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_______。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_______。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实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______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_______,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观察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4.根据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以“诗”为陈述对象,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这个单句扩展为生动形象、丰富细腻的复句。(不少于50字)(4分)
一首好诗,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答:
5.如图是某省文物研究所征集的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
二、阅读提升(27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9分)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表示对新娘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硕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7.(对应一课一考点)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9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的“九日”指的是重阳节,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颔联中“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D.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二人写过“直挂云帆济沧海”“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名句。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9分)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jiē jiē):鸡叫声。②夷:通“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11.(对应一课一考点)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6分)
答:
1解析:选D。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D项修改正确,故选D。
2解析:选D。“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办的和缓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
3解析:选C。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古诗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两项。文段在论述五七言的区别时都是先说五言再说七言,故选C。
4答案:(示例)一首好诗,就像一朵浪花,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瀚;就像一钩弯月,叫你去想象夜空的宁静;就像一颗露珠,叫你去想象黎明的清新,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5答案:该徽标的构图要素主要有鼎、双手、汉字“文”。“鼎”和汉字“文”象征着文物,“手”体现文物研究所对文物的发掘和保护。
6解析:选D。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7解析: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做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应,自然天成,融为一体。
答案: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8解析:选C。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至供不应求。
9解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秋”“旧游”“不供”“古今愁”“依旧”,分析诗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之情、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寂寞苍茫之感。
答案:本诗记叙诗人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之情;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10解析:选B。B项,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11解析:诗中写“风雨”其实是比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
答案: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