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四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26 22: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8张PPT。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作者:曹操知识锦囊:乐府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知识锦囊:乐府诗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解 题 本诗是古乐府(汉乐府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
观:看
沧海:大海曹操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喜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以气魄雄伟,慷慨悲壮见称。观 沧 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sǒng zhì sè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听全诗基调苍凉慷慨
“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知识锦囊:建安风骨诗歌节奏四言诗:
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如: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读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疏通诗歌大意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诗歌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摆,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情。
诗歌译文悟探讨研究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看看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探讨研究 请同学们看看1、2两句,说出观海地点 碣 石探讨研究请同学们看看3-8句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是实写的还是曹操主观想象?水
山岛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动态动态静态静态(动静结合)实
写我会思考 请同学们看看9——12句是实写的还是曹操的主观想象?主观想象(互文见义)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梳写作特点: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主题)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小 结 这首古乐府诗是借景抒情,全诗的基调是 ,以“ ”字展开,采用了 结合、 结合的写法,
诗中“ ”写出了诗人曹操博大的胸怀。苍凉慷慨观动静虚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王湾知识锦囊: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
五律、七律知识锦囊: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知识锦囊:律诗各联名称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
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对偶解 题 本诗是五言律诗
次:停留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诗人名片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
楚之间,不得归家,
故有此作。其他诗
作流传不多。听全诗基调淡淡的思乡愁绪诗歌节奏五言律诗:
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者“二一二”
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读理解诗歌大意诗歌译文首联:我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颔联:春潮正涨,
两岸江面显得更开
阔,顺风行船,船
帆端端正正地高
悬着。颈联:一轮红日已经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边已有春风的信息。
尾联:寄去的家书
不知寄到哪里?请
归去的大雁把信带
到洛阳吧。
诗歌译文悟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看首联,诗人当时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暗含旅途奔波之劳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看颔联和颈联,找找这两联写到了哪些景?
颔联:潮平
风正两岸阔
一帆悬 因 果合作探究海日
江春生残夜
入旧年(夜未过将过)
(旧年未过将过)颈联:点明时令暗含 过得太快时间我会思考 请同学们读读尾联,诗人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愁绪(乡书、归雁)小 结 本诗是五言律诗,首联写出了的 劳累,颔联不仅写景还写出了潮平、风正和两岸阔、一帆悬的 关系,颈联不仅写景还点明了 ,暗含 过得真快之意,尾联的“ ”“ ”抒发了诗人王湾淡淡的思乡愁绪。旅途因果时令时间乡书归雁展开想象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颔联所写的情景。请以“我乘着小船,放眼望去……”开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南屏晚钟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双峰插云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解 题钱塘湖:杭州西湖
时间:春天诗人名片 白居易(772- 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
是唐代诗人创作最多的一
个,其诗歌形象鲜明,语
言通俗,内容清新。代表
作有《长恨歌》《琵琶行
》《卖炭翁》《忆江南》等。写作背景 本诗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听全诗基调喜 悦诗歌节奏七言律诗:
一般节拍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如: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读理解诗歌大意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部分词语解释悟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看看白居易经过哪些地点?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作者就是沿着这样的游览路线描写沿路景物的)合作探究 这首诗描写的景是初春景象,那么同学们看看,全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水面初平
争暖树
啄春泥
没马蹄春水初涨
春寒未退
燕初来也
草初生也我会思考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四联诗句中哪一联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尾 联直接抒情——“行不足”小 结 这首七言律诗描写的是白居易游览西湖的美景,从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新泥、没马蹄可以看出诗人游览西湖是在早春时节,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初春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马致远元曲散曲杂剧套曲小令知识锦囊解 题《天净沙 秋思》是小令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题目。马致远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听全曲基调:孤寂愁苦之情读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大意[枯藤]
[昏鸦]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天涯]干枯的枝蔓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住户、农家。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骨如柴的马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边,极远的地方,相对于故乡较远的地方理解词意悟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此曲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找一找: “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想一想: 前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色,后句写了诗人极度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一层(前三句):写景——作者用九种景物巧妙组合,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展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心情。 第二层(后两句):揭题——“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直抒胸臆,表达了天涯沦落人思乡凄苦之情! 展开想象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结合本曲的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小 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孤寂愁苦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 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 当堂检测2.《天净沙·秋思》作者 ,是元代著名 、 。他与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小令曲牌名题目马致远杂剧作家散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秋思之祖枯藤、老树、西风人家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