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基础知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______________,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偏爱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虽然很多读者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式阅读很可能_______________——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______________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有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 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____________的心境。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
A.甚嚣尘上 揠苗助长 传达 流连忘返
B.大行其道 揠苗助长 传承 逐流忘返
C.大行其道 欲速则不达 传承 流连忘返
D.甚嚣尘上 欲速则不达 传达 逐流忘返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的无数朵浪花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
②世人所难得者唯趣,爱好收藏是一种雅趣。当下收藏书画、玉器、瓷器,甚至明清家具者众多,而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是凤毛麟角。
③要解决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有些人认为考取名校,选择热门专业才能让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其实,从普通学校,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⑤在很多发达国家,当政客们轮流粉墨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了执政者及普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
⑥在这些定格的瞬间中,微笑,开怀大笑,无论是儿童的,还是老人的,只要是发自心底的笑,都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看到这样的笑脸,人们总不由得也付之一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再次敲响警钟,它警示我们:保卫祖国使之远离苦难和欺凌,我辈当仁不让。
②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溘然长逝,余先生的一生,常怀赤子之心,光风霁月,永远让人景仰。
③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风景秀丽,山高水长,无怪乎2018年的春节,云南旅游市场再现火爆场面。
④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⑤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⑥有些缺乏基本影视艺术修养的人,硬要拍电影或电视剧,结果常常不免画虑不成反类犬,弄得不稂不莠,观众根本不买账。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 腹犹果然 ③众人匹之 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⑤小年不及大年 ⑥野马也,尘埃也 ⑦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⑧定乎内外之分
A.只有①③⑤⑦ 是古今异义词
B.只有②④⑤⑥⑧ 是古今异义词
C.只有①②④⑤⑦⑧ 是古今异义词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都是古今异义词
5.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璧有瑕,请指示王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⑧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⑨行李之往来 ⑩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A.①-⑩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B.②③④⑤⑥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C.①⑦⑧⑨⑩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D.①-⑩句中有3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
6.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A.颜色不少变
B.思厥先祖父
C.可怜焦土
D.是寡人之过也
7.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文言语句中加点的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假公济私——善假于物也 B.欲盖弥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盛气凌人——凌万顷之茫然 D.负荆请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一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如:从旁帮人说话,叫“打边鼓”;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1)__________;从中说和,调解纠纷,叫“打圆场”;(2)__________,叫“打草惊蛇”;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老虎”;(3)_________,叫“打退堂鼓”;为避免出错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4)__________;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5)_________。
9.举出两个新词语,并就其新词义作简要解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词语也频频产生。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形式,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如:下海,原指到海中去游泳或捕鱼,现在很多场合则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又如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
10.根据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
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例如,刚毕业的陈明就和两个同班同学“拼房”——1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拼生活,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拼杂志”——你买这个,我买那个,交换着看……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荜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D.“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C.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D.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古人因求新、含蓄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ì”的字,应当为“ ”。“ ”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 咕”“ 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 ”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片段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写作任务。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
很多成语与史实有关。如“归马放牛”本指武王伐纣后将征战用的牛马放归于华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复燃"原出西汉韩安国的故事,等等。
有的成语与古代器物有关。如传说大禹铸九鼎,九鼎象征天下九州,象征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故后人在说到某人的意见很重要时,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烹饪食物时,鼎下烈火燃烧,鼎内热水沸腾,有一种旺盛、热烈的气氛,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语。
有的成语与度量衡有关。如“不同寻常”“退避三舍”中的“寻常”“舍”都是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十六尺叫一常,三十里为一舍。“锱铢必较”“千钧一发”中的“锱铢”“钧”都是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为一锱,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三十斤为一钧。“半厅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不少成语与动物有关。如“虎入羊群”“暴虎冯河”“羊质虎皮”“龙行虎步”“初生牛犊不怕虎”“兔死狗烹”“龟毛兔角”“猫鼠同眠”等。
有些成语还涉及音乐领域。如“胶柱鼓瑟”中的“瑟"是古代的弦乐器,“柱"是瑟上调弦的短木。“有板有眼”中的“板”“眼”原指音乐中的强拍、弱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原指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
有的成语还涉及地理知识。如粤地气候湿热,极少下雪,蜀地多山多雾,于是就有“粤犬吠雪”“蜀犬吠日”等成语,寓少见多怪的意思。
有的成语与宗教文化有关。如“一尘不染”,佛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称为“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五体投地”,五体”指两手、两膝和头,五个部位着地,是佛教中最恭敬的礼节,形容敬佩到了极点。“六神无主”,“六神”指道教中的心、肝、肺、肾、脾、胆六脏之神,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
另外还有很多成语涉及古代的政治、典章、礼法、战争等方面。如“司空见惯”“衣冠禽兽”“三从四德”“鸣金收兵”等。
中国的成语,形象精练,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成语里面,有不少是与汉服有关的。请以“成语中的汉服文化”为主要内容,写一篇语言札记,300字左右。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答案解析
【基础知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______________,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偏爱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虽然很多读者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式阅读很可能_______________——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______________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有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 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 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____________的心境。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
A.甚嚣尘上 揠苗助长 传达 流连忘返
B.大行其道 揠苗助长 传承 逐流忘返
C.大行其道 欲速则不达 传承 流连忘返
D.甚嚣尘上 欲速则不达 传达 逐流忘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大行其道:指某种观点或某种事物盛行(多含贬义)。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器张(含贬义)。语段中形容快餐文化的盛行,没有贬义,应该用“大行其道”。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本。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语段无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宜用“欲速则不达”。传达:①把一方的意思告诉给另一方。②在机关、学校、工厂的门口管理登记和引导来宾。③在机关、学校、工厂的门口担任传达工作的人。传承:传授和继承。文段中使用对象是“思想文化”,应选“传承”。流连忘返:十分留恋,忘记返回。流连忘返:指追随流俗,而不知回到根本。“逐流忘返”用于此处感彩不当,应选“流连忘返”。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的无数朵浪花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
②世人所难得者唯趣,爱好收藏是一种雅趣。当下收藏书画、玉器、瓷器,甚至明清家具者众多,而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是凤毛麟角。
③要解决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有些人认为考取名校,选择热门专业才能让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其实,从普通学校,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⑤在很多发达国家,当政客们轮流粉墨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了执政者及普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
⑥在这些定格的瞬间中,微笑,开怀大笑,无论是儿童的,还是老人的,只要是发自心底的笑,都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看到这样的笑脸,人们总不由得也付之一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改用“震耳欲聋”,故排除B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句中指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很小,故成语使用合乎语境,正确。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句中指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个你本上解决医患矛盾,故成语合乎语境,正确。
俯拾皆是: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句中指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到处都是,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错误。排除A、D项。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句中指政客们轮流登上政治舞台,故成语使用正确。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句中指人们对发自心底的笑总不由得回报以笑脸,成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排除BD。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再次敲响警钟,它警示我们:保卫祖国使之远离苦难和欺凌,我辈当仁不让。
②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溘然长逝,余先生的一生,常怀赤子之心,光风霁月,永远让人景仰。
③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风景秀丽,山高水长,无怪乎2018年的春节,云南旅游市场再现火爆场面。
④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⑤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⑥有些缺乏基本影视艺术修养的人,硬要拍电影或电视剧,结果常常不免画虑不成反类犬,弄得不稂不莠,观众根本不买账。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句中指我被保卫祖国的责任,故成语使用正确。②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句中指余先生的赤子之心,坦荡开阔,让人景仰,故成语使用正确。③山高水长: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句中指云南省的秀丽风景,故成语望文生义。④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句中指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上市,故成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⑤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忙碌,旅途辛苦劳累的样子。句中指袁隆平依然奔波劳碌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故成语使用正确。⑥不稂不莠:原指田野里没有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句中指有的人拍电影或电视剧拍得不像,应该改用“不伦不类”。不伦不类: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故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③④⑥,D项正确。故选D。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 腹犹果然 ③众人匹之 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⑤小年不及大年 ⑥野马也,尘埃也 ⑦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⑧定乎内外之分
A.只有①③⑤⑦ 是古今异义词
B.只有②④⑤⑥⑧ 是古今异义词
C.只有①②④⑤⑦⑧ 是古今异义词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都是古今异义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今多用于虽然……但是……“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触角。“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野马”,古义:春天林泽间的雾气;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内外”,古义:自己和外物;今义:指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故选D。
5.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璧有瑕,请指示王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⑧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⑨行李之往来 ⑩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A.①-⑩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B.②③④⑤⑥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C.①⑦⑧⑨⑩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D.①-⑩句中有3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①无古今异义词。②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③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④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⑤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⑥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⑦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⑧细说:古义,听信奸细小人的谗言;今义,仔细地、详细地具体地说。⑨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门带的物品。⑩慷慨: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①中没有古今异义词,其他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所以包含①的选项应该排除。故选B。
6.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A.颜色不少变
B.思厥先祖父
C.可怜焦土
D.是寡人之过也
【答案】D
【解析】A颜色:面容,B祖父:祖辈和父辈,C可怜:可惜。
7.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文言语句中加点的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假公济私——善假于物也 B.欲盖弥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盛气凌人——凌万顷之茫然 D.负荆请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项,“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假”均意为“借助”。B项,“欲盖弥彰”: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彰”均意为“清楚、明显”。C项,“盛气凌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凌万顷之茫然”: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凌”的意思分别为:欺侮/越过。D项,“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均意为“背”。故选C。
8.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一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如:从旁帮人说话,叫“打边鼓”;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1)__________;从中说和,调解纠纷,叫“打圆场”;(2)__________,叫“打草惊蛇”;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老虎”;(3)_________,叫“打退堂鼓”;为避免出错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4)__________;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5)_________。
【答案】(1)“打游击” (2)事先惊动了对手 (3)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 (4)“打小算盘” (5)“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本题,要理解“打游击”“打草惊蛇”“打退堂鼓”“打小算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熟语的含义并且加以正确地运用。“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打草惊蛇”,事先惊动了对手。“打退堂鼓”,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打小算盘”,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
9.举出两个新词语,并就其新词义作简要解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词语也频频产生。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形式,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如:下海,原指到海中去游泳或捕鱼,现在很多场合则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又如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
【答案】山寨,原指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现在指伪造的,非正牌的。 变脸,原指翻脸等,现在很多场合则指事物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和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依据“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形式,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可知,这里要求列举的是生出“新的意义”的词语,考生可举出“打酱油”“放鸽子”“潜水”“菜鸟”“宅”等,并指出其本义与新产生的意义即可。
10.根据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
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例如,刚毕业的陈明就和两个同班同学“拼房”——1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拼生活,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拼杂志”——你买这个,我买那个,交换着看……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节约用度而合伙做某事。如“拼车”,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把握材料中“拼房”“拼卡”“拼杂志”这几个“拼”的场景的相同点,分析其共同点有:共同分担、为了节约、互利互惠的特点。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荜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D.“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C.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D.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古人因求新、含蓄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答案】1.B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是“‘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选项中缺少“往往”一词;C项,“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错,应为“这种具象思维使……;“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错,原文是“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D项,“章太炎关于中国人……的描述,影响了……”错,原文为“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其中的“这”指的是上文的“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C项,并不是所有成语都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原文说“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没有运用这些手法的成语就不一定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原文说“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可见“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不是判断成语是否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的标准。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ì”的字,应当为“ ”。“ ”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 咕”“ 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 ”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答案】1.C 2.C
3.①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②双方立场敌对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③双方不敌对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友爱的互动。④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错误。原文说的是“会意字”,“心部,从“对”声。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怼这个”,指批评、指责这个观点。B项,“沈眉庄”指责“安陵容”。C项,“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中的“怼”是“怨恨”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对“怼”理解的意义,是以前的意思。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D项,指“众人”批评吐痰男子。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本题的主要依据是材料三,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怼”的相关信息。结合“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分析,“怼”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结合“‘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分析,双方立场敌对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结合“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分析,双方不敌对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结合“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分析,“怼”有时候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个性的张扬等。
【片段写作】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写作任务。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
很多成语与史实有关。如“归马放牛”本指武王伐纣后将征战用的牛马放归于华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复燃"原出西汉韩安国的故事,等等。
有的成语与古代器物有关。如传说大禹铸九鼎,九鼎象征天下九州,象征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故后人在说到某人的意见很重要时,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烹饪食物时,鼎下烈火燃烧,鼎内热水沸腾,有一种旺盛、热烈的气氛,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语。
有的成语与度量衡有关。如“不同寻常”“退避三舍”中的“寻常”“舍”都是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十六尺叫一常,三十里为一舍。“锱铢必较”“千钧一发”中的“锱铢”“钧”都是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为一锱,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三十斤为一钧。“半厅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不少成语与动物有关。如“虎入羊群”“暴虎冯河”“羊质虎皮”“龙行虎步”“初生牛犊不怕虎”“兔死狗烹”“龟毛兔角”“猫鼠同眠”等。
有些成语还涉及音乐领域。如“胶柱鼓瑟”中的“瑟"是古代的弦乐器,“柱"是瑟上调弦的短木。“有板有眼”中的“板”“眼”原指音乐中的强拍、弱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原指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
有的成语还涉及地理知识。如粤地气候湿热,极少下雪,蜀地多山多雾,于是就有“粤犬吠雪”“蜀犬吠日”等成语,寓少见多怪的意思。
有的成语与宗教文化有关。如“一尘不染”,佛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称为“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五体投地”,五体”指两手、两膝和头,五个部位着地,是佛教中最恭敬的礼节,形容敬佩到了极点。“六神无主”,“六神”指道教中的心、肝、肺、肾、脾、胆六脏之神,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
另外还有很多成语涉及古代的政治、典章、礼法、战争等方面。如“司空见惯”“衣冠禽兽”“三从四德”“鸣金收兵”等。
中国的成语,形象精练,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成语里面,有不少是与汉服有关的。请以“成语中的汉服文化”为主要内容,写一篇语言札记,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充耳不闻
【解释】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出处】《诗经 邶风 旄丘》:“掇兮伯兮,亵如充耳。“充耳”是冕冠上的装饰物,又称“瑱”或“黈纩”,是从冠上的玉笄两端下来垂在耳朵两旁的。
《汉书 东方朔传》有载:“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大戴礼 子张问人官篇》讲:“黈纩塞耳,所以弇聪也。”
《诗经 卫风 洪奥》有记载:“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汉毛亨传:“充耳,谓之瑱。班莹,美石也。”
《周札 夏盲 弁师):“玉瑱玉笄。”郑玄注:“玉瑱,塞耳者。”按制,天子用的是玉瑱,诸侯用石。
充耳的象征意义就是表示天子不能轻信谗言,偏昕则暗,兼听则明。由此可知,“充耳不闻”古代的含义与现代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示例二:披发左衽
【解释】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衣襟向左开。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用于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处】《论语 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成语出于孔子之口。上述那句话是孔子评论管仲的话,直译就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披散若头发,穿着左衽的衣服了。”真实意思就是:没有管仲,我们就成为那些异族夷狄、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了。
管仲是什么人呢?他是提出“尊王壤夷”观点之人,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观点之人,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的人。虽然在别的方面不赞同管仲,但是在维护华夏正统这方面,作为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还是对管仲有着比较客观的评价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成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微写作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成语中的汉服文化”“写一篇语言札记”“300字左右”。“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本题的“语言札记”主题是“成语中的汉服文化”,所选的成语要和汉服有关,在札记中要引用典籍写明成语和汉服的关系,并解释成语的含义,明确成语的用法。
10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