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13:0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共15分)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因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郭沫若)》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式、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坚定地表示,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4.结合材料二内容,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目。(1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去当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很出色。
B.“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两句,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特点,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准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6.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7.小说结尾写儿子遵照叶三遗嘱,将画装进棺材,有人认为叶三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小题。(共22分)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①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③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④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⑤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学习 党有庠 庠:学校
B.声非加疾也 加:增加 严师为难 严:严厉
C.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的办法 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所以:……的原因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安身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虽:即使
11.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取之于蓝 寒于水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蛟龙生焉 圣心备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小题。(共9分)
秋兴八首 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①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②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塞上:指巫山。②故园:此处当指长安。③砧:捣衣石。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用“凋伤”、“萧森”描绘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与《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都摹写长江汹涌之势,构建雄壮的意境。
C.颈联与颔联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由描写景物转入抒发感情。
D.尾联中的“砧”,意指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它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常用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14.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共14分,每空1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是一致的。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女子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5)《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农村的宁静。
(6)《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对偶手法,蕴含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六、语言表达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9分)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________,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________,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
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________。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________,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并驾齐驱 各有千秋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B.双管齐下 各有千秋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C.并驾齐驱 平分秋色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D.双管齐下 平分秋色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B.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贡献一样
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B.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C.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D.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小题。(6分)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是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层面对国人口腔健康的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首次将口腔健康纳入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食以齿为先。口腔健康状态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大部分人对牙齿的保健并未引起 ① 。很多人把口腔卫生等同于口腔健康,这是误解。人们日常的口腔保洁是必要的,但也只能维持较好的口腔卫生。《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状况及口腔卫生服务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我国儿童和中年人群的口腔健康形势 ② 。事实上,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口腔的咀嚼、发音等生理功能,还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口腔健康状况与个人饮食习惯、口腔保健行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蛋糕、饼干等精加工含糖食品及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增加,增加了龋病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居民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和保健意识仍有待提高,口腔健康行为的养成 ③ 。
19.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当然,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的请求都是相等的。
B.七手八脚地就把这个可怜的小伙子抬起来送到二等舱的一间客房里去了。
C.李老师对未佩戴口罩的张三、李四、王五等三人进行教育。
D.《三体》《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等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七、写作
21.阅读下面有关“成长”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冠病毒从2019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如今已经持续了近三年。我们刚刚开始的高中学习生活,也是在疫情的伴随下度过的。几年来,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我们在特殊情况下去磨炼和塑造自己,同时,疫情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国家,认识了国人,也认识了世界。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以“疫情下的成长”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1.B 2.B 3.A
4.①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结合史实,全面客观。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应全面客观评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坚定地表示”错。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坚定地表示,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沁园春·长沙》。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写实手法”错,原文材料一是“在他浪漫的想象中”,是“浪漫主义手法”,非“写实手法”。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理解有误。毛泽东只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但不等同于肯定“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D.“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二“焚坑事业要商量”是说要正确评价“焚书事业”。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此句句意是“像昆仑山崩倒悬崖绝壁,像台风横扫整个宇宙一样”,诗中,“昆仑崩绝壁”和“台风扫寰宇”,表达了作者(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诗人运用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是“军马踏在山路上发也细碎的哒哒声,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深沉悲壮”,此暗示了战斗的壮烈。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D.“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乐观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侧重于毛泽东诗词中对帝王将相的评价。“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焚坑事业要商量。’”,据此可以概括总结,毛泽东在看待秦始“焚书坑儒”的事件时,没有盲从,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就启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依据“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据此可以概括出,毛泽东认为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由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5.D
6.①叶三看画时,吸气、惊呼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的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7.示例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①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同时也是全文情感的升华。②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种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示例二:他的做法欠妥。①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的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被认可的机会。②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不失华丽,”有误,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并无华丽之说。如“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筛选信息并概括情节的能力。。由原文“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以概括出“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情节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由“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可以概括出“叶三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的情节”。由原文“‘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可以概括出“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的情节”。由原文无论别人出价多高他都不卖画以及“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可以概括出“叶三与画共存亡的情节”。
7.示例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①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同时也是全文情感的升华。②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种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示例二:他的做法欠妥。①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的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被认可的机会。②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
8.B 9.D 10.B 11.A
12.(1)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乎”是句末语气词,因此应在其后断开,“乎”和“力”连用语意不通,排除AD。“语之”是告诉他的意思,两个“语之”连用句意不通,应在第二个“语之”前断开;且“然后”表示承接,因此“然后语之”与“力不能问”之间应为承接关系,“然后”前断开。排除C。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说法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10.B.加:更加,更;严:尊敬
11.A“而”都表示转折;B不同,“取之于蓝”的“于”引出对象,翻译为“从”,“寒于水”的“于”表比较,翻译为“比”;C不同,“登高之博见也”的“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蛇鳝之穴”的“之”结构助词,“的”;D不同,第一个为兼词,相当于“于之”,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是语气助词,翻译为“了”。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水;用心:因为心思;一:专一。(2)“然后”,这样以后;“化”,教育、教化;“易”,改变;“说”,通“悦”,高兴;“怀”,归附。
13.B
14.①通过阴沉萧瑟的秋景描写,衬托诗人苦闷抑郁之情;②通过“孤舟”漂泊、“寒衣”制作的叙写,表达
诗人羁旅孤独忧愁之慨;③通过“心系故园”的情感抒发,表明诗人伤时忧国之心。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雄壮的意境”错误,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雄壮”应为“悲壮”。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前两联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孤舟一系”写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寒衣处处催刀尺”写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通过“孤舟”漂泊、“寒衣”制作的叙写,表达诗人羁旅孤独忧愁之慨。“系故园心”直抒胸臆,心念长安,心总牵挂着故园。表达作者伤时忧国之心,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15.略
16.C 17.A 18.D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双管齐下”本指画画儿时两管笔同时并用,比喻从两方面同时进行。语段强调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之与传统文学不分高下,应选用“并驾齐驱”。第二组:“各有千秋”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文中借此说明慢词地位之高。故选用“平分秋色”。第三组:“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语段强调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是帝王将相赶不上的,应选用“望尘莫及”。第四组:“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自怨自艾”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文段中,想借此表现爱情缺失的女性之前的做法,选用“自怨自艾”合适。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结合整个语段来看,此处应是强调“柳永于词的贡献”,而非“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据此排除C项。另外,文段中“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用来与“柳永于词的贡献”作类比的,应紧跟其后,据此排除BD两项。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也许是”应该修饰“第一次”,所以应将“第一次”放在“也许是”的后面;二是成分残缺,“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所“诉说的苦闷幽怨”是柳永的笔表达的,所以应在“她们”前加介词“为”。
19.D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等”字表示列举未尽。A.“相等”的“等”是“等同”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等”用法不同。B.“二等舱”的“等”是“等级”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等”用法不同。C.“张三、李四、王五等三人”中“等”表示列举后煞尾。与文中加点的“等”用法不同。D.“《三体》《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等科幻小说”中“等”表示列举未尽。与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
20.①足够重视②不容乐观③尚需时日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该处后文“很多人把口腔卫生等同于口腔健康,这是误解”可知,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牙齿保健、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以至于对它还存在许多误解。而根据该处前文的修饰语“并未引起”,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重视的语句,故可填:足够重视。第二处:该句前半句“老年人口腔状况及口腔卫生服务水平都有所提升”指在老年人群体中,对于口腔健康的状况有所改善,而根据后半句开头的转折关联词“但”,可知后面应填的是负面状况,故可填:不容乐观。第三处:选段最后一句讲的是全民口腔健康的未来发展问题,前半句“居民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和保健意识仍有待提高”,从意识层面强调全民口腔健康还有待继续发展,后半句则是从“口腔健康行为”的角度论述,此处也应填与“有待提高”相似的语句,故可填:尚需时日。
21.立意:1.疫情让我在磨练中成长。2.疫情是灾难,也是课堂。3.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挑战,也是人类共同的课堂。
参考译文:
文本二
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时也有课余作业。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杂乐,课内就很难将琴弹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设譬取意,课内就很难将诗文学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服饰弁冕知识,课内就很难将礼仪学习好。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因此,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休息在家也要将各种杂艺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团结同学,并深信所学之道。即便离开老师和同学,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主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是主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一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被君主召见,给君主讲书时,不要北面行君臣之礼。这便是尊敬教师的意思。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