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年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能文,对理学亦有较深造诣 【作品】 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有诗集《诚斋集》传世
【评价】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
二、背景链接
1.《芣苢》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2.《插秧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此诗。
三、文化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政治讽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战争徭役诗,反映兵役、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形式上:《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是直陈其事,平铺直叙。“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句,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作品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一、认读字音
1.芣苢(fú)(yǐ) 2.掇(duō)
3.捋(luō) 4.袺(jié)
5.襭(xié) 6.兜鍪(dōu)(móu)
7.胛(jiǎ) 8.半霎(shà)
9.莳未匝(shì)(zā)
二、辨识字形
1. 2.
三、一词多义
1.薄
2.采
3.渠
四、积累名句
1.《诗经》经典名句积累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2.杨万里经典名句积累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2)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
(5)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一》)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芣 苢
1.感知内容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
[明确] 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概略叙述劳动 ②描述收取动作
3.主旨归纳
《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 秧 歌
1.感知内容
《插秧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前四句写了四个人物,勾勒出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五至八句,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人的勤劳。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雨中劳作 ②劝慰歇息
3.主旨归纳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作场面,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
[明确]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2.《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
[明确]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任务突破二 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3.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请阅读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请从“赋比兴”的角度思考。
答:
[明确] 使用的手法是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插秧歌》形式自由,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展开描绘这幅劳作图的?
答:
[明确]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然后用雨天环境予以衬托,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辛苦,形象清晰,意境显豁;最后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从而把劳动者的辛苦全都表现了出来,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以深化。
赏析表现手法:赋、比、兴
【考点解读】
赋、比、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国后来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往往借另一个事物作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比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比”可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兴”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题指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