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位号:
考号:
)三立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 三 历 史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2022.1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何兹全在《中国文化六讲》中认为,夏、商时期的王就已是周围部落方国的共主,但各方国仍是独立的邦国,而周时多了一个分封,从而向统一走近一步。由此可见,分封制的实行( )
A.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促进了国家统一的实现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 D.消灭了部落方国的存在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3.对秦而言,文化的同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对关东六国的征服只需短短数年时间,将其同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由于秦的统一过于短暂,短暂到无法压制关东地区的反秦思想,更遑论将其同化了。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 )
A.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 B.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C.秦国文化落后于关东文化 D.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
4.汉武帝对一些“天子宾客”的侍从近臣或亲信之臣加上侍中、给事中等官职,让他们参与中枢决策,之后让丞相去执行。该举措意在( )
A.完善国家决策机制 B.使决策实现集思广益
C.明确中枢部门职权 D.分割削弱丞相的权力
5.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有效遇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6.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注重虚心纳谏 C.加强边疆管理 D.强调以民为本
7.从汉武帝重用尚书官开始,国家的大政方针往往由中朝所决定。经过东汉至隋唐的发展,中央最高政治机构起先是尚书台,后来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依次由宫廷御用侍从组织发展为国家的出令机关。这一发展趋势体现了( )
A.中枢决策与执行一体化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 D.相权机关的时代变迁
8.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9.史书记载,宋太祖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材料所反映的宋朝治国策略( )
A.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10.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B.地方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D.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11.唐文宗时期“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至宋代,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即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反映了宋代( )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门第观念的淡化
C.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公平 D.伦理道德的弱化
1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作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B.土地兼并,矛盾激化
C.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D.政局动荡,藩镇割据
13.据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述,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的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这表明,当时( )
A.封建制度衰落 B.内阁名存实亡
C.宦官影响朝政 D.帝王大都昏庸
14.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督抚制度历经明朝从萌芽到形成,到清朝前期逐步制度化并一直延续至晚清,督抚的辖区与职权予以明确,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据此可推,督抚制度( )
A.弥补了明初宰相制废除的不足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影响了晚清民初的政治走向
15.据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大者曰“镇”。一些大市镇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十分常见。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崛起( )
A.引发了区域的专业分工 B.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区划
C.促进了人口的大量迁徙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6.密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按照规定,密折必须由大臣亲手书写,写好后装入特制的匣内,密折不像题本、奏本那样要经过贴黄、票拟、录副等繁复的手续,不必经过通政司和内阁,直接送达皇帝,由皇帝亲自批阅。由此可知,密折制度的设立(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废除了内阁权力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遏制了官员腐败
17.有学者认为,八股文类似于文字游戏且大都内容空洞,而且它将阅卷人对文章内容的主观感受,成功地转移到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考官只需看卷子上的文字游戏做得是否娴熟、文字功底是否老道便可定出优劣。该学者意在强调八股取士( )
A.选拔功能的异化 B.程序上的标准化 C.唯才是举的导向 D.服务专制的本质
18.《贞观律》中规定对贪赃枉法重罪惩治,对于官员倚仗权势谋取利益,也严格禁止。唐高宗登基不久后,褚遂良买了属下一块田地,占了些许便宜,被监察官员上奏弹劾,最终背上了不当得利的罪名,不仅失去了宰相之位,还影响了大半辈子的清白声誉。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
A.专制集权加强 B.法律严苛且轻罪重罚
C.依法从严治吏 D.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19.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20.古代某税制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量出以制入”等。据此判断,该税制为(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21.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各处田禾遇有水旱灾伤,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实奏闻。仍申合干上司,转达户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灾所覆勘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报本部立案,开写灾伤缘由具奏。”由此可见( )
A.救灾措施精准到位 B.注重对灾情的核实
C.救灾过程公开透明 D.灾情统计规范高效
2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3.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这反映了( )
A.战国时期儒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B.儒家与法家政治理念逐渐趋同
C.儒家伦理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D.国家统一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
2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B.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C.推动文明间交流融合 D.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材料二 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755一1759年,清朝出动数万军队平定叛乱,结束了天山南北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清朝基本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在新疆实行以军事为主的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汉、回农民聚居的乌鲁木齐,清政府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塔里木盆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域,清政府则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1759年,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八旗、绿营官兵到新疆携眷长驻,在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修筑城堡,这些城堡不仅是军队驻所,后来还发展成为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以大规模屯田垦荒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活动,使新疆大片万古荒原变成了良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军府人员的粮食问题。但在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各民族交流、影响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南疆实行的回汉隔离政策等,迟滞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齐清顺《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治理与开发新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夏、商时期的王就已是周围部落方国的共主,但各方国仍是独立的邦国,而周时多了一个分封,从而向统一走近一步。”可得出周代较夏商两代而言,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项正确;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项;当时没有统一,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项;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材料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秦国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关东六国,但却没能实现对关东六国文化的同化,地域文化冲突严重,说明秦朝未能实现地域文化的整合,A项正确;严刑峻法和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D两项;秦朝没能实现对地域文化的整合,不在于秦国文化的落后,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对一些天子宾客的侍从进臣或亲信之臣加上侍中、 给传中等官职,让他们参与中枢决策,之后让丞相去执行”可知, 该举措意在通过分散权力进而分割、削弱丞相的权力,D项正确;A项说法较为片面,材料除了涉及中枢决策,还涉及执行,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提及, 材料中举措的目的在于分割丞相权力,而非使决策集思广益,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范鲜卑和汉族士族的门第、等级和职务等,通过“定族姓”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定族姓”缓和而非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北魏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定族姓”的做法并未限制士族占田,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使民衣食有余”、“必须先存百姓”等信息可知这都体现了唐太宗重视民众,以民为本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以民为本,而非重视发展生产、注重虚心纳谏和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中朝”、“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可知,材料主要侧重于中央官制的演变,涉及君相权力的消长,结合所学知识,此措施通过相权机关的不断调整进而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D项正确;中枢决策与执行一体化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唐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与中央和地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可知,这一时期儒家与佛道思想相互影响,说明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玄学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与士大夫治天下”、“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等信息可以得出,宋朝治国策略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读书人或士,并未提到军队问题,所以无法体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项;宋朝治国策略吸取前朝武人操弄政权的教训,大力重视读书人,文官知州并非一定弱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材料中也未涉及此话题,排除C项;重视文官并不能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岁赐”、“冗官”等才会加重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的监察,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改善信息,排除C项;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依据材料“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榜下捉婿”,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仍比较注重门第家世,但是到宋代时期,选婿不再问及家世,说明门第观念在逐渐的淡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状况,排除A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门第的淡化,未涉及伦理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该词的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南宋的时代特征为国家分裂,战乱频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争方面的特征,与土地兼并、政治黑暗无关,排除B、C项;藩镇割据到宋代已经得到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可以看出宦官对奏章有一定的决定权,因此宦官有权利影响朝政,C项正确;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清朝时封建君主制达到顶峰,题干主要表现了君权的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无关,排除A项;为保证皇权独尊和君权至上,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题干中内阁仍有票拟权,排除B项;题干主要表现了皇权的强化,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是与内阁相互制衡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帝王的昏庸,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督抚制度历经明朝从萌芽到形成,到清朝前期逐步制度化并一直延续至晚清,督抚的辖区与职权予以明确,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可知,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拥有极大权力,尤其在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政治变局中,地方汉族督抚权力进一步膨胀,导致中央和地方外重内轻的权力格局愈演愈烈,成为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明清总督和巡抚为地方军政长官,排除A项;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为清朝的奏折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督抚制度并非仅仅设立于边疆地区,而是清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分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经济繁荣,没有反映出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的大量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不必经过通政司和内阁,直接送达皇帝,由皇帝亲自批阅”可知,密折制度具有保密效果好,传递速度快的优点,有利于皇帝与部分大臣之间非正式的秘密联络,便于皇帝控制全国重要事务,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清代内阁仍然存在,而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密折制度面对的仍然是官员,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C项;密折制度可能会减少官员腐败,但无法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股文类似于文字游戏且大都内容空洞”“成功地转移到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可知,该学者认为八股文大都内容空洞,重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使考官忽视了文章内容本身,这说明八股取士选拔功能异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八股取士的程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八股取士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八股取士为专制服务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贞观律》中规定对贪赃枉法重罪惩治,对于官员倚仗权势谋取利益,也严格禁止”,所以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褚遂良因不当得利的罪名,同样受到处罚,这体现了唐朝依法从严治吏,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
19.D
【详解】依据材料“改土归流……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可以看出清朝通过改土归流,促使落后的西南边疆地区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由原来的落后制度演进到先进的制度,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促进封建化进程,未涉及改变民族结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少数民族态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角度而言,是从整体出发,而非单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材料出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是指课税的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是指征税以贫富为主,材料“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是指一年征税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材料“量出以制入”是指征税的原则,这条规定可以说是创中国预算原则之先,综合以上故判断为该税制为两税法,C项正确;租调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租庸调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条鞭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由材料中“所在官司……具实奏闻”“户部立案,具奏”“差官……报本部立案……具奏”可知,对灾情的准确信息是关注的焦点,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救灾的措施,排除A、C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统计灾情,统计规范高效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D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管仲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许其为“仁”;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荀子认为管仲缺乏仁义。结合所学可知,从仁到仁政到仁义,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义观的发展变化,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C项正确;从春秋后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儒家就关注社会现实,排除A项;创立未涉及法家政治理念,且“儒家与法家政治理念逐渐趋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C项正确;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A项;BD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25.(1)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和才能。
(2)观点:废除九品中正制。理由: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
(3)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
(4)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解析】(1)
制度:根据材料“四科取士”可分析得出察举制。标准:根据材料“孝悌廉公之行”可分析得出品行和才能。
(2)
观点:根据材料“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可分析得出废除九品中正制。理由: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分析得出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
(3)
意义:结合科举制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分析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可分析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分析得出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
(4)
趋势:根据材料“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可分析得出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结合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26.(1)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族权与政权分离;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
特点:根据材料“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可分析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根据材料“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可分析出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根据材料“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可分析出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根据材料“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可分析出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根据材料“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可分析出土地兼并的加剧;根据材料“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可分析出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结合魏晋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
(2)
变化:根据材料“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可分析出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根据材料“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可分析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族权与政权分离;根据材料“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根据材料“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可分析出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根据材料“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可分析出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赈济互助”可分析出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根据材料“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可分析出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开办书院”可分析出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特点:继承前代的管理体制并有所变化;手段多样化;因俗而治。
(2)评价:积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开发(为新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
消极:但也出现了影响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消极政策,产生消极的影响。
【详解】(1)根据材料“清朝基本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在新疆实行以军事为主的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汉、回农民聚居的乌鲁木齐,清政府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塔里木盆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域,清政府则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可知,清朝前期为加强对新疆的开发和治理,继承前代的管理体制并有所变化;根据材料“......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塔里木盆地......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可知,清朝治理新疆方式和手段多样化;根据材料“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可知,治理新疆,尊重当地的习惯和风俗,因俗而治。
(2)根据材料“结束了天山南北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大规模屯田垦荒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活动,使新疆大片万古荒原变成了良田.....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可知,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开发;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南疆实行的回汉隔离政策等,迟滞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可知,在治理与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影响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消极政策,产生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