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4 23: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大陆上出现了许多光彩夺目的早明文化。有一处文化遗存分布在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的古城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该文化遗存是( )
A.河姆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诸文化 D.龙山文化
2.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3.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空格中应分别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5.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无积聚而多贫”,但在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却被描述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棉纺技术的进步
6.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
A.传播神学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禁绝百家思想 D.发展文化教育
7.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此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晋 ②北魏 ③曹魏 ④前秦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隋文帝”“唐高祖”“开元盛世”的命名方式分别对应的是( )
A.年号、庙号、谥号 B.谥号、年号、庙号
C.庙号、谥号、年号 D.溢号、庙号、年号
9.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10.有同学以“科举取士”、“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隋唐盛世 B.民族交融 C.制度创新 D.藩镇割据
11.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下图路线反映的文明交流内容是( )
A.长安胡化 B.丝路西拓 C.藏汉和亲 D.佛教传播
12.王夫之说:“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以下始于隋朝的制度有( )
①九品中正制 ②租庸调制 ③科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关于两税法的说法有误的是( )
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B.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D.“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14.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文化多元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15.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①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②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③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
1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表述,有误的的一项是( )
A.唐代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B.《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C.《齐民要术》是中国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宋朝活字印刷技术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
17.赵普认为:“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为此,宋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州一级增设通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19.对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擎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其观点认为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20.我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一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21.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 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
22.有学者在评述某一制度时说:“既不考虑地理条件,也不考虑民俗文化,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
23.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诸多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列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能代表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裴秀《禹贡地域图》 B.沈括《梦溪笔谈》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宋应星《天工开物》
2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概况: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 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 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
2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26.结合所学,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有( )
清朝前中期人口数与人均田亩数
时间 人口数 每口平均田亩数
顺治十二年(1655年) 14033900 26.63
康熙五十年(1711年)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3.56
①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续增长 ②平均田亩数逐年下降
③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④康雍乾时期衰象初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图1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 )
A.尚书台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军机处
28.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朝代 史实
A.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实现唐蕃和亲
B.元朝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C.明朝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D.清朝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29.《全球化视野下的晩明》中描述“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在这400多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多种新现象。”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现象”的是(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南方奠定经济中心的地位 D.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30.“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这两句诗歌反映了( )
A.朱熹的“格物致知”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7分,第32题15分,第33题8分,共40分)
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指出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从民族关系角度回答影响)。(5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2分)
33.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试从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4分)
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0 CADDD BCDDC
11—20 DCCAA DACCA
21—30 BCBAC CDDCC
31.(17分)
(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4分)
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任答2点给2分,满分不超过2分)
(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3分)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3分)
(3)功能: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3分)
关系:道路交通开辟对统一民族国家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促进了古代中国道路交通的开辟。(2分)
32.(15分)
(1)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3分),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3分)
(2)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2分)
(3)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3分,任答三点3分)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2分)(答出交往、交流、交融中的1个动词给1分,答出2个及以上给2分,答民族融合也给2分)
(4)因素:民族迁徙(答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也给分)、友好往来、冲突和战争、统治者的改革(答孝文帝改革也给分)(任答二点2分)
33.(8分)
(1)宋代理学的兴起与发展;(1分)科技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3分)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门第观念淡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