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徐汇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06:43:05

文档简介

徐汇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积累应用(8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2)杜甫《登高》中“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3)《劝学》中“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此处的“君子”指的是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2.按要求选择。(3分)
(1)文学社“中华古典诗歌”专栏征集描写诗人的对联,以下对联最不可能会被收录的一则是( A )(1分)
A.描写曹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B.描写陶渊明——桃源无意,黄发垂髫怡哉乐; 南岳有情,青山飞鸟悠然佳
C.描写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描写辛弃疾——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
(2)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①在人和人的关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③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④在孩子眼里周围的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 ②①③④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8分)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②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③不过,说到解脱人生的痛苦,我还要说几句题外的话。王维也是一个能够自我解脱的人,因为他对佛理有一种觉悟。佛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摆脱的,所以他就推衍出他自己的一个做人的道理,并且用这个道理去评论古人中的嵇康和陶渊明。在王维看来,受约束与不受约束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保持清白与同流合污也没有什么不同,陶渊明与其后来沦落到乞食,当初还不如向督邮折腰以保住自己的俸禄。是何言也!做人怎么能够做到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地步!古人曾说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你拿着国家的薪水,吃着老百姓种出的粮食,却不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事情,这难道是超脱吗?这难道是得道吗?
④苏东坡的超脱就与王维完全不同,他可以对自己遇到的艰难和挫折持超然态度,但在朝时职责所在却绝不肯缄默不言。为争论变法的事,他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因此被一再贬官,最后被贬到海南岛,没有房子住,不得不睡在槟榔树叶底下,那真是饥寒交迫。可是他毫不在乎,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得道和超脱!
⑤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⑥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上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所以他的理想是在建功立业之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
⑦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3.依据文本内容,概括王维的人生态度。(2分)
王维笃信佛理,随遇而安,对是非善恶不愿过多计较。
4.第⑤段中,朱自清认为“孟浩然仕隐两失”,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联是( B )(2分)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D.杨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5.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作品,谈一谈你对于第①段划线句的看法。(4分)
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因为其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得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 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寻求摆脱世俗桎梏的渴望诗人可谓“仙而人者”。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虽因政治失意而发出了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以及对于年华易老、人生短暂的感叹。但在下阕末尾,却仍能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可见其襟怀超旷、善子于自解的特质。因而,可以称苏轼为“人而仙者”。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0分)
(甲)拿来主义(节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
(乙)拿去主义
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⑥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⑦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6.分析(甲)文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强调我们一味地送去,甚至没有主张“拿来”,引出下文“自己来拿”的阐述。
评分说明:内容、结构
7.结合具体内容,简析(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3分)
(甲)文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乙)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
8.请分析(甲)(乙)两文观点的异同之处。(4分)
异:甲文批判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送去”时的媚外表现,主张送去后要“拿来”;乙文主张“拿来”后要“送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或)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同:两文观点本质上都强调文化要双向交流。
评分说明:相异2分,相同2分
(三)阅读以下作品,完成第9—10题。(6分)
阮郎归·春思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9.下列关于这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本首作品可以收录于《诗余大全》。
B.“南园春半踏青时”交代了创作作品的时间、环境。
C.“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D. 本首作品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0.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4分)
画线句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
评分说明: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情感1分、效果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②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③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①,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②生人以求所欲。”
④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⑤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蠲贷:免除租税。②裒割:搜刮。
1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累擢襄州别驾 提拔 (2)振除灾诊 同“赈”,救济
(3)请亟捕贼 立刻 (4)今视其文,信然 确实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D )(2分)
A.帝变色 B. 明年,盗杀武元衡 C. 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D.子父女母交口教授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
评分说明:1个分句1分;重点词:征(人名)、成、后嗣、宜、而(表承接)。
14. 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5.结合全文,请分析作者认为“居易其贤哉”的理由。(3分)
白居易开始以正直之道奋发;在天子面前争论安危,虽然中途遭到贬逐,但晚年更加不衰。
评分说明:本题要求概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由“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可知,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白居易,宇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邦。他的父亲白季庚,是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已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 ’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常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0分)
(甲)《劝学》(荀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孙权劝学》
①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16.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1分)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烘烤使它变成这样。
评分说明:一句1分
18.分析(甲)文第③段对比论证的作用。(3分)
将骐骥因“舍”而“不能十步”与驽马“不舍”而“十驾”对比,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再以“蚯蚓”与“螃蟹”对比,突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评分说明:对比内容、对比作用
19.你认为(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甲)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作出判断,阐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我认为(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甲)文中第①段的观点。(乙)文中“士别三日”的故事讲述了吕蒙被孙权劝导,积极学习后,才略大有提升,令人刮目相看。足以证明学习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学习有较大的意义。
评分说明:(乙)文故事侧重内容应与所选(甲)文段落观点相匹配。
三、写作(40分)
16.毛主席学贯古今、融汇中西,胸怀天下指点江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刃,疗救国民。请以“学以致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徐汇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月明星稀, 。(曹操《短歌行》)
(2)杜甫《登高》中“ , ”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3)《劝学》中“君子曰: 。”此处的“君子”指的是 。
2.按要求选择。(5分)
(1)文学社“中华古典诗歌”专栏征集描写诗人的对联,以下对联最不可能被收录的一则是( )(2分)
A.描写曹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B.描写陶渊明——桃源无意,黄发垂髫怡哉乐; 南岳有情,青山飞鸟悠然佳。
C.描写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描写辛弃疾——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
(2)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①在人和人的关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③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④在孩子眼里周围的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 ②①③④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8分)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②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③不过,说到解脱人生的痛苦,我还要说几句题外的话。王维也是一个能够自我解脱的人,因为他对佛理有一种觉悟。佛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摆脱的,所以他就推衍出他自己的一个做人的道理,并且用这个道理去评论古人中的嵇康和陶渊明。在王维看来,受约束与不受约束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保持清白与同流合污也没有什么不同,陶渊明与其后来沦落到乞食,当初还不如向督邮折腰以保住自己的俸禄。是何言也!做人怎么能够做到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地步!古人曾说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你拿着国家的薪水,吃着老百姓种出的粮食,却不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事情,这难道是超脱吗?这难道是得道吗?
④苏东坡的超脱就与王维完全不同,他可以对自己遇到的艰难和挫折持超然态度,但在朝时职责所在却绝不肯缄默不言。为争论变法的事,他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因此被一再贬官,最后被贬到海南岛,没有房子住,不得不睡在槟榔树叶底下,那真是饥寒交迫。可是他毫不在乎,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得道和超脱!
⑤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⑥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上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所以他的理想是在建功立业之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
⑦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3.依据文本内容,概括王维的人生态度。(2分)
4.第⑤段中,朱自清认为“孟浩然仕隐两失”,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联是( )(2分)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D.杨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5.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作品,谈一谈你对于第①段划线句的看法。(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0分)
(甲)拿来主义(节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
(乙)拿去主义
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⑥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⑦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6.分析(甲)文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7.结合具体内容,简析(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3分)
请分析(甲)(乙)两文观点的异同之处。(4分)
(三)阅读以下作品,完成第9—10题。(6分)
阮郎归·春思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9.下列关于这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首作品可以收录于《诗余大全》。
B.“南园春半踏青时”交代了创作作品的时间、环境。
C.“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D. 本首作品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0.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②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③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①,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②生人以求所欲。”
④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⑤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蠲贷:免除租税。②裒割:搜刮。
1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累擢襄州别驾 (2)振除灾诊
(3)请亟捕贼 (4)今视其文,信然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帝变色 B. 明年,盗杀武元衡 C. 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D.子父女母交口教授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14. 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5.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居易其贤哉”的理由。(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0分)
(甲)《劝学》(荀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孙权劝学》
①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16.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分)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8.分析(甲)文第③段对比论证的作用。(3分)
19.你认为(乙)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甲)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作出判断,阐明理由。(3分)
三、写作(40分)
20.毛主席学贯古今、融汇中西,以此胸怀天下指点江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刃,旨在疗救国民。请以“学以致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