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单项选择题
1.[河北2023调研联测]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B.封君权力至高无上
C.封君封臣社会地位基本平等 D.王权逐步得到强化
2.[山东济南2022考前打靶]12、13世纪西欧封建主开始大量向农民征收货币,取代部分或者全部劳役地租。有些地区的农民发动"公社运动",利用公社传统组织起来同封建主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这说明
A.欧洲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B.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C.欧洲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农民负担愈发沉重
3.[北京房山2022一模]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 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
C.教权有力挑战世俗王权 D.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4.[山东青岛2022二模]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
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西欧城市逐渐兴起 D.基督教会控制思想
5.[东北三省四市暨沈阳市2022二模]18世纪末英国传统的治安体制下,郡、市一级的治安法官及其领导下的教区治安员由各教区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由于杂役繁多,经常有人通过找人代替等方式承担这一职务。民间社会也开始出现一些以赚取钱财为目的的“捉贼者”,专门帮助人们追回赃物或缉拿凶犯。这一体制( )
A.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
C.有利于英国自治制度的形成 D.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6.[海南琼海2022三模]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城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由城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了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革命后,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城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由此看出( )
A.近代西方地方实行基层自治 B.近代西方城镇实现民主化
C.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D.近代西方地方政府职能明确
7.[湖北2022押题(一)]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由此可知,德国社保体系确立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A.立法推进 B.立足企业 C.多方共建 D.强制参与
8.[天津河东2022一模]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他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消弭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B.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C.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D.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9.[湖北2022信息卷(一)]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疾病保险法》。该法的保险对象是从事工业生产的产业工人,保险费由雇主承担1/3,工人承担2/3.法案还具体规定了参加保险者的权益:免费享受医疗;患病者从第三日起可以领取工资的50%,最长可以领取13周;产妇可以获得4周的补助;等等。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社会融合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 D.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
10.[内蒙古呼伦贝尔2022模拟]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为了完成德国的统一 B.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C.践行凯恩斯主义 D.健全法律体系
11.[湖北2022考前押题密卷]1908年,一个考察德国社会的英国工会代表团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所访城镇的工厂住宅区没有贫民窟,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大街上不见衣衫褴褛的乞讨、羸弱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我们所称的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民主宪政体制臻于完善 B.工业化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主义运动持续高涨 D.威权政府下现代化策略
12.[河北廊坊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2022一联]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曾于 20世纪 40年代提交报告,,督促政府实施"累进税",向75岁以上低收入者无条件提供退休金和保险、就业机构劳动交换所等。这些主张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B.着眼于二战后经济的恢复
C.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D.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13.[江苏2022押题预测0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组织专门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的原则,以此消灭贫困、无知和懒散等社会病害。这些措施
A.确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B.激化了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
C.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 D.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
14.[湖北武汉2023模拟]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15.[广东广雅2022模拟]下图所示的英国人口增模式的变化趋势
A.源于殖民活动下的人口迁徙 B.反映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减缓
C.促使社会福利支出逐渐扩大 D.揭示周期性经济危机难以克服
16.[福建2022考前模拟(二)]1946年,500多万名工人参与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浪潮。在1946年1月的失业高峰时期,有200万名工人失去工作,其中包括近100万名钢铁工人。这种现象
A.意味着工人工资将大幅度下降 B.推动了福利国家模式走向完善
C.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 D.说明私人资本受到了严重冲击
17.[北京通州2022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史实 结论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 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B 1946年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 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D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A.A B.B C.C D.D
18.[辽宁辽阳2022二模]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20世纪60~80年代,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上述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A.直接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B.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C.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19.[湖南永州2022三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福利经济”却开始步入困境。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被资本看作“单纯的成本因素”,都会促使资本“外逃”,于是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局面。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阻碍国家福利制度发展 B.西方国家工人的地位被进一步降低
C.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D.垄断资本进一步控制了西方国家的政权
20.[天津部分区2022一模]有学者研究指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这种变化有利于( )
A.减少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B.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C.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D.从根本上消除了两极分化
21.[天津2022一模]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此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 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推行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说明我国( )
A.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B.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22.[海南2022全真模拟(四)]1966年,毛泽东指出:“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 )
A.使国民经济度过严重经济困难 B.调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家产业结构布局状况 D.适应了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
23.[江苏决胜新高考2022大联考]下表是英国1970年—1979 年经济变化趋势图,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干预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 B.福利制度加速了公共开支占比上升
C.凯恩斯主义盛行缓解了经济“滞涨” D.“新经济”出现使得失业率水平致低
24.[福建漳平永安2022联考]如表为西方国家各类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比较(1993年),据如表分析可知福利制度
英国 瑞典 德国 美国
总支出占GDP比重(%) 23.42 38.03 28.27 15.64
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重(%) 25 16 23 37
福利服务占总支出比重(%) 7 25 9 4
收入转移占总支出比重(%) 68 59 68 59
(收入转移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等)
A.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 B.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覆盖的范围比较狭窄 D.容易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
二、材料分析题
25.[江西2023第一次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5年9月,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的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一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出。其中,市府参事由议会选出,任期6年:市议会议员由地方所有居住满3年的纳税者选举产生,任期3年。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使地方选举中的腐败现象有所收敛,从而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和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了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级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有助于减少地方司法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1835年《市镇自治机关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5年市镇管理改革的影响及实质。
26.[重庆第八中学2022全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会在平时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各级政权的扶贫职责等。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宋朝国家鼓励、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明清时期政府诏令设置养济院,同时根据贫困程度给予不同的救助,例如“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转贷”。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急于从欧美寻找救国救民方案的孙中山,在目睹异国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贫富不均埋下的隐忧。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贫富对立问题一直困扰人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思路是劫富济贫,即把富者的财产分给贫者,短期内实现现有财富的平均。孙中山提出了另一条思路,其内容是不动富者既有财富,却节制其增长,同时通过发展经济,使贫者致富,达到“将来共产”,即将来共同富裕。
——摘编自赵德馨《消除贫富分化的宝贵历史遗产-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21世纪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27.[浙江2022新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裁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详解】据材料“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时也要有正式的仪式”可知,封君对封臣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反映出封君封臣之间具有一定契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君权力至高无上,排除B项;封臣需要封君给予平等地位才可以平等,排除C项;王权逐步得到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农民敢于和封建主对抗,以明确农民应当负担的数额证书,A项正确;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农民负担数额的确定使得封建领主不能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可分析出王权弱小,没有真正的管理权,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排除B项;教权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排除D项。
4.【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国王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控制思想,排除D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犯罪率上升,对治安制度的要求提升,而此时英国仍保持着传统的自治制度,在此制度下治安员专业性差、任期短、待遇差,民间“捉贼者”以利润为目的不可能完全担负起治安职责,因此不能适应工业化时代英国社会治理的需求,B项正确;材料中的治安体制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不能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不利于英国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ACD项。
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乡镇承担着除了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城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等信息可知,英美法等国都重视地方实行基层自治,A项正确;近代西方城镇实现民主化的观点只符合英国和法国,与美国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得不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排除C项;地方政府职能明确只符合美国的地方制度,排除D项。
7.【答案】A
【详解】材料“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说明德国社保体现的建立是通过立法手段逐步推进,A项正确;立足企业、多方共建及强制参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8.【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德皇威廉一世强调保障工人的福利待遇以消灭革命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德国统治者调整政策以巩固统治。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C项正确;“消弭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的福利待遇问题,不是“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而且德国在1871年就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B项;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疾病保险法》的参保对象为产业工人,保障其医疗等方面的权益且保险费用由雇主即资本家和工人一起承担。这表明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不是促进社会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排除C项;《疾病保险法》的出台是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调整的结果,不是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排除D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俾斯麦的言论充分证明当时德国是将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统治的手段,即通过社会保障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1889年德国已完成统一,为完成统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1936年凯恩斯发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排除C项;健全法律体系与“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
【详解】德意志帝国时期,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促使,尤其是社会保险之类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工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这是德意志帝国利用国家威权采取的现代化策略带来的好处,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民主化程度不及英国,排除A项;工业化会加大贫富差距,排除B项;社会主义运动并不会带来材料描述的情况,排除C项。
12.【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关于政府的社会保障的问题,反映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社会保障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社会保障措施增加了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
13.【答案】D
【详解】材料“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体现的是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探索了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材料与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容易培养懒汉,从而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C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制度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但也造成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其他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答案】C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普通死亡率下降明显,说明其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会加大国家福利开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殖民地的人口变化,排除A项;当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周期性的危机,排除D项。
16.【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的结束带来钢铁军火工业衰落,从而引发罢工浪潮,这就迫使新政模式进一步走向完善,B项正确;这种现象是工人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并不意味着工人工资将大幅度下降,排除A项;这种现象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种现象并不一定严重冲击私人资本,排除D项。
1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发展了西方基层治理,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C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以美国为中心,有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确立,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冷战开始,排除B项;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说明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排除D项。
18.【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因而导致了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经济滞胀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减轻财政负担以缓解危机,因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危机,在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纷纷滞涨,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差距减小,排除D项。
19.【答案】A
【详解】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愈来愈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因此“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导致企业福利、交税的成本增加时,资本会转移至别国,资本自由度的增强,使得政府通过增加税收以提高福利规模、工会通过谈判提高工人福利水平的难度增加,因此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球化的影响,而不是针对政府的职能,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福利制度从社会保障为主的应急措施,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战略性长远措施,有利于西方国家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C项正确;西方国家发展福利制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能减少经济危机发生,排除A项;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与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的“战略性”“长远措施”等不符,排除B项;福利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西方国家的两极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1年国家保险只针对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扩大了享受社会保障的范围和设施,说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A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社会保险相关法律,不能得出“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民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而非降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中期,在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的双重压力下,毛泽东从优先保障军民基本衣食出发,就国家积累、地方储蓄和战争储备等问题,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适应了当时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不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我国调整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与改变国家产业结构“布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B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70年—1979年英国公共开支比重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因此英国公共开支占比上升,B项正确;依据图示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从1970到1974年上涨,从1974到1979年下降,因此“持续上涨”说法错误,排除A项;依据图示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经济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不能缓解经济“滞涨”,排除C项;“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排除D项。
24.【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在国家财政中占比较高,这必然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英国、瑞典、德国、美国的福利制度,无法体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排除A项;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排除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5.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城市化进程加快;市镇自治团体管理陈旧过时。
(2)影响:加强了国家对市镇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市镇政府行政、司法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推动了市镇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减少了地方选举的腐败和司法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社会近代化。实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改革。
【详解】(1)背景:结合材料时间1835年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进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结合材料“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可分析出市镇自治团体管理陈旧过时。
(2)影响:根据材料“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加强了国家对市镇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市镇政府行政、司法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推动了市镇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根据材料“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衩贵们的势力......”可分析出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减少了地方选举的腐败和司法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社会近代化。实质:结合时代背景及措施可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改革。
26.
【答案】(1)措施:按照贫困等级分类救济;临时救助与常设制度并存;利用基层组织进行扶贫;鼓励民间扶贫;设立常设扶贫机构。(答出四点)
目的:施行仁政,改善贫民生活;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背景: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隐患;历史上劫富济贫的做法易激化社会矛盾;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答出三点)
评价: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缓和社会矛盾提出的带有一定空想性的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党改善民生,缓和贫富矛盾;未能实现,作用有限。(学生须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角度作答)
(3)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答出两点)
【解析】(1)
措施:由材料“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会在平时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各级政权的扶贫职责等”可知,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是按照贫困等级分类救济,临时救助与常设制度并存;由材料“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宋朝国家鼓励、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有利用基层组织进行扶贫,并且鼓励民间扶贫;由材料“明清时期政府诏令设置养济院,同时根据贫困程度给予不同的救助”可知,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是官方设立常设扶贫机构。
目的: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扶贫的直接目的是施行仁政,改善贫民生活;就其根本而言,是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背景:由材料“急于从欧美寻找救国救民方案的孙中山,在目睹异国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贫富不均埋下的隐忧”可知,孙中山向欧美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隐患;由材料“历史上的思路是劫富济贫,即把富者的财产分给贫者,短期内实现现有财富的平均”可知,历史上劫富济贫的做法易激化社会矛盾;由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的产生还受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影响;还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评价:由材料“孙中山提出了另一条思路,其内容是不动富者既有财富,却节制其增长,同时通过发展经济,使贫者致富,达到‘将来共产’,即将来共同富裕”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缓和社会矛盾提出的带有一定空想性的政治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党改善民生,缓和贫富矛盾,但未能实现,作用有限。
(3)意义: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表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上,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27.
【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
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限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可知,以立法的形式建立;根据“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根据“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可知,关注弱势群体;根据“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可知,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意义:综合《紧急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缓和失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必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根据材料二中“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可知,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根据“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可知,过度的福利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根据“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等信息可知,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认识 :根据材料三中“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府、民众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要想福利制度走得更久,需民众和政治团体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更要政府不断改革,争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河北2023调研联测]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B.封君权力至高无上
C.封君封臣社会地位基本平等 D.王权逐步得到强化
【答案】A
【详解】据材料“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时也要有正式的仪式”可知,封君对封臣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反映出封君封臣之间具有一定契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君权力至高无上,排除B项;封臣需要封君给予平等地位才可以平等,排除C项;王权逐步得到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山东济南2022考前打靶]12、13世纪西欧封建主开始大量向农民征收货币,取代部分或者全部劳役地租。有些地区的农民发动"公社运动",利用公社传统组织起来同封建主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这说明
A.欧洲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B.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C.欧洲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农民负担愈发沉重
【答案】A
【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农民敢于和封建主对抗,以明确农民应当负担的数额证书,A项正确;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农民负担数额的确定使得封建领主不能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排除D项。故选A项。
3.[北京房山2022一模]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 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
C.教权有力挑战世俗王权 D.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可分析出王权弱小,没有真正的管理权,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排除B项;教权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排除D项。
4.[山东青岛2022二模]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
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西欧城市逐渐兴起 D.基督教会控制思想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国王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控制思想,排除D项。
5.[东北三省四市暨沈阳市2022二模]18世纪末英国传统的治安体制下,郡、市一级的治安法官及其领导下的教区治安员由各教区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由于杂役繁多,经常有人通过找人代替等方式承担这一职务。民间社会也开始出现一些以赚取钱财为目的的“捉贼者”,专门帮助人们追回赃物或缉拿凶犯。这一体制( )
A.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
C.有利于英国自治制度的形成 D.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犯罪率上升,对治安制度的要求提升,而此时英国仍保持着传统的自治制度,在此制度下治安员专业性差、任期短、待遇差,民间“捉贼者”以利润为目的不可能完全担负起治安职责,因此不能适应工业化时代英国社会治理的需求,B项正确;材料中的治安体制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不能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不利于英国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ACD项。
6.[海南琼海2022三模]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城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由城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了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革命后,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城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由此看出( )
A.近代西方地方实行基层自治 B.近代西方城镇实现民主化
C.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D.近代西方地方政府职能明确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乡镇承担着除了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城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等信息可知,英美法等国都重视地方实行基层自治,A项正确;近代西方城镇实现民主化的观点只符合英国和法国,与美国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得不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排除C项;地方政府职能明确只符合美国的地方制度,排除D项。
7.[湖北2022押题(一)]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由此可知,德国社保体系确立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A.立法推进 B.立足企业 C.多方共建 D.强制参与
【答案】A
【详解】材料“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说明德国社保体现的建立是通过立法手段逐步推进,A项正确;立足企业、多方共建及强制参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8.[天津河东2022一模]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他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消弭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B.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C.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D.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德皇威廉一世强调保障工人的福利待遇以消灭革命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德国统治者调整政策以巩固统治。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C项正确;“消弭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的福利待遇问题,不是“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而且德国在1871年就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B项;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9.[湖北2022信息卷(一)]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疾病保险法》。该法的保险对象是从事工业生产的产业工人,保险费由雇主承担1/3,工人承担2/3.法案还具体规定了参加保险者的权益:免费享受医疗;患病者从第三日起可以领取工资的50%,最长可以领取13周;产妇可以获得4周的补助;等等。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社会融合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 D.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疾病保险法》的参保对象为产业工人,保障其医疗等方面的权益且保险费用由雇主即资本家和工人一起承担。这表明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不是促进社会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排除C项;《疾病保险法》的出台是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调整的结果,不是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排除D项。
10.[内蒙古呼伦贝尔2022模拟]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为了完成德国的统一 B.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C.践行凯恩斯主义 D.健全法律体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俾斯麦的言论充分证明当时德国是将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统治的手段,即通过社会保障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项正确;1889年德国已完成统一,为完成统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1936年凯恩斯发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排除C项;健全法律体系与“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不符,排除D项。
11.[湖北2022考前押题密卷]1908年,一个考察德国社会的英国工会代表团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所访城镇的工厂住宅区没有贫民窟,其他地方也是显而易见”。“大街上不见衣衫褴褛的乞讨、羸弱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我们所称的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民主宪政体制臻于完善 B.工业化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主义运动持续高涨 D.威权政府下现代化策略
【答案】D
【详解】德意志帝国时期,采取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促使,尤其是社会保险之类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工人群体的生活状况,这是德意志帝国利用国家威权采取的现代化策略带来的好处,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民主化程度不及英国,排除A项;工业化会加大贫富差距,排除B项;社会主义运动并不会带来材料描述的情况,排除C项。
12.[河北廊坊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2022一联]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曾于 20世纪 40年代提交报告,,督促政府实施"累进税",向75岁以上低收入者无条件提供退休金和保险、就业机构劳动交换所等。这些主张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B.着眼于二战后经济的恢复
C.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D.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关于政府的社会保障的问题,反映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社会保障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社会保障措施增加了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
13.[江苏2022押题预测0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组织专门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的原则,以此消灭贫困、无知和懒散等社会病害。这些措施
A.确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B.激化了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
C.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 D.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
【答案】D
【详解】材料“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体现的是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探索了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材料与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湖北武汉2023模拟]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容易培养懒汉,从而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C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制度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但也造成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其他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广东广雅2022模拟]下图所示的英国人口增模式的变化趋势
A.源于殖民活动下的人口迁徙 B.反映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减缓
C.促使社会福利支出逐渐扩大 D.揭示周期性经济危机难以克服
【答案】C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普通死亡率下降明显,说明其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会加大国家福利开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殖民地的人口变化,排除A项;当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周期性的危机,排除D项。
16.[福建2022考前模拟(二)]1946年,500多万名工人参与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浪潮。在1946年1月的失业高峰时期,有200万名工人失去工作,其中包括近100万名钢铁工人。这种现象
A.意味着工人工资将大幅度下降 B.推动了福利国家模式走向完善
C.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 D.说明私人资本受到了严重冲击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的结束带来钢铁军火工业衰落,从而引发罢工浪潮,这就迫使新政模式进一步走向完善,B项正确;这种现象是工人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并不意味着工人工资将大幅度下降,排除A项;这种现象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种现象并不一定严重冲击私人资本,排除D项。
17.[北京通州2022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史实 结论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 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B 1946年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 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D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发展了西方基层治理,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C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以美国为中心,有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确立,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冷战开始,排除B项;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说明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排除D项。
18.[辽宁辽阳2022二模]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20世纪60~80年代,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上述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A.直接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B.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C.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因而导致了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经济滞胀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减轻财政负担以缓解危机,因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危机,在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纷纷滞涨,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差距减小,排除D项。
19.[湖南永州2022三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福利经济”却开始步入困境。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被资本看作“单纯的成本因素”,都会促使资本“外逃”,于是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局面。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阻碍国家福利制度发展 B.西方国家工人的地位被进一步降低
C.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D.垄断资本进一步控制了西方国家的政权
【答案】A
【详解】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愈来愈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因此“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导致企业福利、交税的成本增加时,资本会转移至别国,资本自由度的增强,使得政府通过增加税收以提高福利规模、工会通过谈判提高工人福利水平的难度增加,因此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球化的影响,而不是针对政府的职能,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天津部分区2022一模]有学者研究指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这种变化有利于( )
A.减少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B.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C.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D.从根本上消除了两极分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福利制度从社会保障为主的应急措施,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战略性长远措施,有利于西方国家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C项正确;西方国家发展福利制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能减少经济危机发生,排除A项;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与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的“战略性”“长远措施”等不符,排除B项;福利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西方国家的两极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1.[天津2022一模]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此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 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推行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说明我国( )
A.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B.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1年国家保险只针对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扩大了享受社会保障的范围和设施,说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A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社会保险相关法律,不能得出“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民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而非降低,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海南2022全真模拟(四)]1966年,毛泽东指出:“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 )
A.使国民经济度过严重经济困难 B.调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家产业结构布局状况 D.适应了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中期,在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的双重压力下,毛泽东从优先保障军民基本衣食出发,就国家积累、地方储蓄和战争储备等问题,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适应了当时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不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我国调整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与改变国家产业结构“布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江苏决胜新高考2022大联考]下表是英国1970年—1979 年经济变化趋势图,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干预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 B.福利制度加速了公共开支占比上升
C.凯恩斯主义盛行缓解了经济“滞涨” D.“新经济”出现使得失业率水平致低
【答案】B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1970年—1979年英国公共开支比重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因此英国公共开支占比上升,B项正确;依据图示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从1970到1974年上涨,从1974到1979年下降,因此“持续上涨”说法错误,排除A项;依据图示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经济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不能缓解经济“滞涨”,排除C项;“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排除D项。
24.[福建漳平永安2022联考]如表为西方国家各类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比较(1993年),据如表分析可知福利制度
英国 瑞典 德国 美国
总支出占GDP比重(%) 23.42 38.03 28.27 15.64
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重(%) 25 16 23 37
福利服务占总支出比重(%) 7 25 9 4
收入转移占总支出比重(%) 68 59 68 59
(收入转移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等)
A.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 B.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覆盖的范围比较狭窄 D.容易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在国家财政中占比较高,这必然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英国、瑞典、德国、美国的福利制度,无法体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排除A项;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排除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5.[江西2023第一次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5年9月,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的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一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出。其中,市府参事由议会选出,任期6年:市议会议员由地方所有居住满3年的纳税者选举产生,任期3年。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使地方选举中的腐败现象有所收敛,从而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和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了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级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有助于减少地方司法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1835年《市镇自治机关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5年市镇管理改革的影响及实质。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城市化进程加快;市镇自治团体管理陈旧过时。
(2)影响:加强了国家对市镇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市镇政府行政、司法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推动了市镇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减少了地方选举的腐败和司法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社会近代化。实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改革。
【详解】(1)背景:结合材料时间1835年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进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结合材料“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可分析出市镇自治团体管理陈旧过时。
(2)影响:根据材料“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加强了国家对市镇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市镇政府行政、司法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推动了市镇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根据材料“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衩贵们的势力......”可分析出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减少了地方选举的腐败和司法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社会近代化。实质:结合时代背景及措施可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改革。
26.[重庆第八中学2022全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会在平时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各级政权的扶贫职责等。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宋朝国家鼓励、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明清时期政府诏令设置养济院,同时根据贫困程度给予不同的救助,例如“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转贷”。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急于从欧美寻找救国救民方案的孙中山,在目睹异国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贫富不均埋下的隐忧。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贫富对立问题一直困扰人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思路是劫富济贫,即把富者的财产分给贫者,短期内实现现有财富的平均。孙中山提出了另一条思路,其内容是不动富者既有财富,却节制其增长,同时通过发展经济,使贫者致富,达到“将来共产”,即将来共同富裕。
——摘编自赵德馨《消除贫富分化的宝贵历史遗产-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评价该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21世纪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答案】(1)措施:按照贫困等级分类救济;临时救助与常设制度并存;利用基层组织进行扶贫;鼓励民间扶贫;设立常设扶贫机构。(答出四点)
目的:施行仁政,改善贫民生活;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背景: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隐患;历史上劫富济贫的做法易激化社会矛盾;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答出三点)
评价: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缓和社会矛盾提出的带有一定空想性的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党改善民生,缓和贫富矛盾;未能实现,作用有限。(学生须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角度作答)
(3)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答出两点)
【解析】(1)
措施:由材料“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会在平时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各级政权的扶贫职责等”可知,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是按照贫困等级分类救济,临时救助与常设制度并存;由材料“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宋朝国家鼓励、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有利用基层组织进行扶贫,并且鼓励民间扶贫;由材料“明清时期政府诏令设置养济院,同时根据贫困程度给予不同的救助”可知,中国古代扶贫的措施是官方设立常设扶贫机构。
目的: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扶贫的直接目的是施行仁政,改善贫民生活;就其根本而言,是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背景:由材料“急于从欧美寻找救国救民方案的孙中山,在目睹异国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贫富不均埋下的隐忧”可知,孙中山向欧美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隐患;由材料“历史上的思路是劫富济贫,即把富者的财产分给贫者,短期内实现现有财富的平均”可知,历史上劫富济贫的做法易激化社会矛盾;由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的产生还受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影响;还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评价:由材料“孙中山提出了另一条思路,其内容是不动富者既有财富,却节制其增长,同时通过发展经济,使贫者致富,达到‘将来共产’,即将来共同富裕”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缓和社会矛盾提出的带有一定空想性的政治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党改善民生,缓和贫富矛盾,但未能实现,作用有限。
(3)意义: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表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上,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为世界消除贫困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27.[浙江2022新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裁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
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限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可知,以立法的形式建立;根据“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根据“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可知,关注弱势群体;根据“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可知,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意义:综合《紧急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缓和失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必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根据材料二中“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可知,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根据“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可知,过度的福利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根据“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等信息可知,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认识 :根据材料三中“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府、民众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要想福利制度走得更久,需民众和政治团体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更要政府不断改革,争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