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同学们,这几句经典诗句中,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领略到边塞的奇异风光,更能感知作者博大的襟怀,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几首作品,去感受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吧!
24 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初读课文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明确主人公形象,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把握诗人情感。
作品介绍
必备知识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酷。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乐 府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为“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才
路上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坟墓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给狗出入的墙洞
野鸡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译文:(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 ”(家乡的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一会儿
同“贻”,送给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退伍老兵回家所见的凄惨景象。
叙事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简单的叙事反映了什么内容?
这两句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暴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兵役的繁重。“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3.老兵问乡里人家里情况如何,乡里人是如何回答的?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写出了庭院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象征死亡的坟墓暗示亲人的离去。
4.试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描写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以哀景写哀情),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5.“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几句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及其极度孤独悲伤的心情。这几句诗也将哀景推向极致,为下文抒情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细节有何作用?
这一细节把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出老兵举目无亲的孤独、凄凉之情。
7.“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细节有何作用?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的情绪与典型的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民生的凄惨、悲苦。从侧面来反映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描写了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后返乡看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行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回乡心情: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厌恶战争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回乡所见
远望: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近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初读课文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品析诗句新奇的比喻,感受诗人笔下边塞特有的绮丽风光。
3.品味诗句,感受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先后两次从军出塞。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尤善七言歌行,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将二人并称为“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多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题的一类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等。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丝绸制作的帐幕
狐皮袍子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丝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拉开(弓弦)
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铁甲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主将
宴请
泛指西域的琴
羌族管乐器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译文: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归客,弹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拉,扯
领兵将帅的营门
飘动
离开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马行走的蹄印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冻硬,风也无法吹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地上只留下马行走的蹄印。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有何表达效果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2.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化无常,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奇的心声。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散”字写雪花飘进室内的情态。“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上慢慢融化的情景。
后两句运用互文的修辞,不仅写出了边关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苦,更从侧面烘托了边塞天气的酷寒。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从雪景过渡到送别,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奇异壮美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展现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4.赏析下面的诗句。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象征】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威武不屈的斗志。
【反衬】这两句一动一静(洋洋洒洒的雪和被冻硬的旗子),一白一红(白雪和红旗),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点明时间是在傍晚。
说明天气寒冷的程度。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不尽,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5.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并通过对特殊环境的描绘,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归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与无限惆怅之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图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风光
送别图
瀚海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的气氛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