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核心专题归纳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题型1 扩展语句之连缀成句型
连缀成句型扩展就是命题者提供一组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要求考生写一段话,将这些词语包含在内。这类题目一般要求围绕一定的中心,还有的对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要求。
例1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80字左右)
秋雨 庭院 树叶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解题时,第一步,分析给出的词语的特点,“秋雨”点明季节,也是画面的一个组成要素,“庭院”是地点,“树叶”在秋天凋零,面对如此秋景,“人”会悲秋伤怀。这是一个景与人结合、以景写情(感伤之情)的画面。第二步,根据上述理解,可把这几个词语组成句子:秋雨打落庭院中的树叶人见此景而伤感。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第二步中组成的句子丰富起来,创设一种感伤情境,合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
答:示例:淅淅沥沥的秋雨把庭院打扮得如同一个病恹恹的美人,院中长满绿苔,凋落的树叶似乎在给绿苔讲述着自己的经历。窗边的那位女子望着这情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掩面而泣。
答题模板
明确意义,突出意境
1.分析意象特征。题干给出的几个词语本身具有以下特点:确定描写的角度、对象,暗示营造的情境、表达的情感等。比如【例1】,首先,“秋雨”点明时令和环境特征等,“庭院”点明地点,“树叶”点明描写的对象,由此可知描写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秋天秋雨中树叶的凋落等,再者,“人”点明描写的主体,所以描写要体现出人看到的景色和体现的情感等。
2.体现真挚情感。无论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所以扩展的语句要体现某种情感。比如【例1】,从“秋雨”的角度可以写人站在庭院中看到纷飞的落叶后的悲凉情怀。
题型2 扩展语句之情景阐发型
情景阐发型题目往往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定的一个具体“话题”或“镜头”,利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想象,或描绘自己记忆、憧憬中的某个情景,或通过想象构建一个场景,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例2 从下面两种情景中任选一种,以“河水”为中心,扩写一段话,不少于35字。
情景一:夏天大雨过后 河水
情景二:冬天中午阳光下 河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该题中,“夏天”和“冬天”是题目限定的时间,“大雨过后”与“中午阳光下”是题目限定的环境氛围,而“河水”则是题目要求扩写的中心。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所描绘的“河水”与所给定的时间以及特定背景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示例:情景一:炎热的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泛滥,如猛兽下山,冲毁农田,阻隔交通,吞噬村庄,令无数人无家可归。
情景二:晴朗的冬天,在中午和煦的阳光照耀下的河水,一片碧绿,清澈见底。一阵微风拂过,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如婴儿脸上绽开的笑容一般温暖。
答题模板
解答情景阐发型扩展题的注意事项
1.辨明氛围,明确重点。准确识别题目提供的具体材料及材料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材料规定的氛围要求。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扩写的重点和对象,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如【例2】,题目规定了扩写的重点—“河水”,学生如果偏离了这一重点,就很难写好。
2.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想象是扩写的灵魂,学生要根据题目提供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保证将情景表现得具体而生动。在扩写的时候,学生除了运用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感人。
题型3 扩展语句之添枝加叶型
“添枝加叶”是指学生通过给句子主干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定语、状语、补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生动血肉丰满。通常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能起到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这种类型一般会提供或限定关键词语、话题情境,要求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题目往往有字数、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限制要求。
例3 请对王维《山居秋瞑》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进行扩展。要求:①保持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③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解答本题,第一步,理解原诗的意境:清新宁静。第二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明月”“松”“清泉”“石”进行描绘,赋予动词“照”“流”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明月”的特征和“水流”的形态与声响。秋天的晚上本来就是安静的,明月松间照”是静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之清新宁静。第三步,在描绘的过程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月光”时,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照松间和流水之声时,可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示例一:秋天的夜晚,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细细地聆听,会听到泉水在石上流淌的声响。“哗啦……晔啦……”仿佛情人的絮语,又如夜莺的欢唱,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示例二:被雨水冲洗后的松林,如刚出浴的美人,不染纤尘;山石显得格外晶莹透亮;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格外明亮;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声,好似婉转的小夜曲。
答题模板
解答添枝加叶型扩展题的步骤
第一步,读懂题目及要求,准确辨明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如【例3】中的“保持诗歌原有的意境”“比喻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等。
第二步,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发现扩展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扩展。
第三步,合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具体展示情景注意主旨一致,修辞、句式、意境、色彩等要恰当。
第四步,检查扩展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
题型4 扩展语句之续写补写型
这种题型在设题时一般提供一段话或一个具体的语境,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要求调动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合理地推导出一定的结论或填写与上下句衔接的句子。这类题目往往有字数、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限制。
例4 《散文诗》是一本青少年非常喜爱的文学刊物,下面是小张同学为之写的一段赞美之辞的开头,请根据文意,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茫茫刊海,好刊难寻。是你,《散文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本题学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学生答题时,首先要抓住《散文诗》这个主语,结合它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要注意此题为续写题,组织答案时一定要与上文紧密联系,使文意顺畅;最后要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
答:示例:与我结伴,一路牵手同行;是你,《散文诗》,为散文诗的爱好者默默地奉献;是你,《散文诗》,为文人墨客提供了用武之地。
例5 请以“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刻刀”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1)运用对比手法;(2)句式整散结合;(3)60-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包括手法要求、句式要求、字数要求等。第二步,理解开头句在内容上的导向作用,要写“光阴”在人或事物身上的作用,考虑如何用对比的手法将后面的内容写出来;事实上,这一点在开头一句中就已经暗示了,“神奇而无情”就是对比。第三步,就“光阴”在人或事物身上产生的“神奇”作用,完成第一部分内容;然后依照第一部分,写出“光阴”在人或事物身上产生的“无情”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注意后一部分内容与前一部分内容要保持句式上的一致、内容上的对比。
答:示例:(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刻刀,)当你用功学习时,它会在你的脑海里不断地刻下用之不尽的知识财富;当你虚度光阴时,它会在你的脑海里不断地刻下无用的空白,让你悔恨终生。
答题模板
解答续写补写型扩展题的步骤
1.准确审题。即读懂题目要求,辨明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如【例4】要求写“赞美之辞”,那么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就不能贬低《散文诗》,否则,就属跑题。
2.合理想象,找准扩展点。仔细分析题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体会语段的内涵,寻找合适的扩展点,并据此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例4】要求学生续写空缺部分,材料已经给出了《散文诗》的相关信息,学生首先要抓住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合理想象,即可写出答案。
3.注意其他要求。学生在扩展语句时,要注意想象合理,还要注意修辞、句式、意境、字数等方面的要求。
4.检查验证。答案组织出来后,学生要注意验证扩展后的语句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语言是否连贯、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二、散文阅读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高考对散文阅读表达技巧的考查有四个方面:
一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二是作品的表现手法,三是作品的布局谋篇,四是作品的修辞手法。
题型5 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有: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画线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
(2)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第ⅹ段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例6(2019·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蜜
刘云
①天华山出产的槐花蜜,是宁陕好蜜中的头牌。天华山蜜干净,甜得单纯。初尝是烧谷草的香气,然后是甜味长了脚,从舌面滑走,溜冰似的,自己下喉,一勺天华山蜜下肚你能感到那蜜是有生命的,是一双调皮而粉嫩的小手,拨弄你的五脏六腑。在秦岭深处工作生活多年,吃蜜,就固执得只认槐花蜜,被宁陕的槐花蜜蛊惑着,别的蜜都不算是蜜了。
②离开宁陕多少年了,对于蜜,心里还是放不下天华山的槐花蜜。去年底,筒车湾镇年轻的镇委书记到市上参加中青班培训,给我带来一罐蜜,神秘地说,你尝尝,保准你想不到是什么蜜。我笑道,除了天华山蜜,宁陕还有什么好蜜呢?一尝就傻了!这蜜完全不同于经验中的天华山蜜!看颜色,是深红色,或更像是酒红色,不同于天华山蜜的金黄,拿到窗前迎着阳光细瞅,蜜的颗粒清晰可数,粒粒饱满,表面似有张力,在阳光下,深红渐渐变为金红,闪着滋润的光点,像阳光下冻了千年万年的老冰晶。尝了一小口,完全是浓郁的果香,像苹果香,也像木瓜香,还有几分葡萄香。那蜜香在舌尖上回味良久,久久不化,像是黏住了,然后慢慢渗透到喉咙里,化到整个身心,也化到我双眼发光的神色里了吧。问:这是什么蜜?答:海棠蜜!
③宁陕竟然还有这等上好的蜜,想自己在宁陕多年,竟然不知有海棠蜜,真有沧海桑田的隔世感了。
④镇委书记告诉我,这蜜是近几年才开发出来的,产自筒车湾镇的海棠园村,故名海棠蜜。提到海棠园,我眼前立马现出那个深藏于大山之巅的小村。上山一条蜿蜒三十多里的山路,仅能通行小拖拉机,沿路都是深厚的林木,一路上没有一户人家,没有田地,就是各样的树木。上到山顶,眼见得豁然开朗,一处山顶小盆地出现在眼前,百十户人家,就或聚或散地坐落在盆底、盆帮、盆沿。与人户相伴的,是水田和坡地,面积都不太大,一眼就看得出这村人多地少,这就是海棠园村。
⑤我脑子里又现出另一番景象,整个小盆地里沟沟岔岔、坡上岭上、房前屋后、路边水塘四周、山岬上、半坡林带里,长着无处不在的海棠树。四五月时节,海棠园里海棠花漫山遍野地开放着,真正开成了花的海洋,把这个季节其他植物,甚至田地、房屋全遮在海棠花海里了。海棠园村,是名副其实的海棠世界。
⑥记忆中的海棠园村是有着海棠般美丽、宁静,却又十分贫穷的山村。那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去海棠园,冬天去,春天去,四五月春荒时去,夏天防汛时去,去接济看望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去慰问那些年老无依的五保户。整个村子,在高高的山顶盆地间,无声无息,偶尔一两声狗吠,更显出村野的荒寂。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走完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小孩和满山草木,美丽的贫困是我们多年对海棠园村的形容。
⑦镇委书记喜悦地对我说,海棠园变啦。国家、省市几个方面的力量,在这里集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北京派下来的扶贫工作队,专抓产业发展。人多地少的海棠园村,发展什么才能让远走异乡的游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海棠蜜有幸成了主角。
⑧今年四月,我专程去海棠园采访,村上陪同我采访的是从北京来的书记,很是精神,秦岭的阳光和风已在他年青的脸上镀上一层山地色,他黝黑的皮肤让人感到成熟和亲切。书记路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们的海棠树、海棠花、海棠蜜和他们的海棠蜂蜜合作社。他给我们指认着木瓜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还有一些当地土名字的海棠,就像在说着家里的亲人。在这个温暖的四月日子里,海棠园的海棠千树万树繁花竟放。我们每过花树,都会遇到忙碌的蜜蜂在花间飞舞,偶尔扑上我们脸庞。
⑨与村蜂蜜专业合作社主任一照面,他似乎就认出了我这位年过五十的乡下汉子,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第一批告别打工的返乡创业者,他挑头组建起海棠园村的蜂蜜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养起蜜蜂,眼下他家养有二百多箱,村上养的最少的家也有二十多箱。
⑩合作社统一培训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外销,农户分散养殖,每箱蜂农民能赚得一千元以上,养的最少的户,一年也能挣两万多元,当年就脱贫了。他说,北京下来的帮扶单位和县上帮助他们认证了海裳蜜,合作社规模扩大很快,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纷纷回来养蜂,只要勤劳,养一百箱蜜蜂就可以在家门口赚上七八上十万,是海棠蜜把曾经远走他乡的游子们的心勾回来了,海棠园又美又富裕的日子不远了。
(11)我们坐在合作社主任家阳光灿烂的院坝里,也坐在蜜蜂飞舞扇起的细小的风中,喝着女主人沏的浓浓的蜂蜜茶,唇齿间弥漫着海棠蜜的清香,眼前青山如屏,天蓝如洗,海黨花开正繁正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画线句子的理解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双调皮而粉嫩的小手,拨弄你的五脏六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蜜的甜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B.“真有沧海桑田的隔世感了”,写出了作者对离开多年的宁陕地区竟然有如此上好的海棠蜜的惊诧。
C.“美丽的贫困是我们多年对海棠园村的形容”,表达了作者对虽然贫穷但美丽、宁静的海棠园村的喜爱。
D.“青山如屏,天蓝如洗,海棠花开正繁正香”,写出了作者对海棠园村脱贫后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
解:C项“表达了作者对虽然贫穷但美丽、宁静的海棠园村的喜爱”曲解文意。原文是“记忆中的海棠园村是有着海棠般美丽、宁静,却又十分贫穷的山村”,其实是对美丽、宁静的海棠村穷困现状的惋惜。
答:C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从“天华山出产的槐花蜜”写起,突出槐花蜜干净、单纯、甘甜等特点,为下文写海棠蜜作了有力的衬托。
B.文章第②段运用正面描写,从颜色、光泽、味道等角度细致描写了海棠蜜的特点,突出了海棠蜜与天华山槐花蜜的不同。
C.文章第⑤段写海棠园村的海棠树之多和春暖花开时节海棠园村的美丽,为下文写政府因地制宜进行精准扶贫作了铺垫。
D.全文以“我”的采访为线索,通过他人介绍和“我”在海棠园村的所见所感,展现了精准扶贫后海棠园村的巨大变化。
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D项,全文以“我”的采访为线索,理解不当,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采访在第⑧段出现,有很多内容不在采访之内,所以“采访”不是线索。
3.文章在叙述海棠园村的变化时,选取北京来的书记和合作社主任这两个人物来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从对主旨的表达作用和对内容的作用作答。从主题方面来看,“北京来的书记和合作社主任这两个人物”是精准扶贫与创业脱贫的扶贫力量、返乡创业者,有利于表现主题;从内容方面来看,他们是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他们展现变化,使文章内容更真实。
答:①他们是政府扶贫力量与返乡创业者的主要代表,可让读者看到精准扶贫与创业脱贫的各自不同的作用。②他们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海棠园村的变化(或: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扶贫战略的美好前景),选取他们有助于表现主题。③他们是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通过他们展现变化,使文章内容更真实。
答题模板
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两步走”
第一步,构建表达方式的知识网络。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察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 顺序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察角度 分类 作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 又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写实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3)细节描写: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种自然景象等都是细节。
作用: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及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笫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其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与模式
题型6 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含结构技巧)
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ⅹ”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这篇散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例7(2019·广东揭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清静不清静了。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晴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二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结尾“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中“四班人”分别指工人们店伙们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
B.第⑥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两句中的“归省”意思不相同。
C.第⑦段的“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一句,隐含作者伤感母亲年华逝去敬佩母亲那么多年还是一如既往的严肃并慈爱之情。
D.第⑧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的毛病。
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两句中的归省’意思不相同”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都应该指的是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
答: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学生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文中第③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八仙椅子”?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解:本题主要考查文学作品中物象作用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八仙椅子”的作用的解读,做这类题目应该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加以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等。从结构上来看,“八仙椅子”贯穿全文,从开篇晒母亲的坐像,到最后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坐像,它将母亲的往事串联起来,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结合文本内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清静不清静了”分析可知,它烘托了母亲的坚强、能干、内外兼顾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分析可知,从主旨感情上来看,它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答:①作者回忆的是坐着的母亲,八仙椅子”起到串联关于母亲的往事的作用;②通过写“八仙椅子”是一个“很不舒服的”座位,以及母亲坐在“八仙椅子”上既观察灶头,又观察染坊店,突出母亲面对艰难生活时坚强、能干、内外兼顾的形象特点;③母亲去世,椅子还在,这把“八仙椅子”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答题模板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1.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表达特点 表达作用
联想想象 联想,就是由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想象就是凭借文字、符号、标记的示意,在脑海中建立起与这些示意相符的形象。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 全篇比喻即为象征,即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使某种抽象化为具体,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表达含蓄,给读者以回味;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衬托 不直接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情节 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渲染 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
抑扬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使文章不平铺直叙,形成起伏对照,突出喜欢或批评的感情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某种哲理 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 所见为实,回忆、联想、想象、梦幻是虚 突出事物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点面结合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过渡作用的材料作为“面” 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