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学习与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法抗御大到。(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廷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
面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的。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总是赋了一种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和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法抗御大到。
B.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C.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D.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法抗御大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你对这一点当然会承认,只要肯费力来观察一下。
B.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C.只要你肯来费力地观察,那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D.只有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才当然会承认这一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接踵而至 扩展 局面
B.摩肩接踵 扩张 局势
C.接踵而至 扩张 局势
D.摩肩接踵 扩展 局面
4.下列诗句中,没有描写荷花的一项是( )(3分)
A.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B.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C.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D.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晩色静年芳。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6.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望”指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B.古人以干支纪年,如“壬戌之秋”;也用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
C.“斗牛”指斗宿和牛宿,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称某些星的集合为宿。
D.“桐城姚鼐记”一句中,姚鼐以“桐城”标明了自己所属的文学派别。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照画线句子进行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另选喻体。(6分)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8.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意选择一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场景描写。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80个字。(6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10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9.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树叶,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4分)
10.这两首诗都以《山中》为题,作者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1-13题。(14分)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檨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有删改)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高粱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①拉予与王子往游。时街民皆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羸马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谭锋甫畅,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夭,对面不见人,中目蹇口,嚼之有声。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注]①中郎: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之兄。
(有删改)
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师最胜地也 胜:优美的。
B.了不相属 属:嘱托
C.羸马不能行 羸:瘦弱。
D.吾见其舛也 舛:谬误
12.袁中道文中有“谭锋甫畅”一句,《滕王阁序》中也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句。“甫”一般解释为“才、刚”或者“顿时”,但也有学者认为“遥襟甫畅”中的“甫”应该解释为“大”。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13.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二人同在三月游高梁桥,且各自写了一篇游记,但两篇文章所记景致不同请简述其中的差别并探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6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16分)
与泰山对视
桑新华
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
好友自远方来,路经此地,专为登临久仰而从未谋面的泰山。谁知一冬一春少雨雪,好雨偏偏下在了今天。看看雨丝在微风中舞动,我们只好在窗前坐下来,望着山,等……
泰山是一道世人瞩目的风景,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只可惜整天疲于奔波,人乏心更累,哪顾得上认认真真地看它回。值此闲暇,以渐渐静下来的心,细细看风雨中的山。
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里,正对着的是层层叠叠后面的主峰,两翼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脱去了,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嘈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涂抹。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泊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简单、清丽,透着初
春疏雨特有的朦胧。所有细节被删去,令人心仪的景观珍宝和被人忽略的山岩顽石模糊成没有差别的片,平日里闹得满山沸沸扬扬的历史卷帙和永远说不完的荣枯生灭故事,早已收藏进大山深处。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久久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弥漫升腾起的苍莽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只在感受到了它那守中持恒超然物外的宁静从容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
友人也全神贯注,突然头也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于是,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着、碰撞着,嘁嘁喳喳,热闹得令人目眩。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暴晒,不惜输岀脉管里的血液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荫。而河水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此时此地,你怎能看得到呢?还记得这样的一勺晢言: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运动之后的一种沉淀、恢复、修整、提升。静是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了悟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练出了宠辱不惊的庄重品格,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
主峰西侧平坦的一段,那是天街。其实山与城本来就是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城从南向北走到头便是山,由盘道接天街直到极顶,沿途的各种营生与城里一样红火。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一些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的孤苦和傲气人因有了雄伟、闻名、可亲可靠的山,才多了生活的自信和情趣。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外地人诚惶诚恐地前来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行李的山民颐指气使、不屑一顾殊不知,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
与友相对。
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
她说:不虛此行。
(有删改)
14.文章开篇叙述一场雨阻碍了与友登山,但作者说这雨是“好雨”,请联系全文说说“好”的理由。(4分)
15.本文在写雨中观山时插入了朋友对河的询问,这样写的用意何在?(6分)
16.《登泰山记》与本文描写的是同一处景物,但反映了不同作者不同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请选取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写一段比较评点文字,不超过200字。(6分)
三、写作(3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30分)
陆蠡曾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一片绿色,給他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绿色”这个词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回忆与遐想?请以《心中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A【解析】接踵而至:形容人相继前来或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扩展:向外伸展。扩张:扩大(势力、疆土等)。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局势:(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4.C.【解析】C项描写的是兰花。
5.D【解析】D项为比喻,其他为比拟。
6.D【解析】此处“桐城”是指姚鼐为桐城人。
7.示例:正像是黄鹂之与鸿雁,烟雨之与雾凇,牧笛之与羌管,画船之与战车
【解析】从意象、对比、句式角度评价给分。
8.示例:(1)水上雾气蒙蒙,如轻烟缭绕,横贯江面。月光渗进这水汽,再混同江上的波光白茫茫,接连到天际。整个天地一片迷蒙,置身其间,有脱离尘世、飄飘欲仙的感觉。(3分)
(2)青黑色的山岭覆盖着皑皑白雪。清冷而明净,庄严又肃穆。突然,阳光穿透云雾,一片光明降临山顶,白雪变得明亮,照亮了整个南边的天空。(3分)
解析】从典型景物特征、语言表述角度评价给分。
9.同:都从视觉角度(颜色)描写深秋叶落的景象。(2分)异:王勃诗中写秋风中,漫山遍野黄叶飘飞,营造了万物凋零萧瑟凄凉的意境;王维诗中写白石红叶,色彩明丽,稀疏红叶点缀在空明苍翠的山色中,充满诗情画意。(2分)
10.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3分)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诗人热爱此景、满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3分)
11.B【解析】属:隶属,关联
12.解释为“大”更好。(1分)从结构上讲,“遛”解释为“迅速”,“遄飞”是“疾速飞扬”的意思,“甫解释为“大”,对仗工整。(2分)从意境上讲,“甫”解释为“大”,写出了胸怀舒畅,更显出大气的境界。(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3.在袁宏道笔下此处为“京师最胜地”,雅致生动,风景如画。在袁中道笔下此处则是天寒地冻,风沙袭人,实为凄苦。(2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两人际遇不同,袁宏道早入仕途,袁中道屡次求官未果;思想情趣不同,袁宏道悠然自得,袁中道颇多愤慨。(4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
14.①能静下心来,细看风雨中的泰山。②发现雨中泰山的空灵清静。体验泰山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升腾起的苍莽大气。(每点2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5.将河与山对比,(2分)并在描写中丰富了山的特点,它不随季节变化而消长,默默承受暴雨狂风,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河流,(2分)由此凝练出宠辱不惊的庄重品格。(2分)
16.示例:在《登泰山记》中,作者更多地关注历史地理的沿革、古迹文献的考证,景物描写文笔洗练,有朴素明净之美。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作者通过这次游览,一扫心中隐隐的抑郁消沉,从清朗壮美的自然中汲取力量,获得精神的超脱。(3分)《与泰山对视》一文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文中常有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关于动与静、自然与人生等哲理的思考。(3分)(从景物特征、审美倾向与人生思考等角度评价给分)
17.材料中的“绿色”是关键词,对它的诠释可以是多维度的。可以是实在的事物,如小草、绿叶、盆栽、树林;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期待、希望、梦想等;还可以由实到虚,在写景状物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8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