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1)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为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所示进行实验,着色最浅的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
处理
CO2溶液
+
+
+
+
光照
白光
蓝光
红光
绿光
碘液
+
+
+
+
注:“+”表示具有该条件。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矿质元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提取叶绿素时选用层析液的原因是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C.低温条件下色素合成受阻
D.黄化苗中无叶绿素,但有其他色素存在
3.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将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若观察时,遮光处也呈现出蓝色,原因可能是( )
①叶片在暗处放置时间过短,有机物未被耗尽
②曝光时间过长,有机物发生了转移 ③叶片未用酒精脱色处理,绿色对蓝色造成了干扰 ④曝光时间过短,有机物生成的数量过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利用小球藻培养液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发现在其中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后,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释放O2的速率下降,原因主要是( )
A.叶绿素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
B.[H]积累,水的光解减慢
C.ATP合成所需的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D.暗反应中生成的水减少,使得光反应的原料不足
5.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6.将4支盛有等量衣藻溶液的密闭试管放在暗室中一定时间,然后放在图中a、b、c、d所示位置,经照射1 h后,取出衣藻加热脱色,滴加碘液,呈现蓝色较浅的应是哪支试管中的衣藻( )
A.a B.b C.c D.d
7.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然后放在室外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的CO2浓度,并将结果绘制成下图所示曲线(水平虚线不是实验开始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G段表明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B.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时多
C.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停止
D.该植物在这一天中表现出生长现象
8.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
B.①④过程可以产生ATP,②③过程需要消耗ATP
C.①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O2也不产生O2
9.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的小麦,如果突然将c降低至极低水平(其他条件不变),则a、b在叶绿体中的含量变化将会是( )
A.a上升、b下降 B.a、b都上升
C.a、b都下降 D.a下降、b上升
10.下图图1表示8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棉花植株CO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图2表示该棉花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活动状态,则图1中时间a、b、c、d依次发生了图2所示的哪项生理活动(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③②④①
11.下面甲图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乙),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
A.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
B.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
C.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D.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O2,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圆片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12.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其( )
A.相对分子质量最小
B.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C.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8分)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0~25 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含量。
(2)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 。
(3)0~15 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
(4)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14.(16分)景天科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下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所示。十字花科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图三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天,影响植物A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 和______________。
(3)在上午10: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植物A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中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B生理代谢的影响时,测得相关数据为: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为0.4 mol/cm2·h;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为2.5 klx;光照强度为3.0 klx时,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是
1.0 mol/cm2·h。当光照强度为2.5 klx时,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_______mol/cm2·h;如果光照强度不变,需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16分)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多个兴趣小组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材料和用具:20 W至500 W的台灯、100 mL量筒、冷开水、NaHCO3、黑藻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6套如下图所示装置,分别编号为1~6。在各瓶中各加入约500 mL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NaHCO3溶液后用冷开水充满。
②取6等份黑藻分别放入1~6号装置中。
③将6套装置放入暗室中,然后用20 W、50 W、
75 W、100 W、200 W和500 W的台灯等距离地分别照射1~6号装置,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④30 min后停止光照,测量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体积。
对该实验进行分析。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写出实验中的两个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
(2)通过该实验测得的氧气量并非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其原因是 。
(3)冬季在的人工大棚中种植蔬菜,需要确定合适的光照强度,因为光照强度不够会降低产量,而提供多余的光照还会浪费钱。通过该实验还不能确定最适合黑藻生长的光照强度,你该如何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呢?
。
参考答案
1.D 解析: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细胞呼吸消耗掉了自身细胞中贮存的淀粉,然后均分为4块,放在4支试管中,给予不同的光照射,由于叶片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绿光最少,光合作用最弱,产生的淀粉最少,所以经碘液处理后着色最浅。
2.B 解析:Mg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提取叶绿素时利用的是有机溶剂如酒精或丙酮(相似相溶),层析液的作用是溶解并分离不同的色素,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反应速度;黄化苗因缺光而不能产生叶绿素,所以变黄,但有其他色素存在。
3.A 解析:实验中黑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若暗处理时间过短,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就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能够转移,若曝光时间过长,曝光处的淀粉可运输到遮光处,从而使遮光处也含有淀粉等物质。绿色对蓝色虽然能造成干扰,但仅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而已,而不会出现蓝色。
4.B 解析:光照条件相同,光反应速率基本不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的速率不变,ATP合成所需酶的活性不变;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后,暗反应减弱,消耗的C3、[H]、ATP减少,剩余的C3、[H]、ATP增多, [H]积累,故水的光解减慢。
5.D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而不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腔,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
6.C 解析:光合作用在白光下效率最高,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叶绿素对绿光吸收量最少。图中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b试管的是红光,照射到d试管的是蓝紫光,照射到c试管的是绿光,故c试管中衣藻的光合作用最弱,产生的淀粉最少,滴加碘液后蓝色较浅。
7.D 解析:该图中D~H段CO2浓度下降,原因是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H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在D点左侧和H点右侧的一定范围内仍进行光合作用,只不过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从总趋势来看,CO2浓度降低,说明24小时内有机物表现为积累。
8.D 解析:图中X物质为三碳化合物,Y物质为丙酮酸。①可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少量的ATP;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消耗ATP;③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消耗ATP;④可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少量ATP。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O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O2。
9.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出,c是CO2,a、b分别是[H]和ATP。光照不变,光反应顺利进行,[H]和ATP合成正常;CO2供应不足,CO2的固定减弱,C3的相对含量减少,导致C3还原消耗的[H]和ATP也减少,故a、b在叶绿体中的相对含量上升。
10.B 解析:由图可知,a、b、c、d四点的情况依次是a点表示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但是细胞呼吸强度比较大;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d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但是光合作用强度比较大。据此可以判断出图1中时间a、b、c、d依次对应于图2所示的④③②①。
11.C 解析:据本实验原理可知,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两者呈负相关。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但增加NaHCO3溶液浓度则不能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实验中,光合作用可以释放O2,所以叶圆片能进行细胞呼吸。
12.C 解析: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不同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也不同,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也就越快。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所以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
13.(1)CO2 (2)强 (3)减慢 (4)植物细胞呼吸释放CO2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解析:本题为实验资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的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也涉及了细胞呼吸的内容。在答题时,要注意图文的转化,注意提取和改造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尽量用生物学术语来组织答案。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量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题图。这段文字表明,玻璃罩内的豆苗同时进行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由图示结果可知:在一定时间内,玻璃罩内CO2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说明大豆苗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O2;随着玻璃罩内的CO2被利用,CO2含量越来越低,光合作用越来越弱,O2释放速率越来越慢,这说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由图示还可看出:乙曲线与甲曲线相比,CO2含量下降得更快,这说明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强。当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时,玻璃罩内CO2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14.(1)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 (2)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 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 细胞呼吸产生 (3)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 植物A细胞中CO2浓度没有变化,而植物B吸收的CO2减少,C3的生成量减少,同时C3被还原成C5和C6H12O6 (4)炎热干旱的环境 (5)1.4 增加CO2浓度和适当提高温度
解析:(1)白天植物A的气孔关闭,吸收CO2较少,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2)植物A夜晚不能进行光反应,吸收的CO2不能合成C6H12O6。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由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和细胞呼吸产生。(3)在1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由于不吸收CO2,C3的含量基本不变。植物B吸收的CO2减少,CO2的固定减弱,细胞中C3的含量降低。(4)植物A的气孔在白天关闭,晚上开放。而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有关,据此推测植物A生活的环境可能是炎热干旱的环境。(5)光照强度为2.5 klx时,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细胞呼吸生成的CO2 (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与从外界吸收的CO2 (与释放的氧气量相等)的和,为0.4+1.0=1.4 mol/cm2叶?h。由于光照强度已达到饱和,若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增加CO2浓度和适当提高温度。
15.(1)光照强度 CO2(或NaHCO3溶液)浓度、温度、pH、黑藻(要求至少答出两项) (2)黑藻自身的细胞呼吸会消耗O2 (3)在100~500 W范围内设置多组梯度进行实验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有温度、CO2浓度等,要控制其相等且适宜。由于植物的细胞呼吸也消耗O2,因此O2的释放量小于O2的产生量。要确定最适光照强度,可以设置更小的梯度进行实验。
第5章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1)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为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所示进行实验,着色最浅的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
处理
CO2溶液
+
+
+
+
光照
白光
蓝光
红光
绿光
碘液
+
+
+
+
注:“+”表示具有该条件。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矿质元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B.提取叶绿素时选用层析液的原因是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C.低温条件下色素合成受阻
D.黄化苗中无叶绿素,但有其他色素存在
3.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将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若观察时,遮光处也呈现出蓝色,原因可能是( )
①叶片在暗处放置时间过短,有机物未被耗尽
②曝光时间过长,有机物发生了转移 ③叶片未用酒精脱色处理,绿色对蓝色造成了干扰 ④曝光时间过短,有机物生成的数量过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利用小球藻培养液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发现在其中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后,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释放O2的速率下降,原因主要是( )
A.叶绿素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
B.[H]积累,水的光解减慢
C.ATP合成所需的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D.暗反应中生成的水减少,使得光反应的原料不足
5.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6.将4支盛有等量衣藻溶液的密闭试管放在暗室中一定时间,然后放在图中a、b、c、d所示位置,经照射1 h后,取出衣藻加热脱色,滴加碘液,呈现蓝色较浅的应是哪支试管中的衣藻( )
A.a B.b C.c D.d
7.在晴朗的夏季,将一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放入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然后放在室外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的CO2浓度,并将结果绘制成下图所示曲线(水平虚线不是实验开始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G段表明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B.E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时多
C.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停止
D.该植物在这一天中表现出生长现象
8.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
B.①④过程可以产生ATP,②③过程需要消耗ATP
C.①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O2也不产生O2
9.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的小麦,如果突然将c降低至极低水平(其他条件不变),则a、b在叶绿体中的含量变化将会是( )
A.a上升、b下降 B.a、b都上升
C.a、b都下降 D.a下降、b上升
10.下图图1表示8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棉花植株CO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图2表示该棉花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活动状态,则图1中时间a、b、c、d依次发生了图2所示的哪项生理活动(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③②④①
11.下面甲图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见图乙),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
A.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
B.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
C.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D.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O2,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圆片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12.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其( )
A.相对分子质量最小
B.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C.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8分)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0~25 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含量。
(2)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 。
(3)0~15 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
(4)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14.(16分)景天科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下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所示。十字花科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图三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天,影响植物A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 和______________。
(3)在上午10: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植物A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中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B生理代谢的影响时,测得相关数据为: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为0.4 mol/cm2·h;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为2.5 klx;光照强度为3.0 klx时,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是
1.0 mol/cm2·h。当光照强度为2.5 klx时,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_______mol/cm2·h;如果光照强度不变,需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16分)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多个兴趣小组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材料和用具:20 W至500 W的台灯、100 mL量筒、冷开水、NaHCO3、黑藻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6套如下图所示装置,分别编号为1~6。在各瓶中各加入约500 mL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NaHCO3溶液后用冷开水充满。
②取6等份黑藻分别放入1~6号装置中。
③将6套装置放入暗室中,然后用20 W、50 W、
75 W、100 W、200 W和500 W的台灯等距离地分别照射1~6号装置,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④30 min后停止光照,测量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体积。
对该实验进行分析。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写出实验中的两个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
(2)通过该实验测得的氧气量并非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其原因是 。
(3)冬季在的人工大棚中种植蔬菜,需要确定合适的光照强度,因为光照强度不够会降低产量,而提供多余的光照还会浪费钱。通过该实验还不能确定最适合黑藻生长的光照强度,你该如何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呢?
。
参考答案
1.D 解析: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细胞呼吸消耗掉了自身细胞中贮存的淀粉,然后均分为4块,放在4支试管中,给予不同的光照射,由于叶片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绿光最少,光合作用最弱,产生的淀粉最少,所以经碘液处理后着色最浅。
2.B 解析:Mg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提取叶绿素时利用的是有机溶剂如酒精或丙酮(相似相溶),层析液的作用是溶解并分离不同的色素,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反应速度;黄化苗因缺光而不能产生叶绿素,所以变黄,但有其他色素存在。
3.A 解析:实验中黑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若暗处理时间过短,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就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能够转移,若曝光时间过长,曝光处的淀粉可运输到遮光处,从而使遮光处也含有淀粉等物质。绿色对蓝色虽然能造成干扰,但仅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而已,而不会出现蓝色。
4.B 解析:光照条件相同,光反应速率基本不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的速率不变,ATP合成所需酶的活性不变;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后,暗反应减弱,消耗的C3、[H]、ATP减少,剩余的C3、[H]、ATP增多, [H]积累,故水的光解减慢。
5.D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而不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腔,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
6.C 解析:光合作用在白光下效率最高,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叶绿素对绿光吸收量最少。图中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b试管的是红光,照射到d试管的是蓝紫光,照射到c试管的是绿光,故c试管中衣藻的光合作用最弱,产生的淀粉最少,滴加碘液后蓝色较浅。
7.D 解析:该图中D~H段CO2浓度下降,原因是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H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在D点左侧和H点右侧的一定范围内仍进行光合作用,只不过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从总趋势来看,CO2浓度降低,说明24小时内有机物表现为积累。
8.D 解析:图中X物质为三碳化合物,Y物质为丙酮酸。①可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少量的ATP;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消耗ATP;③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消耗ATP;④可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少量ATP。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O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O2。
9.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出,c是CO2,a、b分别是[H]和ATP。光照不变,光反应顺利进行,[H]和ATP合成正常;CO2供应不足,CO2的固定减弱,C3的相对含量减少,导致C3还原消耗的[H]和ATP也减少,故a、b在叶绿体中的相对含量上升。
10.B 解析:由图可知,a、b、c、d四点的情况依次是a点表示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但是细胞呼吸强度比较大;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d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但是光合作用强度比较大。据此可以判断出图1中时间a、b、c、d依次对应于图2所示的④③②①。
11.C 解析:据本实验原理可知,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两者呈负相关。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在bc段,单独增加光照或温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但增加NaHCO3溶液浓度则不能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实验中,光合作用可以释放O2,所以叶圆片能进行细胞呼吸。
12.C 解析: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不同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也不同,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也就越快。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所以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
13.(1)CO2 (2)强 (3)减慢 (4)植物细胞呼吸释放CO2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解析:本题为实验资料分析题,主要考查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的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也涉及了细胞呼吸的内容。在答题时,要注意图文的转化,注意提取和改造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尽量用生物学术语来组织答案。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量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题图。这段文字表明,玻璃罩内的豆苗同时进行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由图示结果可知:在一定时间内,玻璃罩内CO2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说明大豆苗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O2;随着玻璃罩内的CO2被利用,CO2含量越来越低,光合作用越来越弱,O2释放速率越来越慢,这说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由图示还可看出:乙曲线与甲曲线相比,CO2含量下降得更快,这说明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强。当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时,玻璃罩内CO2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14.(1)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 (2)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 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 细胞呼吸产生 (3)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 植物A细胞中CO2浓度没有变化,而植物B吸收的CO2减少,C3的生成量减少,同时C3被还原成C5和C6H12O6 (4)炎热干旱的环境 (5)1.4 增加CO2浓度和适当提高温度
解析:(1)白天植物A的气孔关闭,吸收CO2较少,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2)植物A夜晚不能进行光反应,吸收的CO2不能合成C6H12O6。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CO2由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和细胞呼吸产生。(3)在1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由于不吸收CO2,C3的含量基本不变。植物B吸收的CO2减少,CO2的固定减弱,细胞中C3的含量降低。(4)植物A的气孔在白天关闭,晚上开放。而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有关,据此推测植物A生活的环境可能是炎热干旱的环境。(5)光照强度为2.5 klx时,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细胞呼吸生成的CO2 (与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与从外界吸收的CO2 (与释放的氧气量相等)的和,为0.4+1.0=1.4 mol/cm2叶?h。由于光照强度已达到饱和,若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增加CO2浓度和适当提高温度。
15.(1)光照强度 CO2(或NaHCO3溶液)浓度、温度、pH、黑藻(要求至少答出两项) (2)黑藻自身的细胞呼吸会消耗O2 (3)在100~500 W范围内设置多组梯度进行实验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无关变量有温度、CO2浓度等,要控制其相等且适宜。由于植物的细胞呼吸也消耗O2,因此O2的释放量小于O2的产生量。要确定最适光照强度,可以设置更小的梯度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