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初二期末复习专项4:
说明文篇
Part 01
说明对象及特征
Part 02
说明顺序
Part 03
说明语言
Part 04
说明方法及作用
目录/CONTENTS
说明文真题演练
Part 05
Part 01
说明文对象及特征
ADD YOU TITLE HRER
1、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2、分类
平实说明文
生动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自然科学说明文
社会科学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
按说明对象
按说明特点
Part 02
说明顺序
ADD YOU TITLE HRER
3、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或参观的过程
(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如何找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5、如何找说明对象特征
1、从标题着眼。
2、要重视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3、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Part 03
说明语言
ADD YOU TITLE HRER
如何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抓修饰、限制性词语,揣摩其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如“只有、全、最主要、最”等,这些词语从时间、范围、数量等方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2、抓模糊语言的运用,体会其准确性
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3、考题形式
①加点字有何作用?
②加点字或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③加点词(限制性)可否删去?为什么?
4、答题模式
①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②不可以换;原词的意思是…,所换之词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
③不能删除;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Part 04
说明方法及作用
ADD YOU TITLE HRER
1、举个例子将下列数字做比较。
2、打个比方将下列图表分类别。
3、通过摹状貌、做诠释、作引用来对它下定义。
说明方法口诀
运用了( )的方法( )的写出了( )的( )
方法
其方法的作用
说明对象
特点
总结:各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
列数字:准确真实
分类别:条理清晰
摹状貌:具体形象
列图表:直观清晰
作引用:充实具体
举例子:具体有力
作诠释:通俗易懂
下定义:准确简明
Part 05
说明文真题演练
ADD YOU TITLE HRER
【名校经典】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峡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③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上峡谷只有180米长,谷底稍宽一些,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5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胧,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下峡谷是一条长800米,深约10米到20米的“地缝峡谷”。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最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
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谷。
缝里倾泻下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从橙黄到赤紫,像火焰在舞蹈,像丝绸在飘动,也像涟漪在变幻。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⑥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谷。
⑦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狭缝谷,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再过几百万年,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4分)
答:位置、特点、构成、成因和发展。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3分)
答:打比方,(1分)表现了羚羊峡谷砂岩的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之美。(2分)
3.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1分)因为删去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4.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2分)
答: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二、【名校经典】阅读下文,完成5-7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太阳的秘密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 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我们一般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中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大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若干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5.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6.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
C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半径只占太阳半径1/4的很小的太阳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它也将会因耗尽燃料而死亡。
C.人们平时是看不见太阳大气结构中的色球层,因为色球层可见光量较小。
D.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
三、【名校模拟】阅读《植物不失眠》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与人相比,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有删改)
8. 下面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受天气晴朗程度的影响。
B.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C. 运用了打比方和下定义两种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这种情况。
D. 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B
9.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 对植物睡眠的原因,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的解说分别是: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C. 植物,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
D. 本文先探讨了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再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又写了科学家的发现:所有的植物都是不仅夜晚要睡觉,白天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增加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D
四、
种子银行
(1)耕地土壤中,每平方米可能包含了上万颗种子,生态学家称这种充满种子的土壤为“种子银行”。但当其他种子在外头萌芽、生长、传播基因时,待在种子银行里的种子没什么赚头,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其价值就会受通货膨胀严重贬值;更糟的是,这家银行还会遭啮齿类定期打劫,还有真菌类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侵袭受伤的种子。随着时间流逝,蚯蚓将种子连同萌芽的希望愈埋愈深。既然种子银行有这么多危险,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待在这个是非之地?
(2)答案是,萌芽时机有优劣之分,种子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萌芽,所以一定要掌握正确时机。一年当中,随季节变换,时机有好有坏,所以从秋天落入土中到春天萌芽这一期间,短暂的休眠的确有好处。但为什么这么多种子干耗在种子银行里,直到另一年?要明白其中原因,我们得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萌芽和生长有适合的年份,也有不利的年份,就
像埃米莉·狄金森的诗句所写:渴望像那一粒/在地上挣扎的种子,/相信如果求情/终将获寻/那时机,那天气——/每个未知的境遇,/要多么坚定不移,/才能得见阳光!
(3)对于埋在土里的种子,时机和气候都是未知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做呢?有趣的是,这个问题问种子或问母树,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4)先来问问种子:如果种子所能接收到的线索,例如气温、土壤湿度,指明现在是生长的好时机,种子就应该发芽。假设种子不知道其他种子会怎么做,而所有种子都接收到一样的线索,则同一种类的种子应该同步发芽,种子银行挤满种子或空空荡荡的时间应该都很短。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在森林里或草地上,每平米土壤里有上百上千粒种子,在人为干扰过的生育地,甚至有上万粒种子。
(5)现在来问问母树:你结的种子应该在什么时候发芽呢?母树说:“我结很多种子,所以我不会把它们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会让一些今年发芽,另一些明年发芽,还有一些后年发芽……噢!为了以防万一,我会把一些小不点留到五年后再发芽。”
(6)把母树和种子的答案放在一起比一比,听起来很熟悉,就像父母和子女的希望常常互相矛盾。谁说了算?你可能猜是种子,毕竟种子已经不再依附母树了,母树还能怎么样呢?但是植物其实比你想的还聪明!
(7)即使种子已经脱离母树的庇荫,母树还能控制后代。因为种子散播出去时,都还裹着由母树组织形成的襁褓。种子在离开种皮的束缚前,仍受制于母树。包覆种子的种皮是紧是松,发芽是早是晚。都由母
的保险策略:如果让所有种子一起发芽,哪一年来了一场大灾难,所有的后代都会死亡。确切来说,植物若不让部分的种子休眠,以分散完全绝种的风险,就会被淘汰。失去所有后代的风险对一年生植物来说最是重大,所以在土壤种子银行里,以一年生植物和其他寿命较短的植物最为丰富,也惹得园丁哀叹:“撒种一年,除草七年。”
(节选自《种子的故事》,作者乔纳森·西尔弗顿,有删改)
11. 第(1)段为什么说这是个“是非之地”?请简要回答。
答:①长期待在土里的种子有可能无法萌芽;②种子会遭到啮齿类、真菌类的侵袭;③蚯蚓会将种子带到土层深处。
12. 文中第(2)段引用狄金森的诗,有什么好处?
【答案】引用狄金森的诗,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种子萌芽时机有优劣之分,有适合的年份,也有不利的年份,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 “撒种一年,除草七年”,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子银行里的种子,即便遇上合适的条件也不会都同时发芽。
B. 在种子散播出去后,发芽的早晚,都是由种子自己来安排的。
C. 寿命较短的植物,倘不分散发芽时间,绝种的风险就会很大。
D.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分多年发芽,是为了尽可能分散绝种风险。
B
14. 因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种子的故事》被英国杂志誉为“兼具科学家的智识与园丁的快乐”。请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此赞誉的理解。
【答】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种子如何在土壤中萌芽,娓娓道出种子的科学知识,同时运用“虎视眈眈”“是非之地”等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风趣的笔触,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富有可读性、具有吸引力。不仅让我们获得科学新知,而且充满阅读兴趣。
孩子,祖国的花朵
Happy children’s day
童年是最美妙的,充满自信;童年是最开心的,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