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 010 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 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 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4.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忧心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助组’好不好?”
“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才停了下来。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儿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从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6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来得突然又猛烈,袭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
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为了躲雨,都直往草丛里钻。要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气喘吁吁地说:“首长,……这活太重,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你是……”
“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车头要开啦!”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有删改)
【注】 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
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
D.“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从小李的视角来侧面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
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8.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
9.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薄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庚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7个。“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4分)
译文:
(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4分)
译文:
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6.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正确的从师学习之道:面对同行之人,既能见善即学,又能见不善即改。
(2)____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________________,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
(3)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雨中多情,雨中多愁。写“喜雨”的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雨写得那么细腻而又滋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__。尽管__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20.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争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以此为契机,培育工匠精神土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必将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汇聚砥砺奋进的强劲动能。
21.概括文段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5分)
答:
22.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工匠精神”的特点。(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
——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D项,“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
2解析:选D。D项,“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解析:选B。B项,“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4答案: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在化石证据上,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5答案:《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 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6解析:选C。C.“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错,依据文本“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可知当小李知道将军参加劳动时,感到意外,内心是感动、激动,甚至有一丝紧张,并非恐慌与担忧,选项曲解文意。
7解析:选D。D.“文言”错,文本中“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运用了比喻,“一口气”“摸黑”“可得留心”等处运用口语,选文中没有运用文言。
8答案:①渲染劳动场面忙碌的氛围,为将军参加劳动提供环境背景;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将军回忆九年前的情形以及他们找不到工具等情节做铺垫。
9答案:第一问:①攻取山岭,保全古陵;②战斗中负伤;③带领战士们过草地。
第二问:①把当前的水库建设与过去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写,既表现出老一辈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又突出这种精神在新社会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这就深化了作品主题。②现实与过往交替出现,使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物永葆革命本色的宝贵精神,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更有立体感。
10解析:选C。“肃”是动词,“百僚”是“肃”的宾语,所以“肃”和“百僚”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B两项。“则不肖御史皆效之”与“则不肖有司皆效之”是对称句,且“则”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分句(假设的结果),其前都要断开,从而排除D项。
11解析:选B。B.“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错误。从原文“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可知,此处的“籍田”指前者。
12解析:选A。“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顾佐乃能如是”看出明宣宗对顾佐这个人并不了解,听二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
13答案:(1)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
(2)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
14答案:①皇上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垂范。②敢于反腐,惩罚贪官污吏。③以史为鉴,善于与民休息。④忧勤国事,善于纳谏。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籍田仪注》,皇上阅览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先王制订了率群臣耕田的典礼,亲自拿着耒耜等工具去耕种,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务实之心罢了。如不这样,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对事有什么帮助呢!”侍臣回答说:“先王考订的籍田制是符合礼和文献的,这实在是苍生的福气啊。”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但要求反复勘验数目,然后供给。皇上说:“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
三年六月,皇上宣告朝臣说:“对于贪官污吏该怎么办?”杨士奇对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阿谀逢迎之臣,就贿赂成风,公开行贿、受贿毫无禁忌。”杨荣说:“正当那个时候,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贪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不才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他的清正,御史清廉的巡游四方,那么不才的下属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除恶务本,但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是像这样好的人选!”过了几个月,就下令命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
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兴盛衰落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年间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对百姓休养生息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征伐轮台,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死后朝代的衰颓流转,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
九月庚戌,农历初一这天,皇上到达蓟州,把州官叫进来告诉他们说:“这个地方是汉代的渔阳郡,过去张堪在这里为政,百姓有十分幸福康乐的民谣传颂,你们要好好地干啊!”又把老年人召进来明确告诉说:“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
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薄并明确告知说:“我每每想到创业艰难,守成更是不易,早晚忧虑。所幸当下百姓稍微安定了,不过担心祸乱发生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爱卿要好好地辅佐我。”杨薄叩头称谢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说:“直言指出我的过失,就是最好的报答。”杨薄再次叩头答谢说:“要得到直言并不是难事,能接受直言才是最困难的。”皇上说:“对。”
文本二:
有诗称赞说:宣宗即位以后,官吏非常称职,政治稳定,粮仓丰盈,百姓和乐。大抵是明朝建立到此时经过了六十年,百姓的安然美好的气象渐渐地呈现,蒸蒸日上有太平盛世的景象了。
15解析:选C。C.“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16答案:《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7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 唤渠朝餐歇半霎 (3)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8解析:选A。积淀:指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或者经验。沉淀:比喻凝聚,积累。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民俗文化和历史积累的结果,对象是“二十四节气”,故应选择“积淀”。排除B、C两项。时过境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改变了。语境强调时间过去,应选择“时过境迁”。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不用说,大家都能明白,选择“不言而喻”。排除D项。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映射: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表现了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应选择“折射”。
19解析:选C。关联词搭配上,应该是“正是因为能够……才能……”,据此排除A、D两项;“对农业发展”是状语,应当放在前面修饰“具有”,据此排除B项。
20解析:选B。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冬天冰雪覆盖的情境。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据此可以排出:④①③②。
21答案: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2答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卓越追求。
23[写作指导] 分析三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写农村夏日的劳动场面,男男女女各劳其事,连孩子也耳濡目染,喜欢劳动;材料二写劳动对人的意义,即劳动是使人在内外各方面臻于完善的源泉;材料三借毛泽东对儿子的寄语说明人需要在劳动中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三则材料写出了劳动之于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立意需围绕此进行。另外写作要求中设置了具体情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提示我们在写作中应联系当代现实生活,写出时代感。
[参考立意] 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劳动创造;各劳其事,共建强国;生命在于劳动;等等。
[参考例文]
各服其劳,共建强国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一百年前,李大钊曾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中这样写道。诚如斯言,对于个体来说,劳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许多负面影响,从而完善我们的道德与心灵;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其发展强盛,也源自每一个人“努力去作人的活动”。
一百年后的今天,劳动依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服其劳,万众归心,才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的强大,需要以财富的积累为基础。而财富,源自人们劳动的创造。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劝告世人:“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与其说劳动是财富,不如说财富是由人自身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老干妈”品牌从摆地摊到走向中国,甚至走向世界,依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劳动;义乌小商品的经营从清朝的“鸡毛换糖”到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依靠的就是点滴劳动的积累。无数身怀梦想的人们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实现了个人事业的腾飞和财富的积累,国家的强大也在这一财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现实。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劳动创造的不只是财富,更包括人人皆欲成就的人生价值。一个清洁工,他所能创造的物质财富或许极少,但在维护城市清洁的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城市变得更美,让其他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干净、舒适,这种劳动让他获得了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价值认同;一位作家,几十年的笔耕不辍看似没有给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但他通过脑力劳动所创作的作品让人在文字间感受到真情与美好,让人受到人生启迪,所以即使不能拥有过多的物质财富,他也甘之如饴。这是劳动更伟大的魅力所在。无数个体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丰盈自己的人生,从而助力国家也变得更加强大。
国家的强大,还需要社会有序,人皆敬业。而各服其劳,即是敬业。
一个司机,在道路上文明驾驶,这是敬业;一个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这是敬业;一个警察,把本职工作做好,保一方平安,这也是敬业。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在各自的领域内认真劳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敬业。当敬业已成风气的时候,社会才会变得井然有序,国家才有可能变得强盛。
于己,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于国,劳动可以让社会有序,助力国家腾飞。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大声呼唤:让我们各服其劳,共建强国。
[名师点评] 文章采用分论点并列式论述结构,本论部分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劳动让社会有序三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对于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时将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起来,做到了论证有力,同时结构完整,主题鲜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