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校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份月考
高二生物试题
(考试时长:75分钟 总分:100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3.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4.图示某 S 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
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 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7.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8.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 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9.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
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 只/公顷 B.77 只/公顷 C.83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11.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 3 种植物群
2
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
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
的,演替的顺序是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2.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
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13.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
生长趋势的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
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15.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
3
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 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16.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 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
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 500 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 1000 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7.2020 年 2 月,东非地区发生 25 年来最严重蝗灾,民众深陷缺粮窘境,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
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就能把 4000 亩地里的蝗虫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据甲图分析引入鸭后,蝗虫种群 K 值为 N1
4
B.乙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乙图 AB 段呈 J 型增长,若蝗虫最初有 N0 只,每天增加 3%,第 t 天种群数量为 N0×1.03t 只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直接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18.全国劳模、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张应龙说:“历史经过 1000 多年,让绿洲变成了沙漠,共产党 领导群众 70 年,把沙漠又变回了绿洲。”张应龙所说的沙漠就是毛乌素沙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毛乌素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
毛乌素沙漠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只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毛乌素沙漠中某种植物呈随机分布,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绿洲变成毛乌素沙漠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在发生更迭
三、非选择题:共 59 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9(11 分)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华北地区主要的过敏原。下图甲示我国华北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
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 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__________关系,它们相互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结果
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 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免疫反应。
(4)请在坐标图乙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如图丙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在图丁中绘出该段时间豚草种群增长率的变 化曲线。
5
20(16 分)科学家长期跟踪调查了某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甲种群的增长速率 变化和乙种群的“入”值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中除了甲、乙两个动物种群外,还生存着多种植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可为动物提 供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群落中动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的__________。
(2)甲种群在 t5 时的 K 值等于在 t3 时的 K 值,原因是 K 值主要与____________有关。
(3)乙种群在___________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 t4~t5 时间段乙种群数量___________。
(4)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据图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填 “捕食”或“种间竞争”)。除了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
点即可)。
21(9 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 A 采用常规管理,
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 B 与荔枝园A 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 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B 523568 103278104118 36.6740.86 14.10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 A 相比,荔枝园 B 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 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 B 相比,荔枝园 A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2(10 分)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6
(1)图中③⑦分别表示表示 、 。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吋,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 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1mm×1mm 方格)对某一稀释 10 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
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 6,据此估算 10mL 培养液中有酵母
菌 个。
23(13 分)下图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
(1)将图示演替过程予以正确排序
(2)该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 为什么 ,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①从起点上判断: ;②从时
间和速度上判断: 。
(3)群落的演替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为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 ,
最后最后终止在一种 状态。群落演替并不能最后都演变成森林阶段的原因是
7高二生物试题答案
单选:(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1-13BADBA BDCBB ABC
多选(共 15 分。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AB 15.BC 16BC 17.ABD 18.BCD
19(除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11 分)
(1)样方法(1 分) 随机取样(1 分) (2)竞争(1 分) (共同的)资源和空间
(3)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4)(5)
20.(每空 2 分,共 16 分)
(1)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垂直结构 (2)环境条件(环境阻力)
(3)t2;不变 (4)O~t2;种间竞争;光照、温度、水等(答出一点即可)
21.(除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9 分)
(1) 趋光(1 分) (2) 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 低 荔枝园 A 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22(每空 2 分,共 10 分)
(1)死亡率或迁出率 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2)λ-1 (3)偏大 (4)2.4×109
23、(除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13 分)
(1)丁→甲→丙→乙
(2)不相同(1 分) 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为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
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是初生演替。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
境是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3)成熟阶段(1 分) 稳定(1 分)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是草原,这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降水量等环境条件
有关
(叙述类问题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