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学业质量水平】
2.3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
【教学目标】
1.了解昌耀及其文学创作成就;
2.鉴赏诗歌文雅富有张力的语言;
3.赏析诗歌中“我”、雄鹰、雪豹、蜘蛛等意象的内涵;
4.感受诗歌谦卑又强劲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2.鉴赏诗歌文雅富有张力的语言;
3.赏析诗歌中“我”、雄鹰、雪豹、蜘蛛等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
2.鉴赏诗歌文雅富有张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对比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写下了凌云壮志;在笔立山头,郭沫若写下了澎湃激情;面对红烛,闻一多坚定了爱国赤诚;攀登雪山,昌耀又有怎样的情思呢?
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1.薄( báo)壁 石砾( lì) 嚣( xiāo)鸣 揳( xiē)入 罅( xià)隙
2.把握情感基调:低沉有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pánɡ)徨(huánɡ)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lì)/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xiāo)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mǎo)钉一样/揳(xiē)入/巨石的罅(xià)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shí)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三、文本探究。
1.这“高度”是一个怎样的高度,诗人从哪几方面讲述?
细读文本,从中寻找体现“高度”的地方。
第一,“此刻仅能征服”表明这一高度是“我”此刻拼尽全力征服所能达到的高度,“此刻”表示当下的高度,也包含对未来的希望,“仅能”表示“我”拼尽全力却又一丝不甘,“征服”表示山的陡峭难爬。
第二,“小心”表明山的陡峭。
第三,“薄壁”直言山的陡峭。
第四,“山海”,用群山的低矮表明峨日朵雪峰之高。
第五,“棕色深渊”,用深渊直言山之高。
第六,“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山高难爬。
明确:通过攀爬者的心理、山势、高度、山海、深渊、攀爬者的姿态,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写出了峨日朵雪峰的高与陡峭。
2.“我”“惊异”于什么?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
“彷徨”,拟人,阳光照在雪上,反射出来的亮光与阳光之间的交相辉映,显得太阳在跳动,所以,有“彷徨”的感觉。“许久”表明“我”长时间望着太阳。
“决然”,是一种自主行为,“引力无穷”,又带有规律性的意味。太阳落山,是自然规律,又好像出自太阳自己的意识。看似矛盾,其实是“我”内心的反映。“太阳”是理想的象征,这里就暗示了理想终究会消散,这是成长的规律,也是成长的必然要求。“山海”是现实的象征。
明确:表面上,“我”“惊异”于太阳的落山,因为我此时还在登山过程中,实际上,“我”“惊异”于理想的突然消散。
补充背景,理解“惊异”: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军,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这个时间的昌耀,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诗人一直处于满怀冤屈、艰难存世的状态中,然而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依然呈现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着生命的坚毅与坚韧。
3.赏析“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峨日朵雪峰不仅高而且危险,有山体石块滑坡,石块落入棕色深渊(为何是“棕色深渊”?这是黄昏时刻,也是泥土和大地与夕阳交互的结果。)传来的响声不是回声,在滚落的过程中就有响声,在攀登的过程中,危险时刻存在。嚣鸣表明响声的巨大,石块的巨大,深渊至深,山体之高,都有所表现。将这种响声比作“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种嚣鸣由震耳欲聋到绵绵不绝的情形。也丰富了诗歌的内蕴,表明“我”的那种激情澎湃的理想也渐渐远去了。
明确:将巨大石块从高山上落入深渊的响声比作“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响声由震耳欲聋到绵绵不绝的情形,丰富了诗歌的内蕴,也表明“我”的那种激情澎湃的理想渐渐远去了。
4.“雄鹰或雪豹”与“蜘蛛”有什么内涵?
“啊”“真渴望”直接表明“我”的情感。
明确:“雄鹰或雪豹”是“我”理想的体现,富有力量感;“蜘蛛”是“我”现实的写照,弱小,仍能攀爬到如此高度。
5.“快慰”作何解?
明确:尽自己最大努力攀登到了山的高处,看到了壮丽的日落,听到了嚣鸣,付出了巨大的血汗,却仍保持着不屈服的姿态。
6.“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面对陡峭高耸的山峰,面对不断滚落的石块,面对即将落山的太阳,身负重伤,仍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7.本诗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
①用词文雅,含义隽永。“彷徨”、“决然”“引力无穷”“嚣鸣”“嚣鸣”“快慰”。
②使用比喻,形象生动,增加意蕴,引人联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铆钉一样”。使用拟人,赋予太阳以人格,形象生动,反映了“我”对理想的追求。
③使用意象,凝练富有内涵。“雄鹰或雪豹”“蜘蛛”。
④富有张力的语言,写的是“此刻”,却有长时间的凝望;血滴渗出,却仍然揳入巨石的罅隙;虽然弱小,但仍有雄鹰或雪豹的理想;虽然山体陡峭、滑坡、锈蚀,却仍然不屈攀登。
⑤长句分行。“惊异于薄壁那边”单独成行,与下一行暂时隔断,给读者的感受就缓慢了,我们得以想象到诗人的视线从紧盯的眼前之薄壁,缓缓望向远处。这样,诗中的空间扩大了,时间性也体现出来了,“我”的高度也慢慢表现出来了,因看到广阔的空间,而渐渐“惊异”。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是“我”远望的结果,这里面又有时间的流动,“我”不是望了一下,而是长久的远望,因为太阳彷徨了许久。望向远方的太阳,空间也是极其阔大的。因为这一长句的谓语是“惊异”,所以,“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也是惊异的内容,高山上看太阳,自古总叫人“惊异”,也与上一行似断实连,意蕴也更加丰富。
下一行的“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里面自然有时间的流逝,“正”“跃入”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时间性。“决然”有太阳主动的意味,“引力无穷”却又是太阳被动的表示,这种矛盾正是诗人内心的反应,那种无能为力却又不得不如此的心情,“太阳”是作者的象征。这也是诗人“惊异”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惊喜,而是与自己的预期有着极大不同的复杂心情。“一片”是空间的显现,空间的真正显示是下一行的“山海”,“山海”分行写则是一种强调,又与同行不同句的“石砾不时滑坡”形成了某种连绵,石砾正是往山海里落。
可以说,诗人将35个字的长句分成4行写,让诗的节奏缓和了,让诗有了时间性,诗的空间也得以扩展,每一行的意蕴也更加丰富,每一行都可以作为“惊异”的内容。
“与我”为什么没有放在“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一句的后面,因为这里的“蜘蛛”就是“我”的象征啊,假如这一行这样写: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我”的那种孤绝高耸的形象是不突出的。而“与我”放在下一行,就与上一行形成了对比,实际上“我”还是在独自默享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人孤绝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快慰”单独成行,是强调,余味悠长,到底这快慰是什么,引得读者长久回味。
所以,诗中最后一句的分行,不仅减弱了长句带来的力量感,与渺小的“我”的形象相匹配,又能充分利用长句大容量的表达优势。
四、比较阅读
《峨日朵雪峰之侧》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比,都描写了阔大的景象,找出这两处描写,比较这两种意境有什么区别,结合作者背景,说说这区别的原因在哪里?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峨日朵雪峰之侧》
意象 意境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意境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富有力量感。 阔大、雄壮。
《峨日朵雪峰之侧》意境 薄壁、雪、太阳、山海、石砾。令人恐惧。 阔大、凝重。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拿个体生命对抗外部力量。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拿个体生命对抗个体生命的意义。
五、作业
寻找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有相同主题的现代诗,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