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二:考察词语家族的“合作”,了解词语的使用规律》名师单元教学课件(3课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二:考察词语家族的“合作”,了解词语的使用规律》名师单元教学课件(3课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15: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学习任务二:考察词语家族的“合作”,
了解词语的使用规律》
学习任务设计说明
词语是写作的基石,有了丰富的词语库,表达时才有源头活水。积累是使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词语的积累,我们还要特别重视词语的使用规律,关注用词的准确性、灵活性与生动性。
“考察词语家族的合作”这一任务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解词语使用的一般规律,了解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同时,在讨论词语细微差别的过程中,体会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功力,提高探究语言、运用语言的自觉意识。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一:了解词义的亲属关系
01
学习活动二:辨析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
02
目 录
学习活动三:辨别词语的“身份”,恰当使用
03
学习活动四:依据语体恰当使用词语
04
学习活动五:驾驭“调皮”的词语
05
学习活动一:了解词义的亲属关系
01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水”“冰”的解释,对比说明这些词在下边句子中的含义与词典义之间的关系。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碧天如水夜云轻
(3)旧恩如水满身流
(4)玉碗冰寒滴华露
(5)一片冰心在玉壶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水”的解释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这三个诗句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将“君子之交”“碧天”“旧恩”比作“水”。其中,“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水”主要是说水无味的特点,“碧天如水夜云轻”中取的是水“清凉”的特点,“旧恩如水满身流”中取的是水“流动”的特点,因而这里用的都是“水”的联想意义,而非其概念意义(也称为理性意义)。

“冰寒”的“冰”用的是词典中“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这个概念义,也是基本义;“冰心”指的是“高洁之心”,用的则是“冰”的联想义。
因而,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它最基本的概念意义,还要注意其隐含意义、上下文赋予的语境意义。
学习活动二:辨析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
02
借助词典与相关文献,判断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左传·僖公九年》
(2)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新唐书·李辅国传》)
“小童”“大家”都是指天子,但两者的社会意义又不同。“社会意义”指的是一个词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概念意义”是这个词反映的概念,也就是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通常也叫做“理性意义”。
“小童”是周天子居丧时的自称,“大家”是唐代宫中近臣或后妃对帝王的称呼。
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多,如臣子当面称皇帝“陛下”,而称远古时的帝王为“帝”,臣民则称皇帝为“上”,这些词语的概念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有区别。同时,它们在现代社会都没有了“帝王”之义,这说明词语的使用还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活动三:辨别词语的“身份”,恰当使用
03
1. 阅读朱德熙的《词义》一文,进行圈点批注;小组合作,总结词语使用常见错误,画成思维导图。
2.小组合作,互相检查本学期完成的作文,找出词语使用有误的语句,一起讨论修改,指出病因。
学习活动四:依据语体恰当使用词语
04
请指出下面便条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
5月18日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
问题三
问题四
问题
总结: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在使用词语时,为了保证其准确性,既要注意它的概念义,还要注意联想意义、社会意义,注意词语的使用对象及搭配关系、感彩、语体色彩等。
在准确使用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运用词语呢?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来帮助大家认识词语使用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学习活动五:驾驭“调皮”的词语
05
词语的使用不仅需要讲究准确性,在具体语境中还会呈现出变化性,具有生动、灵活的特点。
这一环节,我们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来体会“正确”之外的“变化”。
(1)《孔乙己》中有下面的语段,请分析孔乙己的话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强调“窃书”不是“偷书”,是因为孔乙已一直认为自己是穿长衫的读书人,就地位上来说,是高于短衣帮的。
面对众人的调侃,他据理力争。反复强调读书人偷书不能算“偷”,只能算“窃”,在众人看来,这是诡辩,而在孔乙己看来,这是他为自己的尊严所做的迂腐、可怜的努力。
于是他接着说“君子固穷”“者乎”之类,都是在表明自己身份的不同,然而这样的表态,却又引来了众人的一番嘲笑。
这样的话语使得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与他的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孔乙己的可怜、迂腐也在这样的对比中凸显出来。
(2)请对下面两个语段中的“排”与“摸”进行赏析。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VS
在无端受到别人调侃、嘲笑的情况下,孔乙己“排”出九文钱,能表明自己是个规矩人,酒钱会分文不少。细细揣摩孔乙己当时的心态,“排”的动作又会给人一种面对嘲笑故意保持镇定,故意摆阔绰以掩饰内心不安的感觉,然而这更突显了他的穷酸。
“摸”出四文钱,是在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以后,此时的孔乙己是用双手爬到酒店的,“摸”了半天,却只“摸出了四文钱”,显得他更加穷困潦倒。
总结: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准确性,还会对词语进行精心选择,以便能够传达出精妙的含义、丰富的意味。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探究意识增强语言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