二:光在液体中的传播
做一做:在玻璃杯中装入水,水中稍加一些洗衣粉或牛奶,用激光笔发出的光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激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想一想:光在液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三:光在透明固体中的传播
做一做:让一块玻璃紧贴墙壁,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沿着白屏射入玻璃,(也可用透明的腊、果冻当做透明固体),观察激光在玻璃中的传播。
想一想:光在固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说明:如无激光笔也可用手电筒代替(灯泡前的玻璃用划出1—2毫米宽缝的厚牛皮纸挡住)
【规律总结】从以上实验你能说出光是如何传播的吗?
【物理与生活】
2.放飞你的思维: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做一做:课本第35页的“想想做做”,发光体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小孔成像”)你能画出乙图光行进的径迹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实例呢?
知识点三:光的速度与光年
1.想一想: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读一读:阅读教材第36页思考: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什么速度?是多大?
2.阅读“科学世界”,想一想:
⑴.“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⑵.牛郎与织女每年相会一次,可能吗?为什么?
⑶.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学习总结:
第二节《光的反射》
学习目标
1.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5.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重点难点
1、由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
2、由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学习过程
【学点一】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1、看课本图2.2-1和图2.2-2两幅图,思考;太阳发光,我们能看见桌凳不发光,我们也能看见,为什么?
2、做一做: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学点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想一想: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做一做:准备器材:镜面、白纸(比较硬的)、激光灯、大头针、刻度尺
(一)、(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二)、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两人相互结合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一张16 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激光灯从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
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
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
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三)、想一想:光反射现象应遵循什么规律?
【学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观察课本图2.2-7甲乙两图分别是光的反射的两种现象,你认为两种反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物理与生活】
1、.放飞你的思维: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镜面反射,哪些属于漫反射?
2、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学习到的主要知识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
影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光的传播有何特点?
2、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3、 一点光源S发出两条光线经过平面镜,作出反射光线。(然后把反射光线用虚线反向延
二、导学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学生自学平面镜成像现象。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蜡烛两只(形状相同),火柴,四个长方体铁块,刻度尺,铅笔,量角器。
实验步骤:
(1)、把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用长方体铁块倚住玻璃板,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然后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得出结论:_____(“有”或“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像(“虚”或“实”)。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得出结论:像与物的大小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左右______(“相同”或“相反”)。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第一次
第二次
(4)、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上面的操作,记下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比较蜡烛和像的大小。
(5)、多次实验后,把蜡烛(熄灭)和玻璃板移开,撤出压在下面的白纸。把在纸上记下的每次蜡烛和像的位置连线,用刻度尺测量它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镜面之间的夹角。得出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______(“垂直”或“平行”)。
(6)、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3、 思考、反思、并进行试验
(1)做该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透明的平面镜,而不选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动手做做、试试看)
(2)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
三、导学虚像、实像
自学教材P44页“虚像”并回答: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
(2)教材P44页图2.3—3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像为什么看上去是倒立的? 你画图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四、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1各小组讨论举例我们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面镜?哪些地方用到了凹面镜?
2、凸面镜具有   作用,凹面镜具有   作用。
五、练习
1、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时,它在湖水中的“倒影”是____(“虚”或“实”)像,这是由光的__________形成,当小鸟距水面3m时,“倒影”距离水面_____米。
2、一个身高1.8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米,这个人向平面镜前进2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一个人以立正的姿势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由于位置不合适,以致于看不到自己右胳膊的像,如果此人要看到自己的像,此人可以(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向前走面镜 D向后退远离平面镜
4、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小题
六、总结并展示学习收获
七、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4、5小题
2、课外实践:调查一下平面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平面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不利的方面呢?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用折射规律解释相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定位光线
三、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 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这样的短语吗?你去过新疆喀纳斯湖吗?去过的人们说:那里的风景如画,湖面常有“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美丽奇观”你觉的可能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
四: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光在均匀介质中____传播;光传播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___现象;
2、思考:当光射入水、玻璃内部或者光从水、玻璃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二)新知识点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做一做:1.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请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
由此现象可知,光不再沿____传播,这就是光的___现象。
新知识点28光的折射规律
问题: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
看课本图2.4-1,并画出入射角,折射角,同时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关系,得出上面的结论。
问题2: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

看课本图2.4-4,并画出入射角,折射角,同时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关系,得出上面的结论。
问题3:当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入其它介质时光路是怎样的呢?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沿原路返回。
规律总结:综上所述光的折射中光路是________________.

五:物理与生活
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1)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___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___,鱼像比鱼位置___。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讨论池水变浅问题
(2)做一下钢笔错位问题,注意眼睛的视线不要垂直于玻璃砖的水平面,而要成一定的角度。 做完后让想一想为什么?


(3)海市蜃楼 :阅读课本49页科学世界——海市蜃楼
六:效果反馈
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第五节《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给学生下发:三棱镜、光的三原色演示仪、颜料的三原色演示仪
【学习重点】 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雨过天晴,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产生与光的色散有关。本节
课我们就来研究。
二、新课导学
1、 光的色散
实验一:让太阳光射到玻璃三棱镜上,看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
(1)你看到的现象是:
(2)你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了吗?
填一填:彩虹是太阳光 而产生的。
实验二:用平面镜和水分解太阳光
完成课本P51“想想做做”.
2.色光的混合
刚才你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看教材:填一填色光的三原色 、 、 。
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成什么色?
3、物体的颜色
实验一:让色光分别透过红、绿、蓝三色透明塑料片,射到白纸上比较现象。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分别用红色、绿色和蓝色透明物体,分别呈现 、 、 色。
总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的。
实验二: 红色、绿色和蓝色不透明物体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照射红色、绿色和蓝色纸上分别呈现 色 色和 色。
小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颜料的混合
物体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与颜料的混合有关。
出示颜料的三原色图,同时与色光的三原色混合比较,回答问题:
①颜料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是 色。
②颜料的混合规律和色光的混合规律 。(填相同或不相同)
三、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作业】
思考:“夕阳返照桃花度,柳絮飞来片片红”,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物理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