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心理和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并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提炼写事融入心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提炼写事融入心情的写法,并迁移运用于写作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重点。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课件出示:
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具体写了爬山的哪些部分?学生回答。(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
3、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呢?(板书:把事情写清楚)
其实,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作者就送给我们第一个锦囊妙计:把事情的顺序理清楚。(板书:理清顺序)
4、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作者把事情写清楚的锦囊妙计。
二、细读“爬山时”,质疑“轻描淡写”。
1、请齐读课题:爬天都峰。
2、如果是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把重点放在哪一部分呢?学生回答。
(1)作者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2)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书的第65页。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温馨提示:字数最多的部分便是作者的重点。 学生回答。(板书:想详、做略、说详)
预设1:通过默读,我们发现作者先写爬山前的想法,再写自己怎样爬山的,最后写了爬山后的对话!
预设2:作者的重点在爬山前和爬山后,因为这两部分写得很详细。但是爬山中的部分却写得很简略。
3、看来作者的写法的确和我们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的!
课件出示:爬山中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1)指读,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爬山很累、时间很久,说明他们爬山爬得很艰难。
(2)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在文中圈画出来。(奋力、攀、手脚并用、小猴子、爬呀爬、终于)其中,“攀”可不是简单地走登山步道,当我们往高处爬,需要一双“大手”(板书:大、手),紧紧抓住两旁的“木桩”(板书:木、木),情急之下还需要抓住一丛丛的“杂草”(板书:攀)才能避免掉下去。我们可以采用这种识记方法,但书写的时候还是要遵从书写规则哦。从这些关键词我们感受到天都峰真的太难爬了!
(3)齐读:带着你的体会去读一读,注意语速慢一点,关键词重读。
4、登山之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课文中的描写怎么那么简略,好像并不难爬,如果要写出爬时的艰难,我们会怎么写呢?同学们,我这里也有一位同学写了爬天都峰的过程,我为大家读读吧!
课件出示: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开始,我一步两级地往上蹿,可是没一会儿就没力气了,只好一级一级地往上走。接下来的石级变得越来越陡了,我努力地攀着旁边的铁链向上爬,速度也越来越慢了。望望前面笔陡的石级,一直往天上延伸,我冷汗都快冒出来啦!随着高度慢慢上升,我觉得旁边的悬崖越来越可怕,最后我干脆手脚并用,在石级上爬起来、、、、、、就这样爬一段,歇一阵,歇一阵,爬一段,我终于登上了天都峰顶。
(1)你觉得这段话写得好不好?不仅写出了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到的,写得很具体。
(2)我们大家都能写清楚,难道作者作为一名作家会写不清楚吗?这肯定不是,那是因为作者在写文章时,他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了重点,这就是作者交给我们的第二个锦囊妙计(板书:明确重点)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开启登山之旅吧!
5、现在我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来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借助资料介绍天都峰)接下来,一起欣赏静态的天都峰(观看图片),再看看全景下的天都峰(视频)。天都峰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那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爬山前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谁来读一读?你读的真通顺流利,同学们,这是一座怎样的天都峰?请你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学生回答。文中怎么描写它的高和陡的?
高:云彩上面哩!天都峰高耸入云。
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巧妙地体现了天都峰的陡。
(2)文中的“我”看了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有什么感受?“我爬得上去吗?”(怀疑)“发颤”(害怕)(板书:怀疑害怕)
(3)请带着怀疑与害怕齐读句子。
三、联系“对话描写”,发现“心情变化”。
1、看着这么高而笔陡的山峰,小女孩儿此时既怀疑又害怕,当她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遇到了谁?他们是怎么对话的?
课件出示:学习对话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1)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扮演老爷爷,女生扮演小女孩。
(2)从他们各自的语言中猜猜他们是怎么想的。
老爷爷您怎么想的?(采访男生)
小女孩你怎么想的?(采访女生)
(3)哪一个字让你感受到他们对彼此来爬天都峰都有吃惊和敬佩?(“也”)
(4)你能读出这种吃惊和敬佩吗?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
老爷爷吃惊地赞叹道:(男生读)
小女孩吃惊又敬佩地问:(女生读)
(5)听了老爷爷的话,“我”还害怕吗?“我们”都有了爬山的勇气。
2、有了勇气之后,我是怎样爬山的呢?
课件出示:爬山中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1)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时的语速要稍微轻快一点,才能体现出我们有了勇气,不怕困难。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你满满的信心。
(2)正因为“我”信心十足,所有的困难都像小泥丸被我踩在脚下,虽然爬峰很艰难,但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作者才把爬山中的艰难轻描淡写。
3、从他们的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爬山时信心十足。那最后他们爬上去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学习第二组对话
课件出示:
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1)分角色读一读老爷爷和小女孩的对话。一个男生扮演老爷爷、一个女生扮演小女孩、其他同学扮演旁白。
(2)他们此时是什么心情呢?从文中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3)“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致谢呢?爬上天都峰靠的是什么?适时理解“勇气”、“居然”。(板书:喜悦感激)
5、爸爸很会听,笑着说:
课件出示: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正如毛主席爷爷曾经说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6、教师小结:是呀!天都峰高耸入云,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我”却在老爷爷的鼓励下,从害怕到有了勇气,再到登山时的信心十足,最后成功地爬上峰顶。
这就是作者交给我们的第三个锦囊妙计:写事中,通过写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变化。板书:融入心情
四、迁移运用,延伸拓展
1、学习了爬天都峰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用三个锦囊妙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理清顺序、明确重点、融入心情,接下来我们就玩一个游戏,将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吧。
2、开盲盒游戏:
猜礼物----摸礼物---尝礼物---开盲盒
(1)猜礼物:制定游戏要求。猜猜带来了什么礼物?你们此时是什么心情?
(2)摸礼物:幸运儿上场蒙住眼睛,小心会伤害到你哦!你相信我说的话吗?
预设:相信,看来你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
预设:不相信,看来你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孩子,敢于挑战权威!我很欣赏你!
你现在什么心情?敢不敢摸?你可是今天的幸运儿哦!所以你必须勇敢一点,大胆的摸!
表述你摸到的东西的形状、大小、感觉。其他人猜。幸运儿猜。
(3)尝礼物:尝两遍!描述一下是什么味道?你现在什么心情?
其他人特别注意观察他的神态、动作!猜猜是什么!
问幸运儿:有人猜对了吗?
(4)开盲盒:幸运儿下场。这和你的猜想是一样的吗?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3、梳理游戏过程,学会表达。
4、布置作业:课后把游戏过程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爬天都峰
把事情写清楚
理清顺序 明确重点 融入心情
爬山前 想(详) 发颤害怕
爬山中 做(略) 信心十足
爬山后 说(详) 喜悦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