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炽热(chì) 解剖(pāo) 殚精竭虑(dān)
B.琐屑(xiè) 嫉妒(jì) 洗涤(dí) 惟妙惟肖(xiào)
C.澎湃(pài) 地穴(xué) 溃退(kuì) 杳无消息(yǎo)
D.倔强(juè) 诘责(jié) 炫耀(xuàn) 春寒料峭(qiào)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盈吹虚崎岖坦荡如砥
B.应衬咆哮窒息络绎不绝
C.娴熟喧嚣踌躇连绵不段
D.序幕畸形倦怠抑扬顿挫
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将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诸多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B.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潜滋暗长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之一。
C.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D.“好家乡”举办15年店庆,有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纷纷抢购。
4.(2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底要不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个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B.托尔斯泰能迅速地捕捉和分析形象,然后长久地把他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C.尽管学校明令禁止,他还是会背着家长、班主任和同学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
D.近期,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制作方努力追求票房价值,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5.(2分)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B.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行收录在《孟子》里,《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南宋诗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而设,是中国最重要的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6.(2分)一位同学准备去做“大运河上的书法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一段讲解词,请你梳理列语句顺序,选出连贯合理的一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总之,北京大运河书法遗迹是集文学、书法、雕刻为一身的综合文化遗产。①北京段大运河地域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
②大运河书法遗迹从隋唐发端,经宋元的发展,在明清达到鼎盛,以清代数量为最多。
③沿线如白浮泉遗址、什刹海等都留存着先人的手迹和墨刻。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变迁,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7.(2分)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作家是①__________(国籍)的科学家②__________(人名)。
8.(3分)名著阅读填空。
现代作家巴金评价《昆虫记》是“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第二章《神秘的池塘》里,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__________,它们会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__________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__________,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9.(3分)《红星照耀中国》也被译为《西行漫记》以及《长征25000里》、《中国的红星》,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书中情节简述理由。
三、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
10.(6分)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2)《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多诗人借助诗词传达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李清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天帝倾诉晚年空有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王绩引用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诗歌鉴赏
11.(6分)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作者乘舟东下,心境从最初的__________转为__________。
(2)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
12.(8分)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②,居常执③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④,安能久事笔研⑤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后汉书 班超列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孝谨:孝敬父母,办事谨慎。③执:操持,做。④封侯:泛指显赫功名。⑤研:通“砚”。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耻劳辱耻: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杂然相许 然内孝谨
B.亡以应 以取封侯
C.而山不加增 委而去之
D.以君之力 左右皆笑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班超有哪些相同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13.(13分)阅读《背影》,回答问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文章四次写作者流泪,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作者的流泪 流泪的原因 流泪时的心情或感情
第一次流泪 目睹家境颓败,想起祖母 悲伤
第二次流泪 ① 被父亲的背影而感动,为父亲的老态而伤感 感动、伤心
第三次流泪 目送父亲的背影远去 ② 依依不舍
第四次流泪 ③ 看到父亲的来信,挂念父亲的健康。 思念
(2)结合上下文,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文章开头交代家庭境况有什么作用?
(4)青春年少,我们可能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母亲或其他亲人)任性过,误解过。请以“(某位亲人),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这位亲人写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14.(7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现在,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美国一位名叫诺尔玛 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 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有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1)认真阅读全文,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2)“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
(4)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无论”“一旦”“都”的作用是什么?
五、写作(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5.(40分)题目:清代诗人郑板桥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表达了对百姓细小生活极大的关注和同情,表现的是情系百姓的情怀。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多一枝一叶的小事曾经触动过我们的情感。请你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出你对某人(某事)的赞美或感悟。文体不限。
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字左右。(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姓名:班级:得分:
作文题目: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500
500
600
600
700
700
800
800
900
900
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分)
【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A.“解剖(pāo)”读作“pōu”;
B.“嫉妒(jì)”读作“jí”;
C.正确;
D.“倔强(juè)”读作“jué”;
故选:C。
【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2分)
【分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
【解答】A.错误。“吹虚”应为“吹嘘”;
B.错误。“应衬”应为“映衬”;
C.错误。“连绵不段”应为“连绵不断”;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3.(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有误。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不合乎句意;
B.正确;
C.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多用于褒义,不能用来形容工厂的出现;不合乎句意;
D.慷慨解囊,轻财仗义,毫不吝惜地捐助,带有褒义,而句中没有此意,属于望文生义。
故选:B。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2分)
【答案解析】B
A.有误,语序不当,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C.有误,有歧义,句子有两种理解:第一种,他是背着家长、班主任和同学这三类人独自到网吧里去。第二种,他是背着家长和班主任,与同学一起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
D.表意不明,句中的“这”指代的既可能是电影制作方努力追求票房价值的做法,也可能是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制作方的行为。
5.(2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6.(2分)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这几句话是对大运河的简介,先总体概述大运河书法遗迹“大运河书法遗迹从隋唐发端,经宋元的发展,在明清达到鼎盛,以清代数量为最多”,再介绍地理位置“北京段大运河地域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最后说明其意义“京段大运河地域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再介绍沿线名胜“沿线如白浮泉遗址、什刹海等都留存着先人的手迹和墨刻。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变迁,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故选:D。
【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7.(2分)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作家是①__________(国籍)的科学家②__________(人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答案:
①法国;②法布尔。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8.(3分)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解答】答案:
田螺;水蛭;蚊子。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9.(3分)【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积累与评价。这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然后结合积累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其内容可知,《红星照耀中国》的译法比较妥当。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答案:
示例:我认为《红星照耀中国》更合适。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完美呈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这样的名字更能凸显作品的主题,且形象生动。
【点评】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三、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
10.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岂不罹凝寒(注意“罹”的书写)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学诗谩有惊人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意“谩”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诗歌鉴赏
11.(6分)
【分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这一首诗前面三联是对荆门一带的美丽景色的描写,诗人看到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祖国的山河写得雄浑壮阔,表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结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想象丰富,极具浪漫色彩,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答案:
(1)欣喜、思乡。
(2)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的哲理和表达技巧,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
12.(8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后来班超作为使者访问西域,回来后因立功而封为王侯。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冬夏换季。意:交换,更替。
②句意为: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耻:以……为耻。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然:……的样子/然而,但是。
B.以:来/来。
C.而:表转折/表顺承。
D.之:助词“的”/代词。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惩(chéng),苦于;塞(sè),阻塞;迂(yū),曲折、绕远。句意为:苦于被北山阻塞,出入要绕远路。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中愚公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子孙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可以将大山挖完,表现出愚公有远大的志向,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乙】文中,班超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可知,其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由此看出,愚公和班超都有远大的志向。
答案:
(1)①交换,更替②以……为耻
(2)B
(3)苦于被北山阻塞,出入要绕远路。
(4)都有远大的志向。
【点评】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13.(13分)
【分析】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父子深情。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交代家境,引出背影;第二部分(④﹣⑥),车站送别,描绘背影;第三部分(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文章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四次写到“我”流泪,既表现父亲对“我”的呵护与关爱,也表现“我”对父亲的愧疚与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买橘子爬月台时,动作艰难流下的,是感动之泪;第三次流泪,是在父亲与我分别时流下的,表现了我对他离去的依依不舍;第四次流泪,是在记忆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①“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终于”一词,说明父亲和脚夫讲价有一个稍长的过程,心里反复分析比较,最终才选择了对我有利的方案,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细心而又周到的照顾。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之所以“混入”,一是因为人多,二是因为父亲的普通,是平凡大众的一员。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站在全文的角度考虑其作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父亲有许多烦心事要处理之时,还把送儿子上车当作一件重要事情亲自做,更可见父爱的伟大和感人。由此可见,交代家庭状况,更显后文“背影”等情节的感人至深。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以“(某位亲人),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表达对某位亲人的歉疚之意。可结合生活中的经历,简单写几句话即可。
答案:
(1)①被父亲的背影而感动,为父亲的老态而伤感 ②依依不舍 ③看到父亲的来信,挂念父亲的健康。
(2)①“终于”表现了父亲在为我做那些小事时,有反复权衡的过程,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细心而又周到的照顾。
②“混入”,一是写出了人多,二是写出父亲的平常,没有特别之处。
(3)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4)示例:妈妈,我想对您说:“我错了,我不该嫌你唠叨,和您顶嘴,惹您生气的。我没有考虑过您的感受,您这样做,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我好!今后,我一定听您的话,做个好孩子。”
【点评】重点词语理解的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14.(7分)
【分析】本文先介绍了微波炉的辐射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然后介绍微波炉对食物的影响:产生致癌物、引起疾病;最后介绍了使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能使人的荷尔蒙异常,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解答】(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是说明对象。结合内容,从“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中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所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实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微波炉对物品的化学性质产生破坏,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等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结合内容可知,“无论”“一旦”“都”突出强调了“全部如此,无一例外”,说明所有食物经过微波加热后,都会产生致癌物。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案:
(1)微波食品有损健康。
(2)举例子。增加说服力,使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3)①微波辐射(或:微波泄漏)。②微波食品的安全性(或:微波破坏食品营养的成分及微波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4)强调突出“全部如此,无一例外”,说明任何食物经过微波加热后,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无一例外。突出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之大。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五、写作(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5.(40分)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材料中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指我们要关注身边细小的事物,或是从细小的事物中有所感悟。而这些细小的事物,可以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赞赏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春天发芽的小草;夏天盛开荷花;秋天灿烂的菊花等。这些细小的事物都可以让我们赞美或感动。用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表达出对某人或事物的赞美或感悟。
【解答】【范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
父爱如山,刚毅而坚强;父爱若茶,深沉而热烈。
﹣﹣题记
总有许多不经意的动作让人永生难忘。
掐灭一缕浓烟
爸爸点燃一支香烟,一丝白烟袅袅升起,如云烟,在空气中慢慢地散开。烟味很快充满了整个客厅,我抬起埋在报纸里的头,轻轻咳了几声,那声音很细微,可爸爸却好象对此很敏感,马上掐灭了香烟,还用手在空中扇了扇,对我抱歉一笑。在我心中那掐灭香烟的一瞬间早已成为永恒。我的心中有份感动在跳跃,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一缕浓烟中。
转身一个回头
好好学习,上课听讲。这是爸爸临回家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眼中,爸爸总是这样,对我的爱如此微小。朋友说:“做父母的在离开儿女时总会回头看一眼的。”可我总是不信,看着爸爸渐渐远去的背影,他每走一步,失望就在我心头增加一分。突然,他停住了,稳了稳自行车,回头,与我的视线在空中相吻。他冲我招招手,转身骑车走了。在他骑上自行车时,我看见他飘在风里的白头发。望着爸爸早已不再年轻的身影,泪水爬上眼眶悄悄漫出。爸爸那个回头,把我的心浸泡在温水中,暖暖的。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回头一瞬间。
递上一把白伞
我在雨中狂奔,突然头顶没有雨了,一抬头,一把白伞如一朵白色的花儿在雨中怒放。爸爸伸手把伞打在我头上,搂着我在雨中走着。一路上带我绕开水坑,躲开车辆。在快到校门口时,他用他那双温暖的大手,把白伞递给我,转身走进了雨幕之中。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轻轻一递中。
我还记得父亲在我六岁时给我的寄语:爱你,就把你捧在掌心。
爱的动作,点点滴滴,平凡却又伟大,这些动作,这满满的爱我永生难忘,刻骨铭心。
【点评】用亲历亲见的事或耳闻目睹的事件作写作素材好处是:得来容易、真实自然、鲜红新亮、有说服力。不少作文题目都鼓励学生尽量联系自身经历感受、生活感悟,以独特情怀、展示个性。我们在取材、用材方面要注意这一新动向。“掐灭一缕浓烟、转身一个回头、递上一把白伞”这些动作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它们无一不是爱的体现。同时,作者采用了蒙太奇手法来组织文章,使笔墨更省、画面更浓缩、更集中,同时使材料更丰富。更巧妙的是,灵活转换的画面会给人以灵动感、多彩感,从而也产生新鲜感。(共49张PPT)
初二点睛班(一)
MULU
目
录
01.
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
02.
古诗文阅读
03.
现代文阅读
04.
作文
第一章节
基础知识过关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炽热(chì) 解剖(pāo) 殚精竭虑(dān)
B.琐屑(xiè) 嫉妒(jì) 洗涤(dí) 惟妙惟肖(xiào)
C.澎湃(pài) 地穴(xué) 溃退(kuì) 杳无消息(yǎo)
D.倔强(juè) 诘责(jié) 炫耀(xuàn) 春寒料峭(qiào)
C
pōu
jí
jué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盈 吹虚 崎岖 坦荡如砥
B.应衬 咆哮 窒息 络绎不绝
C.娴熟 喧嚣 踌躇 连绵不段
D.序幕 畸形 倦怠 抑扬顿挫
D
嘘
应
不断
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将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诸多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B.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潜滋暗长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之一。
C.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D.“好家乡”举办15年店庆,有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纷纷抢购。
B
A.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不合乎句意;
C.雨后春笋,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多用于褒义,不能用来形容工厂的出现;不合乎句意
D.慷慨解囊,轻财仗义,毫不吝惜地捐助,带有褒义,而句中没有此意,属于望文生义。
4.(2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底要不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个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B.托尔斯泰能迅速地捕捉和分析形象,然后长久地把他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C.尽管学校明令禁止,他还是会背着家长、班主任和同学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
D.近期,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制作方努力追求票房价值,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B
A.有误,语序不当,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C.有误,有歧义,句子有两种理解
D.表意不明,句中的“这”指代的既可能是电影制作方努力追求票房价值的做法,也可能是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批评电影制作方的行为。
5.(2分)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B.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行收录在《孟子》里,《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南宋诗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而设,是中国最重要的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C
C.有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
6.(2分)一位同学准备去做“大运河上的书法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一段讲解词,请你梳理列语句顺序,选出连贯合理的一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总之,北京大运河书法遗迹是集文学、书法、雕刻为一身的综合文化遗产。
①北京段大运河地域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
②大运河书法遗迹从隋唐发端,经宋元的发展,在明清达到鼎盛,以清代数量为最多。
③沿线如白浮泉遗址、什刹海等都留存着先人的手迹和墨刻。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变迁,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D
6.(2分)一位同学准备去做“大运河上的书法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一段讲解词,请你梳理列语句顺序,选出连贯合理的一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总之,北京大运河书法遗迹是集文学、书法、雕刻为一身的综合文化遗产。
①北京段大运河地域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
②大运河书法遗迹从隋唐发端,经宋元的发展,在明清达到鼎盛,以清代数量为最多。
③沿线如白浮泉遗址、什刹海等都留存着先人的手迹和墨刻。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变迁,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D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7.(2分)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作家是 ①__________(国籍)的科学家②__________(人名)。
8.(3分)名著阅读填空。
现代作家巴金评价《昆虫记》是“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第二章《神秘的池塘》里,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__________,它们会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
法国;
法布尔;
田螺;
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__________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__________,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水蛭;
蚊子;
9.(3分)《红星照耀中国》也被译为《西行漫记》以及《长征25000里》、《中国的红星》,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书中情节简述理由。
答:我认为《红星照耀中国》更合适。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完美呈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这样的名字更能凸显作品的主题,且形象生动。
第二章节
古诗文阅读过关
三、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
10.(6分)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2)《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多诗人借助诗词传达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李清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天帝倾诉晚年空有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王绩引用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的心情。
岂不罹凝寒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学诗谩有惊人句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1.(6分)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作者乘舟东下,心境从最初的__________转为__________。
欣喜
思乡
(2)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
12.(8分)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②,居常执③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④,安能久事笔研⑤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后汉书 班超列传》)
通“砚
泛指显赫功名。
执:操持,做
徐县县令
孝敬父母,办事谨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寒暑易节 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耻劳辱 耻: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杂然相许 然内孝谨
B.亡以应 以取封侯
C.而山不加增 委而去之
D.以君之力 左右皆笑之
B
交替
以……为耻。
……的样子/ 然而,但是
来/来。
表转折/表顺承。
助词“的”/代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4)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班超有哪些相同点?
苦于被北山阻塞,出入要绕远路。
答:都有远大的志向。
第三章节
现代文阅读过关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13.(13分)(2019秋 东城区期末)阅读《背影》,回答问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
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
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文章四次写作者流泪,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作者的流泪 流泪的原因 流泪时的心情或感情
第一次流泪 目睹家境颓败,想起祖母 悲伤
第二次流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动、伤心
第三次流泪 目送父亲的背影远去
②____________
第四次流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念
被父亲的背影而感动,为父亲的老态而伤感
依依不舍
看到父亲的来信,挂念父亲的健康
(2)结合上下文,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答:“终于”表现了父亲在为我做那些小事时,有反复权衡的过程,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细心而又周到的照顾。
(2)结合上下文,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答:“混入”,一是写出了人多,二是写出父亲的平常,没有特别之处。
(3)文章开头交代家庭境况有什么作用?
答:①交代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的情况。
②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③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4)青春年少,我们可能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母亲或其他亲人)任性过,误解过。请以“(某位亲人),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这位亲人写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示例:妈妈,我想对您说:“我错了,我不该嫌你唠叨,和您顶嘴,惹您生气的。我没有考虑过您的感受,您这样做,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我好!今后,我一定听您的话,做个好孩子。”
14.(7分)(2019秋 平罗县期末)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现在,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
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美国一位名叫诺尔玛 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 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有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
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1)认真阅读全文,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答:微波食品有损健康。
(2)“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举例子。增加说服力,使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3)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
答:①微波辐射 (或:微波泄漏)。
②微波食品的安全性(或:微波破坏食品营养的成分及微波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4)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无论”“一旦”“都”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强调突出“全部如此,无一例外”。说明任何食物经过微波加热后,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无一例外。
②突出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之大。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章节
作文过关
五、写作(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5.(40分)(2019秋 东城区期末)题目:清代诗人郑板桥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表达了对百姓细小生活极大的关注和同情,表现的是情系百姓的情怀。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多一枝一叶的小事曾经触动过我们的情感。请你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出你对某人(某事)的赞美或感悟。文体不限。
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字左右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解答】【范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
父爱如山,刚毅而坚强;父爱若茶,深沉而热烈。
﹣﹣题记
总有许多不经意的动作让人永生难忘。
掐灭一缕浓烟
爸爸点燃一支香烟,一丝白烟袅袅升起,如云烟,在空气中慢慢地散开。烟味很快充满了整个客厅,我抬起埋在报纸里的头,轻轻咳了几声,那声音很细微,可爸爸却好象对此很敏感,
马上掐灭了香烟,还用手在空中扇了扇,对我抱歉一笑。在我心中那掐灭香烟的一瞬间早已成为永恒。我的心中有份感动在跳跃,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一缕浓烟中。
转身一个回头
好好学习,上课听讲。这是爸爸临回家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眼中,爸爸总是这样,对我的爱如此微小。朋友说:“做父母的在离开儿女时总会回头看一眼的。”可我总是不信,看着爸爸渐渐远去的背影,他每走一步,失望就在我心头增加一分。突然,他停住了,稳了稳自行车,回头,与我的视线在
空中相吻。他冲我招招手,转身骑车走了。在他骑上自行车时,我看见他飘在风里的白头发。望着爸爸早已不再年轻的身影,泪水爬上眼眶悄悄漫出。爸爸那个回头,把我的心浸泡在温水中,暖暖的。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回头一瞬间。
递上一把白伞
我在雨中狂奔,突然头顶没有雨了,一抬头,一把白伞如一朵白色的花儿在雨中怒放。爸爸伸手把伞打在我头上,搂着我在雨中走着。一路上带我绕开水坑,躲开车辆。在快到校门口时,他用他那双温暖的大手,把白伞递给我,转身走进了雨幕
之中。试问父爱今何在,尽在轻轻一递中。
我还记得父亲在我六岁时给我的寄语:爱你,就把你捧在掌心。
爱的动作,点点滴滴,平凡却又伟大,这些动作,这满满的爱我永生难忘,刻骨铭心。
反馈
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