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C 6.C 7.D 8.B 9.C 10.D
11.C 12.B 13.B 14.D 15.B 16.B 17.A 18.D 19.D 20.C
21.C 22.B 23.D 24.C 25.B
26.(1)明朝前期:①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②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③海军实力出现衰退;④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①舰船数量大幅增加;②舰船类型不断丰富;③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快;④由大陆防守转向远,洋护航;⑤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⑥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3)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②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③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27.(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28.示例:历史信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论题: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派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29.【示例】
论题: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地中海时代一大西洋时代一太平洋时代”这一转移过程。
阐述:新航路开辟之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陆上贸易进行垄断,而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地区因地缘优势和手工工场的发展,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大宗海陆贸易发展起来,因此地中海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地中海因属于闭塞的内陆海而失去了原来的交通优势,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国际资本从威尼斯等地转移至荷兰,生产制造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转移到了交往范围更大的大西洋地区。工业革命的开展,引发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轮船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国际资本从荷兰转向英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美国独立后,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美国迅速崛起,大量投机资本涌入。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产业向亚洲的转移以及新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太平洋两岸成为世界上经贸活动繁忙的地区。
总之,国际资本的流动推动了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莒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2.11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先写在草稿纸上,最后以问卷星一次性提交!!!
2.非选择题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有条件的要打印答题纸;不能打印也要找干净整洁的纸作答。最后提交到钉钉群家校本中,注意每题拍一张照片,照片要清晰。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3.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4.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5.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7.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一“政权结构”中的“十省”
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 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
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 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
8.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0.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1.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12.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13.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14.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5.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兵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雅典公民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司法权,监督权。”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雅典( )
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 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
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 D.民众行使权利不受干扰
17.“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A.形成了有限王权的理念 B.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C.封建依附关系是对领主的束缚 D.已经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
18.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9.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20.有学者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诸国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据此推知,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复兴
C.反映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D.发挥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21.有一种以进步、理性、世俗化和政治改革为号召的强有力的知识潮流,它以笛卡尔和其他学者的数学哲学为其肇端,而牛顿的科学发现则强化了这一潮流。此潮流为(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
2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私有制
C.殖民扩张的加剧 D.社会分工的扩大
23.19世纪,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发展中,“没有经历工业化,也没有经历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拉美各国
A.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B.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各国间矛盾重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保留了大量殖民体制的残余
24.19世纪末以前,美国妇女活动主要限定于家庭之中。20世纪40年代以来,白人妇女、印第安妇女和非裔、亚裔妇女大量参与社会劳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B.种族歧视观念的淡化
C.世界性战争的破坏 D.经济大危机的缓解
25.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强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极对峙竞争有益世界和平 B.两极格局中产生多极化趋势
C.两大阵营内部存在矛盾冲突 D.两极格局将被新兴力量摧毁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材料分析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共2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4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6分)
三、论述题(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2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开始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维新思想 1949年10月 新中国建立
1911年 辛亥革命 1955年 两极格局形成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90年代 多极化趋势加强
1919年 五四运动 1993年 欧盟成立
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经济中心往往是生产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有的国家由于商业资本发达,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从而也形成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在以产业转移为形式的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资本逻辑成为其内在动力,哪里赚钱,资本就流动到哪里,产业就转移到哪里,制造业生产就转移到哪里,“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新资源的发现,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生产中心、经济中心会转移,从而产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