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4 22: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象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所有答案需按题号用黑色水笔填写在题号对应地方。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卷整洁。考试结束后,收齐答卷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①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②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疫病就开始影响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③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②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如: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③此外,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记栽·2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就有佛救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材料三
①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听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白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迅速繁殖,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
②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英雄史诗中提到的全部灾难都是由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1B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
C.中国古代文献中,“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D.病毒可以把宿主细胞注入自己的基因,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重点介绍了三组材料共同的中心说明对象——现代医学发展史。
B.材料二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
C.材料三中“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的“在很多时候”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没有改变!
D.纵观三则材料可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是在持久的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的。
3.请根据上述材料中有关疫疾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材料】
全国新冠肺炎期间,钟南山院士号召大家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是由一种或多种对病毒溶胶、病毒液体等具有隔离作用的面料加工而成的口罩.在呼吸气流下仍对病毒溶胶、病毒液体等具有屏障隔离作用。
请找出原文材料中与“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原理类似的防疫举措。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圆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表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凡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迢、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真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5.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
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6分)
二、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浙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这里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4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衫,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股勤地接待贤才。
13.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不是只描写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不是借酒消愁,纵情欢乐。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4.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词,完成15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错、漏、多字均不得分,共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韩愈《师说》一文揭示了“小学而大遗”的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邶风·静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姑娘调皮可爱、小伙子未见恋人焦灼不安的情态。
(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用“鸟”这一意象描写景
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鹊桥仙(纴云弄巧)》中通过“一”与“无数”的对比,写圣洁至极的灵魂之爱胜过朝欢暮乐的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梦”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千万亿梦想的凝聚和升华,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的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加油助力,二者
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强盛的使命。老一代人在建国强国的___________中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新局面;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惜___________的大好时机,希望你们___________,为“中国梦”的实现,指点江山,谱写出新时代中国强盛的美好愿景。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诏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梦”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
B.“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国梦”能够激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国梦”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目标,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坚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更加坚定
D.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信念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千载难逢 不孚众望
B.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不期而遇 不负众望
C.息息相关 峥嵘岁月 千载难逄 不负众望
D.休戚与共 蹉跎岁月 不期而遇 不孚众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_____________。”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材料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象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答案
1.C
【详解】A.“全部灾难”错误,原文是“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中”,选项扩大范围。B.“减少了三分之一”错误,原文是“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D.“病毒可以把宿主细胞注入自己的基四”错误。意文是“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
2.D
【详解】A.“村料一重点介绍了……现代医学发展史”错误。村料一介绍的是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B.“作比较”错误,材料二未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表达的意思没有改变”错误,去掉“在很多时侯”后原句变成了“疫病是由病毒而起”,说法过于绝对化,改变了原来的意思。
3.①隔离传染患者是与“佩戴医用防护口翠”原理类似的疫病防控举措。(2分)②如: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2分)③到府朝时,还有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借人为患者治病。(2分)
【详解】根据【链接材料】“在呼吸气流下仍对病毒溶胶、病液体等具有屏障、隔离作用”可知,“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原理是隔绝病毒,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阳离麻风病人,内有僧入为患者治病”的原理是隔离传染病患者,与“假戴医用防护口翠”原理类似,都是采取隔离的方法。
4.A
【详解】A项,认为陶渊明在“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是因为“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因果表述不当。回归到原文的第4和5段,读完可知,“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并不是因为陶渊明的诗歌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赏识,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作品要被“轰动”,而陶渊明恰好又是拒绝“轰动”的,所以不被人接受。
5.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2分)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2分)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2分)
【详解】从“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白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控。
6.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2分)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的情神家阅,“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2分)⑧“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2分)
【详解】由“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刚,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股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可知,“田园”本指官场之外的隐居生活,但就其内涵而言,“田园”突出的是远离官场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追求,突出陶渊明高雅的人生追求,展示出陶渊明作为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田园”揭示出陶渊明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其高贵人格的真实体现。
7. A
【详解】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蓬生麻中”是“蓬生(于)麻中”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兰槐之根”作“是为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8.D【详解】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9.D【详解】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
10.(1)若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
(2)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涧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的缘故。
“非”,不是,如果没有;“寄托”,容身,居住;“用”,因为;“躁”,浮躁。
11.①用比喻论证(1分)。②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1分)。③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可以改变自(1分)。④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内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1分)。
(后3点答对任2点都行。)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使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消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餐钳,但是没有蛇、鲜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12.C
【详解】C.“‘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误,应是表明了诗人要以“山”“海”一样的胸怀接纳人才。
13.C【详解】C.“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14.(6分)同意。(1分)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怜才”是指怜惜人才。(1分)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2分)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分)
15.(4分)(1)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2分(2)“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2分
16.(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略(必须出现“鸟”字)(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B
【详解】A项,“引导”和“奋发进取”、“激励”和“方向目标”均搭配不当;语序颠倒,轻重关系失调。C项,“激励”和“方向目标”、“引导”和“奋发进取”均搭配不当。D项,“激励”前面缺少谓语“是”。
18.A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排列。补写时要注意括号前后两句的结构特点是动宾结构,应选“坚定……信念”;从“牢固树立”“不断提高”偏正结构特点来推断应为“更加坚定”。;
19.C
【详解】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侧重情感利益方面。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文中强调的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感和“中国梦”之间的联系密切,应该用表意更广的“息息相关”。峥嵘岁月:形容不寻常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虚度岁月。第二空语境中有“贡献了青春、智慧和汗水”,应该选与之对应的“峥嵘岁月”。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千载难逢:一下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难得。第三空强调机会难得,应该选“千载难逢”。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没有使众人信服的声望。第四空表示殷切希望,应该用“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是指不能符合众人的期望。
20.①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②是因为他具有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具有的精神素质);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讲了王富仁对毛泽东的“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的看法。根据“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后面句中应是与“封建社会”相对应的,所以①可填“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②根据“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可知,后句应是对其原因的分析,可填“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根据“这个精神素质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可知,最后一句应是“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的意义,可填“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
21.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侧重于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
写出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思考和看法,都是符合写作内容的。
结构示例:可以结合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引出论点“理想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然后分别分析论述目标的重要性,如有了理想才能为自己定位好:有了理想,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理想可能会变成现实;有了理想,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等。最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做法。如我们需要确定理想,坚持不懈,不断奋斗,成就完美的人生。
立意:
1.志向远大,理想专一。
2.理想远大,坚持可达。
3.心有理想,奋斗追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