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2)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7-20 10:55:41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2)
一、单选题
1.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
故选B.
【分析】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 
2.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
故选A.
【分析】本题要考虑到桌子的长度不是很大、时间路程不能太小、时间用秒表容易记录以及实验时的误差大小等.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相当于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不等于小车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小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故B错误;
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故C错误;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
根据v=比较不同路程的速度.
4.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v-t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有图像可知,在8:20~8:30时间段内汽车加速运动,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在8:23~8:27时间段内速度不变,他驾车匀速前进;在8:27以后汽车的速度快速减小,所以,紧急刹车发生在8:27;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故答案为:D
【分析】速度--时间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从图象上能够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能分析出某个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
5.(2018八上·北京期末)如图是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vBC D.vAB【答案】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A、B不符合题意;
C、D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 =sm=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 ;所以vAB<vBC,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停表的示数判断tAB、tBC的大小;根据v=分析判断。
6.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 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7.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A符合题意;由于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C不符合题意;测量下半段平均速度时,也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8.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7cm/s B.8cm/s C.9cm/s D.10cm/s
【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滑块的平均速度 v= = =0.09m/s=9cm/s,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9.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A.v1< v2< v B.v1= v2< v C.v1= v2>v D.v1< v< v2
【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于小物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应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而BE段的平均速度应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10.(2016八·夏津月考)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米/秒 B.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
C.等于5米/秒 D.大于5米/秒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v= ,
∴物体的路程s1=v1t1=3m/s×2s=6m,
s2=v2t2=5m/s×3s=15m,
s=s1+s2=6m+15m=21m,
物体的平均速度 = = =4.2m/s;
故选B.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
11.(2015八上·深圳期中)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 ;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m/s,因此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特点的理解,对于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要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1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示分析可知,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6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1=v t1=340m/s×0.16s=54.4m;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2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2=v t2=340m/s×0.12s=40.8m;故可得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s1-s2=54.4m-40.8m=13.6m,所用的时间为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t=13.6m/0.96s=14.17m/s,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13.(2018八上·孝感月考)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据图像可以判断(  )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 v==≈0.86m/s,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 v==0.4m/s,C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5s—7s内,小车运动了4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为0m来判断物体是静止的;B、C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再根据v=算出速度即可得出结论;D、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知物体在5s—7s内运动的路程为4m来判断。
二、实验题
14.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小车对斜面的压力   小车的重力,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   AB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运动;小于;大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小车相对于木块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小车是运动的;小车对斜面的压力是垂直于斜面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压力是重力垂直于斜面的一个分力,压力比重力小一些;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应是大于前半段的平均速度的,也就是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5.(2016·广元)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AC的平均速度VAC=   m/s,AB段的平均速度VAB=   BC段的平均速度VBC(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0.0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sAB=2.60cm,sBC=3.40cm,sAC=6.00cm,tAB=2s,tBC=1s,tAC=3s
则vAC= = =2cm/s=0.02m/s;
vAB= = =1.3cm/s;
vBC= = =3.4cm/s;
故vBC>vAB.
故答案为:0.02;<.
【分析】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C、AB、BC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小车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AB段和BC段平均速度的关系.
16.同学们用图甲   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玻璃管;刻度尺、停表;气泡的速度是2.5 cm/s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本实验是用玻璃来完成的,测量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所以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停表);由图乙可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25cm,所以可气泡的速度是2.5cm/s。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斜面、小车、长刻度尺、录像机等,研究斜面上运动的物体,运动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在斜面一侧沿斜面方向固定一长刻度尺,刻度为0的位置在上方,并将该位置作为释放小车的位置。打开录像机的录像功能,并面向刻度尺录像。通过播放视频可以确定小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1)视频显示,小车从0刻度处运动到0.20m刻度处,用时1s,该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2)通过视频查找出小车5次的位置,小车从开始运动到各个位置的路程s和对应时间t如下表所示,表中第三行数据作为对应时间的平方。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小车运动的s—t2图像   。
②经分析可得,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时,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   。
【答案】(1)0.2
(2);s=1/5t2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s/t=0.20m/1s=0.2m/s;(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做出如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平方是成正比的,小车通过0.8m所用时间的平方为4s2,所以可得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s=1/5t2。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8.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所需的公式   ;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
【答案】(1)v=s/t
(2)刻度尺、停表
(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s/t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实验所需的公式:v=s/t;(2)根据公式v=s/t,可知要求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记录时间,所以除了实验中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停表。(3)实验步骤:①用木块把物长木板支起来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面的坡度,再次重复步骤③,并记下时间;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再次重复步骤③,并记下时间;⑥由速度公式v=s/t分别求三次实验中小车的速度,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坡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VAB=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答案】(1)v=
(2)小
(3)40.0;0.2
(4)变速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本题考查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知, ,
,所以 (4)由图知, ,
所以BC间的平均速度:
比较AB段和BC段的速度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 ;(2)小;(3)40.0cm;0.2m/s;(4)变速。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三、填空题
20.(2016八上·汽开区期中) “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答案】3.84;19.2
【解析】【解答】解:(1)从A到C,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C间的距离为s=7.34cm﹣3.50cm=3.84cm;(2)小球运动的时间t=2×0.1s=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 = =19.2cm/s.
故答案为:3.84;19.2.
【分析】(1)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2)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1s,则可知从A至B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v= 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2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2.50;0.15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从A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为12.50cm;(2)小球从B点到F点的距离为12.50cm-0.50cm=12.00cm;则小球的平均速为: ; 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速度的计算。
故答案为:12.50;0.15.
【分析】刻度尺读数时,注意估读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求得平均速度.
22.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从牌上可以看出,此处到兴义的路程为   ;如果不违反交通规则,从现在起,到达兴义至少需要   min;如中途停车加油,全程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6km;24;变小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标志牌可知,此处到兴义的路程为16km;此限速为40km/h,当速度为这个值运动时所用的时间最短,则最短时间为16km/(40km/h)=0.4h=24min;如果停车加油,则所用时间会变长,平均速度则会变小。
故答案为:16km;24;变小.
【分析】会看图、会读图,明确标志牌的含义,根据公v=可求从现在起到收费站至少需要的时间.
23.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答案】0.13;0.1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如图小车通过全程的距离为: ,所用时间为6s,
所以全程平均速度为: ;
上半段路程为: ,用时为:4s,
所以上半段平均速度为: 。
答案:(1) 0.13 (2)0.1
【分析】结合图像,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
24.(2016八上·揭西期中)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12km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他到达的时间,他先以15km/h的正常速度骑了12min,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6min,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km/h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则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km/h;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是   .
【答案】15;9:48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小刚买书前走的路程为s=vt=15km/h× =3km,
小刚买书后走的路程为s1=s总﹣s=12km﹣3km=9km,买书后至到达外婆家的时间为t1= =0.5h=30min,
那么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2= = = =15km/h,(2)小刚在路上一共花费的时间为12min+6min+30min=48min,
由于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外婆家,所以他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应是9:48.
故答案为:15; 9:48.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可先计算出小刚买书前走的路程,再算出买书后至到达外婆家的时间,就会求出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算出小刚在路上一共花费的时间,加上小刚上午骑车前往外婆家的出发时间就为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
四、解答题
25.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如下消息:起步价7元,限2km,按起步价加上超过的里程以¥2.60元/千米收费.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保留到0.1元)
【答案】(1)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出租车所用的时间t=13:56-13:41=15min=0.25h,通过的路程s=7.2km,所以可得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v=s/t=7.2km/0.25h=28.8km/h
(2)解:小车按里程收费的里程数为7.2km-2km=5.2km,按里程收费的部分费用为5.2km×2.6元/km=13.52元,所以票面上的金额应为13.52元+7元=20.52元≈20.5元。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上车时间和下车时间,二者之差就是汽车行驶时间;已知路程7.2km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即可;
(3)从里程里扣除2km,其余的按计费标准计算然后二者相加即可.
1 /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练习(2)
一、单选题
1.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2.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4.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v-t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5.(2018八上·北京期末)如图是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vBC D.vAB6.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7.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8.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7cm/s B.8cm/s C.9cm/s D.10cm/s
9.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A.v1< v2< v B.v1= v2< v C.v1= v2>v D.v1< v< v2
10.(2016八·夏津月考)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米/秒 B.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
C.等于5米/秒 D.大于5米/秒
11.(2015八上·深圳期中)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1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13.(2018八上·孝感月考)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据图像可以判断(  )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二、实验题
14.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小车对斜面的压力   小车的重力,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   AB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5.(2016·广元)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AC的平均速度VAC=   m/s,AB段的平均速度VAB=   BC段的平均速度VBC(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16.同学们用图甲   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斜面、小车、长刻度尺、录像机等,研究斜面上运动的物体,运动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在斜面一侧沿斜面方向固定一长刻度尺,刻度为0的位置在上方,并将该位置作为释放小车的位置。打开录像机的录像功能,并面向刻度尺录像。通过播放视频可以确定小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1)视频显示,小车从0刻度处运动到0.20m刻度处,用时1s,该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2)通过视频查找出小车5次的位置,小车从开始运动到各个位置的路程s和对应时间t如下表所示,表中第三行数据作为对应时间的平方。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做出小车运动的s—t2图像   。
②经分析可得,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时,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   。
18.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所需的公式   ;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
1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坡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VAB=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三、填空题
20.(2016八上·汽开区期中) “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2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22.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从牌上可以看出,此处到兴义的路程为   ;如果不违反交通规则,从现在起,到达兴义至少需要   min;如中途停车加油,全程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24.(2016八上·揭西期中)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12km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他到达的时间,他先以15km/h的正常速度骑了12min,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6min,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km/h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则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km/h;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是   .
四、解答题
25.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车费发票,车票上显示了一些数据,试根据其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由于受到雨淋,车票上金额一项已无法看清,小明在出租车的车门上看到如下消息:起步价7元,限2km,按起步价加上超过的里程以¥2.60元/千米收费.根据这些消息,车票的金额应该为多少元?(保留到0.1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
故选B.
【分析】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 
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
故选A.
【分析】本题要考虑到桌子的长度不是很大、时间路程不能太小、时间用秒表容易记录以及实验时的误差大小等.
3.【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相当于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不等于小车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小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故B错误;
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故C错误;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
根据v=比较不同路程的速度.
4.【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有图像可知,在8:20~8:30时间段内汽车加速运动,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在8:23~8:27时间段内速度不变,他驾车匀速前进;在8:27以后汽车的速度快速减小,所以,紧急刹车发生在8:27;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故答案为:D
【分析】速度--时间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从图象上能够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能分析出某个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
5.【答案】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A、B不符合题意;
C、D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 =sm=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 ;所以vAB<vBC,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停表的示数判断tAB、tBC的大小;根据v=分析判断。
6.【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 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7.【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A符合题意;由于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C不符合题意;测量下半段平均速度时,也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8.【答案】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滑块的平均速度 v= = =0.09m/s=9cm/s,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9.【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于小物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应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而BE段的平均速度应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10.【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v= ,
∴物体的路程s1=v1t1=3m/s×2s=6m,
s2=v2t2=5m/s×3s=15m,
s=s1+s2=6m+15m=21m,
物体的平均速度 = = =4.2m/s;
故选B.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
11.【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 ;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m/s,因此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特点的理解,对于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要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12.【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示分析可知,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6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1=v t1=340m/s×0.16s=54.4m;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2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2=v t2=340m/s×0.12s=40.8m;故可得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s1-s2=54.4m-40.8m=13.6m,所用的时间为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t=13.6m/0.96s=14.17m/s,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13.【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 v==≈0.86m/s,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 v==0.4m/s,C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5s—7s内,小车运动了4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为0m来判断物体是静止的;B、C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再根据v=算出速度即可得出结论;D、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知物体在5s—7s内运动的路程为4m来判断。
14.【答案】运动;小于;大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小车相对于木块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小车是运动的;小车对斜面的压力是垂直于斜面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压力是重力垂直于斜面的一个分力,压力比重力小一些;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应是大于前半段的平均速度的,也就是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5.【答案】0.0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sAB=2.60cm,sBC=3.40cm,sAC=6.00cm,tAB=2s,tBC=1s,tAC=3s
则vAC= = =2cm/s=0.02m/s;
vAB= = =1.3cm/s;
vBC= = =3.4cm/s;
故vBC>vAB.
故答案为:0.02;<.
【分析】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C、AB、BC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小车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AB段和BC段平均速度的关系.
16.【答案】玻璃管;刻度尺、停表;气泡的速度是2.5 cm/s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本实验是用玻璃来完成的,测量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所以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停表);由图乙可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25cm,所以可气泡的速度是2.5cm/s。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7.【答案】(1)0.2
(2);s=1/5t2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s/t=0.20m/1s=0.2m/s;(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做出如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平方是成正比的,小车通过0.8m所用时间的平方为4s2,所以可得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s=1/5t2。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8.【答案】(1)v=s/t
(2)刻度尺、停表
(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s/t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1)实验所需的公式:v=s/t;(2)根据公式v=s/t,可知要求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记录时间,所以除了实验中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停表。(3)实验步骤:①用木块把物长木板支起来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面的坡度,再次重复步骤③,并记下时间;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再次重复步骤③,并记下时间;⑥由速度公式v=s/t分别求三次实验中小车的速度,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19.【答案】(1)v=
(2)小
(3)40.0;0.2
(4)变速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本题考查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知, ,
,所以 (4)由图知, ,
所以BC间的平均速度:
比较AB段和BC段的速度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 ;(2)小;(3)40.0cm;0.2m/s;(4)变速。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20.【答案】3.84;19.2
【解析】【解答】解:(1)从A到C,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C间的距离为s=7.34cm﹣3.50cm=3.84cm;(2)小球运动的时间t=2×0.1s=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 = =19.2cm/s.
故答案为:3.84;19.2.
【分析】(1)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2)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1s,则可知从A至B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v= 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21.【答案】12.50;0.15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从A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为12.50cm;(2)小球从B点到F点的距离为12.50cm-0.50cm=12.00cm;则小球的平均速为: ; 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速度的计算。
故答案为:12.50;0.15.
【分析】刻度尺读数时,注意估读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求得平均速度.
22.【答案】16km;24;变小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标志牌可知,此处到兴义的路程为16km;此限速为40km/h,当速度为这个值运动时所用的时间最短,则最短时间为16km/(40km/h)=0.4h=24min;如果停车加油,则所用时间会变长,平均速度则会变小。
故答案为:16km;24;变小.
【分析】会看图、会读图,明确标志牌的含义,根据公v=可求从现在起到收费站至少需要的时间.
23.【答案】0.13;0.1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如图小车通过全程的距离为: ,所用时间为6s,
所以全程平均速度为: ;
上半段路程为: ,用时为:4s,
所以上半段平均速度为: 。
答案:(1) 0.13 (2)0.1
【分析】结合图像,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
24.【答案】15;9:48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小刚买书前走的路程为s=vt=15km/h× =3km,
小刚买书后走的路程为s1=s总﹣s=12km﹣3km=9km,买书后至到达外婆家的时间为t1= =0.5h=30min,
那么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2= = = =15km/h,(2)小刚在路上一共花费的时间为12min+6min+30min=48min,
由于小刚上午9点出发骑车前往外婆家,所以他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应是9:48.
故答案为:15; 9:48.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可先计算出小刚买书前走的路程,再算出买书后至到达外婆家的时间,就会求出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算出小刚在路上一共花费的时间,加上小刚上午骑车前往外婆家的出发时间就为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
25.【答案】(1)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出租车所用的时间t=13:56-13:41=15min=0.25h,通过的路程s=7.2km,所以可得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v=s/t=7.2km/0.25h=28.8km/h
(2)解:小车按里程收费的里程数为7.2km-2km=5.2km,按里程收费的部分费用为5.2km×2.6元/km=13.52元,所以票面上的金额应为13.52元+7元=20.52元≈20.5元。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上车时间和下车时间,二者之差就是汽车行驶时间;已知路程7.2km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即可;
(3)从里程里扣除2km,其余的按计费标准计算然后二者相加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