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写作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写作指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18:5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写作指导
文题再现
【写法导航】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可见,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精神上也需要自然的慰藉与抚爱。当我们品读一篇美文时,不仅会为其笔下的湖光山色所吸引,更会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感染。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那么,为什么这些文章会有如此的魅力呢?这当中自然有技巧可言,最关键的是写景要抓住特征。
【新题速递】
(河北定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漫天飞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正确;④不得抄袭;⑤不盲目抒情,不无病呻吟。
提纲速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关键是要审清题意。材料主要写了许多诗人对自然界的草本荣枯发出的感慨,我们可以由此入手。“一草一木总关情”中“一草”“一木”提示我们可以从微小处入手,“关”是关联、涉及的意思。陈述对象“一草”“一木”可代指自然界的一些事物,如风雨、雷电、花木等。看清题目要求是写记叙文。
技巧点拨
抓住景物特征“三步走”
写景状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景物特征何以“抓住”?一般要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以目观物
所谓“以目观物”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再现景物,这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东西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此阶段,要戴着¨“有色眼镜”观察景物,描其形,绘其色,念好“准、细、顺”三字诀,把景物描摹准确、细致、有序。
第二步:以心观物
所谓“以心观物”就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观照景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实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是没有的,其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但“以心观物”必须建立在“以目观物”的基础上,即“情语”必须有“景语”作依靠。因此,“以心观物”便成了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写好写景作文的核心、关键。那么如何“以心观物”、做好情感投入呢?念好“真”“契”“化”三字诀,做到情景交融,情景联合。
第三步:以理观物
所谓“以理观物”就是在“以目观物”“以心观物”的基础上悟出一定的哲理,它是写景状物作文的第三个阶段,是“观之以目”“观之以心”的升华。由于学生视野窄、阅历浅,因而他们由景物所感发、由外物所触动的感悟和理思往往比较浮浅,文章缺乏深度。那么怎样搞好“以理观物”呢?
第一要“实”。就是在“以理观物”时哲理的体悟要实在、自然,不能生硬、突兀,要在前面情景的基础上实实在在、水到渠成地闪现思想火花。虽说“草木虫鱼皆可悟道”,但是这种“道”也就是所谓的“理”,并非是凌驾于文章之上的抽象的简单的概念,而是贯注于文章体内的活生生的灵魂,是景物形象的晶体、作者情感的晶体,千万不能简单图解,在文章末尾喊个口号了事。
第二要“深”。“深”就是“以理观物”时要讲究深刻、深人。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论”,是不能打动人心的。只有在“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入木三分,这样不仅能引起共鸣,而且能产生醍醐灌顶、刻骨铭心的效果。
第三要“新”。就是“观之以理”时具有独特的发现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平庸识见或粗糙的世俗观念的诠释,要从常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中发现生命的真谛,也就是“发前人所未道别人未曾道”。如果这样,一定令读者耳目一新、别开生面,有着一种“反弹琵琶、剑走偏锋”的奇效。哲理再好,感悟再深,翻来覆去,老生常谈,也会令人生厌,这就要启发学生在“观之以理”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要防止故意追求“奇谈怪论荒诞不经”的倾向,创新必须以“实”和“深”作基础,由此体悟出的哲理才既有时代的群体意识,又透射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光辉。
佳作共赏
【范本1】
花开的声音
欧阳良琪
相信春天是有生命的,正如相信花开是有声音的。
春天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到来,似乎是倾听了人们的呼唤,倾听了他们来自内心的希望。整个恬静的冬天,是寂寞的,汩汩地不动声色地流淌。在人心最深处,春天仿佛是一块柔软的草地。
春天的到来,无声无息,惊动了人们。像在火炉边打瞌睡的老人猛然被惊醒,茫然地向四周张望,一切都没有变,只有壁炉上的挂钟指针又前移了几格。就在无意之间,忧郁的人看到春天带来的欢喜,欢喜的人看到春天带来的适意,然后在风中嗅着甜香。
一切都是心底的需要,恰为春天聆听。
接着花开了,漫山遍野或零星点缀。千朵万朵,从未成熟的嫩叶间探出、开放,遮住了绿叶。一朵两朵,不经意地在路旁、檐下被发现,弱小但是坚强。于是可以对自己说,春天来了。
花开有声,需用心去听。
白天,静坐桃树下,有几茎绿草,满树桃花香,朵朵粉瓣飘,撒一身桃红。去听,桃花绽开时发出甜甜的声音,它们尽力舒展柔软的花瓣,不尽甜美。
夜间,俯身牡丹前,层层叠叠的嫣红。夜间的牡丹,是芬芳的少女,洁净无瑕。牡丹花开,清脆而悦耳,是拨动古筝的一根音弦,是寂静间心中的一泓激荡,是夜半无人处的喁喁私语。牡丹一朵接一朵的绽放,如闻天籁。倾听牡丹,须访夜间。
听樱花的声音,淡淡的清甜,从耳间萦绕到舌尖。听樱花絮絮,诉说长久的往事和新生的欣喜,前者有岁月的陈迹,后者有生命的光泽。
听紫云英的声音。虚无的香气,听到,然后闻到。听紫云英诉说片片紫云,如何降临人间,一望无际。花开的声音,需要精心呵护,像一片易融的薄冰,捧在手上,怕她破碎;拥进怀中,怕她消融。
需要携一只小凳,在无人处聆听。听到鸟雀和鸣,听到草木拔节,还有花开的声音,声声无言。
佳作品悟
亮点一:写景的切入角度新颖别致,起笔不俗。
亮点二:这篇散文选材别致。一般同学们写景多写眼睛看到的风景,而这位同学却独辟蹊径,选取“花开的声音”为素材,新颖,不落俗套。
亮点三:这篇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细细描摹,使景物特点鲜明。例如,用“聆听”一词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弱小但是坚强”将花人格化,明为写花,实为赞美坚强的精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朵朵粉瓣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颜色以及桃花在微风下颤动的优美姿态,写出了桃花的动态美。“层层叠叠的嫣红”是牡丹独有的状态和颜色,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淡淡的清甜”是樱花独特的气息,这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花。“听紫云英诉说…”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紫云英花的特点。
亮点四:文章描摹景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景物描写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文章语言清新生动,富有文采。
技巧点拨
写景状物要“四结合”
1.动静结合
事物有动也有静,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当然,采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更是可以不着痕迹地赋予静态事物以流动感。它比用修饰语来得形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都不是单一的,必须注意它们的有机结合。
2.虚实结合
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应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在头脑中构建美妙的深远的境界。“虚实结合”就是既要实实在在地描写景物,又要描写出景物引发的联想和想象。
3.点面结合
就是先从“面上对景物予以概括描述”,然后从中选择一点进行具体描绘。
4.时空结合
就是通过描绘景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来表现其特征。
【范本2】
紫藤依旧
缪劼
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都会经过学校的紫藤架,它虽不在主干道上,可我偏偏喜欢绕过弯子,从紫藤架下穿过。举目望去,满眼是青葱的绿,阵阵草叶的清香或浓或淡,然而还未来得及享受步行于其间的轻松,还未留住那一丝淡淡的浪漫情怀,就觉得天空一下子亮堂了,原来已经走出了紫藤架。我不禁暗自埋怨:长廊为什么这么短?自己为什么又走得那么快?
五月,紫藤开花了。远远望去,紫藤架仿佛是一座紫色的宫殿。我静静地坐在架下。紫藤的香气不似茉莉般凊新淡雅,它浓郁,它强烈,使你无法忽视它的存在。阳光透过紫藤架,洒在长廊上,地上斑驳的影子忽闪忽闪,仿佛雨点洒落在水塘里,泛起阵阵涟漪。紫藤叶子与花宛若天使一般,在空中飘荡了几下,又轻轻落在了地上。一阵风起,将它们吹向长廊的尽头。顿时,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随着春天的离去,我还能在紫藤架下感受几次它的馨香呢?
伫立于紫藤架下,我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但我知道它浓郁的花香不会伴我到永远。青春的年华中有很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不会忘记同学们刚进校时的拘谨,而如今他们个个口齿伶俐、妙语不断;不会忘记那次语文公开课,老师为了讲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特意领我们来到架下实地观察……
所有的一切都依然历历在目。可是这一切却都已成为过去。有些时候,实在弄不懂自己,明明咋天还高喊着“我要向前看,决不回头”,可转眼却又在怀念过去。原来,人是不可以失去过去的,因为过去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失去过去的同时,你也许会失去自己。
太阳依旧温和地照着我,微风依旧拂过脸庞,耳边笑声依旧,眼前紫藤萝依旧。
(有删改)
佳作品悟
亮点一:借景抒情。学子怀念校园生活是人之常情。作者抓住学校一景,即紫藤回忆了相关的校园生活,给读者以“时光如流水、青春不永驻”之感。
亮点二:对于写景、抒情内容的安排井然有序,富有层次感。在对景物观察点的处理上,作者颇有匠心,或远看,或近瞧,或联想,或回忆,景物描写的语句虽不多,但景致历历在目,这样写使紫藤有了情韵,有了生机,作者眼中的校园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充满了鲜活而又让人难以忘怀的意蕴。情景交融,使得这篇文章摇曳生姿,颇具情致。
技巧点拨
写景状物六方法
1.注意结构方式。按观察过程的时间先后为序,铺叙景物,穿插写心情来结构文章;或按游程的先后顺序来结构文章;等等。
2.描写顺序要清楚。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或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
3.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刻画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4.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引梅尧臣语)。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观察景物,不同于简单的照相,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是客观的,当你带着独特的心情独特的审美眼光去发现、去欣赏,就形成了主客体的统一,景带上你的感彩,情又融贯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就达到了比较高的美学境界,扩大了想象空间。
6.描写要生动、贴切、细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范本3】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睛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的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載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裸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飚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是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作死亡?死亡,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有删改)
佳作品悟
亮点一:景情理融于一体。这是一篇声情并茂、活色生香的美文。文中写到收割过的大地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树林自如地舒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这些景物描写,将秋天的欣欣向荣、收获的喜悦和安详及静谧和谐的氛围勾画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这是作家发自肺腑的对创造者的赞美。只有创造者才是财富的拥有者,因而创造者有一种本能的富有感,也就是那种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感。而只有这种创造者才能显得更加从容自如,拥有一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作家对这一哲理的阐释是源于看到秋天的麦田和树林,景、情、理在这里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并不显刻板,也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水乳交融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家内心真实的感受。
亮点二:情随乐动。“秋天的音乐”既指磁带的音乐,又指作者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本文以音乐为背景去写那无处不在的秋意,描绘阳光下的田野、大地母亲丰满柔韧的躯体、树林优美的枝条、金色的叶子、腾飞的小鸟、闪光的麦秸垛、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怡然自得的树、吃草的杂色牛等景物。作者巧妙地将情感、风景、音乐三者融为一体,风景伴随音乐而变幻,情感随同音乐而流动。在情感、风景、音乐的相映生晖中,心胸顿时开阔,灵魂倏然升华,我们就像作者那样,“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素材积累
【素材】
感知自然远与近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素材应用】
角度一:感知自然,就要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只有全身心融入其间,方能感受自然之美。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给予我领略自然的时间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合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角度二:辩证分析亲身感知与通过媒介感知两种方式的优势及局限等。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