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初二期末专项复习5——期末模拟篇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初二期末专项复习5——期末模拟篇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10: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初二期末复习专项5:
期末模拟篇
目 录
壹 基础速练
贰 古诗专项
叁 文言专项
肆 阅读专项
壹 基础速练
1.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琐屑(xiè) 栅栏(zhà) 池沼(zhǎo) 惟妙惟肖(xiāo)
B. 颓唐(tuí) 妥帖(tiē) 着眼(zháo) 触目伤怀(chù)
C. 轩榭(xiè) 气氛(fēn) 纤细(xiān) 迥然不同(jiǒng)
D. 河堤(tí) 踌躇(chú) 脂粉(zhǐ) 情郁于中(yù)
C
xiào
zhuó

zhī

tiě
tiē
tiè
(妥帖)
(请帖)
(字帖)

xiān
qiàn
(纤细)
(纤夫)
踌躇(chóu chú):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踯躅(zhí zhú ):1. 徘徊不前 2. 用脚踏地
情郁于中:指浓郁的情感,积聚于心里或文章里或图画里。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臃肿 玲珑 侯车厅 重峦叠嶂
B. 休憩 年轮 煞风景 满院狼藉
C. 神密 依傍 密匝匝 巧妙绝伦
D. 焦躁 飓风 蟹腿肉 连棉不断
B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D.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C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使用正确;
乐此不疲: 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
“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与语境不符,这里应用“扑朔迷离”;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使用正确;
4.下列没有语病的—项是( )(2分)
A. 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B. 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C.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 壮乡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味道清香,口感绵软,是壮家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手艺。
B
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窗口”;
两面对一面,可删除“是否”;
搭配不当,应将“手艺”改为“美食”;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作者通过反复渲染、蓄势,充分突出了新闻事件本身的扣人心弦之处。
B. 《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C. 《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作者浓厚的情怀。
D. 《愚公移山》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叙写愚公以一己之力感动天帝移山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知“愚公以一己之力”错误。
6.【名校模拟】阅读下列语段,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无论是昨日的甲骨还是今日的书籍,文字与其媒介相生相长,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文明的诞生,照亮着文明的征程。若加速转动时间的齿轮,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著述的民族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说甲骨文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先声”,那么,图书版本则说明了文化的普及。
①印刷术更被称为“文明之母”,其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已无须赘言
②春秋时期,传抄促进了思想的大发展,竹简、木牍、帛书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化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出现
③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正式出版物资源已超过600万种
④3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在甲骨上刻下文字,促成了自觉、系统的文字记录的形成,此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像是中国文字的“基因”一般,一脉相承到今天
A. ④①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D
7.名著阅读。(4分)
(1)《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__________(填写外国人的名字)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__________________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埃德加·斯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恐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这里的“我”是_____________(填人名),他一反常规,用________________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法布尔
野外观察
贰 字词专项
(一)名句名篇默写。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6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
似曾相识燕归来
仍怜故乡水
千里殊风雨
夕日欲颓
安居而天下熄
(6)古代诗词经常采用修辞、用典等方法提升表达效果。《春望》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龟虽寿》“②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曹操自喻老马,深刻地表达了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饮酒(其五)》“③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一句,陶渊明自问自答,表达自己远离世俗官场的恬然自适;《赤壁》中“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诗人引用典故,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问君何能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4分)
登单于台①
【唐】张蠙②
边兵③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④度,阴关晓不开。
【注】①单(chán)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②张蠙(pín):晚唐诗人。③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④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9. 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总领下文,交代下文都是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景色。
B. 颈联写景叙事,辽阔苍茫之中,黄沙似浪翻,历历在目;风声如雷响,惊心动魄。
C.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眺望阴山,但见阴关雄关似铁,破晓时分,城门紧闭不开,戒备森严。
D. 全诗描写边塞风光,表现了塞外景色的苍凉,表达了诗人在边关的真实感受。
B
“颈联写景叙事”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颈联只写景,并未叙事。
10.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一“独”字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给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近到远,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
C. 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标题中的“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的景物。
D. 诗歌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颇有”盛唐气象“。
B
“从近到远”表述有误,“白日、黄河、沙浪、风声”的顺序应是“从远到近”。
叁 文言专项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又年余后,窘①甚。有故人马正卿者哀之,于郡请故营地,使躬耕,始营东坡;盖取乐天在忠州时有东坡种花诗,遂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焉。
东坡旁有废圃,筑堂曰雪堂,因绘雪四壁无容隙,自书“东坡雪堂”四字榜之。前有细柳,后有微泉。堂下种桃花茶、丛菊;门外种枣、栗、苍松、黄桑,郁然茂盛。作坡塘,陂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养一牛。牛偶病,医不能治;妻季章多智,曰:“此牛发斑②,法宜啖③以青蒿粥。”试之立愈。子瞻大喜曰:“汝乃能作牛医耶,吾真堪为老农矣!”
(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窘迫,贫困。
产生斑块的病症。
吃,给……吃。
11.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2分)
A. 又年余后,窘甚/急湍甚箭(《与朱元思书》)
B. 吾真堪为老农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C. 郁然茂盛/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D. 遂名之曰东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E. 自养一牛/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
C
副词,非常\超过;
动词,做\动词,做;
……的样子\……的样子;
动词,命名\形容词,闻名,出名;
名词,自己\介词,从;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故人马正卿者哀之。
(2)法宜啖以青蒿粥。
他有一位老朋友马正卿同情(哀怜)他(的遭遇)。
按照(治疗的)方法,应该给牛吃青蒿粥。
13. 选文中苏轼自称为“老农”,在同一时期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自嘲为“闲人”,请分别结合内容说说他当时有怎样的心境?(3分)
选文中苏轼被贬,生活闲适,在东坡亲自耕作,自得其乐,自号为东坡居士,甘作老农。《记承天寺夜游》中他能从容散步欣赏美好月色,而自嘲为“闲人”,表现出苏轼从容豁达,安闲自适的心境。
肆 阅读专项
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冰雪精灵——雾凇》,完成小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幅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它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子。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睛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在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
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揪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
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氢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这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知识》2019年第2期,作者张敏,有改动)
14.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____美(试从文中找四个字),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精神品质,运用了______说明顺序。(2分)
15.第⑧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出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通透灵动
逻辑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任选2个)
作用:这里运用了列数的说明的方法,用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在有雾凇的时候,负离子增多,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6. 从全文来看,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3分)
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7. 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4分)
结构上:①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
②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
内容上: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18. 本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19. 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分)
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20.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4分)
①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
②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人教版课标本高一语文下册第8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