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材料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
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杨劳模精神、劳
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
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
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
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
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千,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焊接大师艾爱国到精
密加工大师刘湘宾,从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大师张路明到航天科技特级技师徐立平,一位位高技
能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
不平凡的业绩,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
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
学
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
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享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
孱
植工匠文化,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择一事终一生”
的执着专注,“千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
卓越追求…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
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一人民日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
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
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减意
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
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
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翠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标题“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职业,
努
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这体现了通讯标题重视价值性消息的特点。
扎
B材料一最后写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王津的匠人形
象。
等
C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
气
造业的决定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我
D.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疗治社会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有利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
我
强国。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9页)2022 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答案:C。 原文“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
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2.答案:A。 B项中王津突然走红的直接原因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 C项中是劳动
者在长期实践中。 D项,前后逻辑颠倒。
3.答案:D。
4.答案:
(1)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是对典型事例的详细描述(或细节描写 1 分),用来凸显人物形象品
质(1分)。
(2)材料二是新闻评论,材料以概括为主(1分),用来证明观点(1分)。
5.
①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王津事迹及崇高精神。(2分)
②诠释工匠精神内涵(至少要涉及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执着坚持,一丝不苟”中的
两点,若只点出 1 点,则给 1 分)(2 分)
③语言得体优美、用语亲切,饱含深情。(2分)
示例:王津,一名古钟表修复师,为故宫工作 40 年,钟表修复达二三百件。他“择一事,终一生”
的工作态度,见证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执着坚持,一丝不苟折
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他无愧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的称号。
6.答案:D。“陡然提升”错误。
7.答案:C。“作者集中笔墨详细描写对通讯员牺牲过程”错误,只是借他人之口交代事情经过。
8.三处百合花
第一处:里外全新、她唯一嫁妆的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象征着对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
往。(1分)
第二处:她把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包扎所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象征深厚的军民情谊。(1分)
第三处:她把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脸上, 象征着新媳妇对通讯员纯洁的感情,是歉意,是痛
惜,也是致敬。(2分,答出歉意相类似的情感给 1分,答出痛惜致敬等给 1分)
9.
①从选材上来看,作品没有鲜血淋漓、刀光剑影的战场景象与高大英雄形象,而是从几件发生在普
通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平凡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
②从环境上来看,小说描绘的自然景物,去包扎所路上的、故乡的竹海、中秋的月夜,无不自然清
新,宁静柔和,具有诗情画意。
③从语言上来看,《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
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每点2分)
10. 答案:B。 枢密院有人不喜欢如此,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建
军的费用达钜万,辛弃疾善于筹划,每事都很快办妥。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5 页)
11.答案:D。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
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
“左迁”常指降职。文中辛弃疾被叶衡看重,推荐,这里的“迁”根据语境,不会是削降职,应该是
平调。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2.答案:C。 “仍授前官”,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
13.(1)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不抓到他,再赴死也不晚。”(丐,给,1分; 获,抓获,
1 分; 就死,赴死,接受死,意译为“杀死我”也可以,1分。)
(2)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辛弃疾趁机谈了南北形势,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
纳。(当国,掌管国事,1 分; 因,趁机,1 分; 劲直,强硬而直露,1 分;为,被动句式,1 分;
语意通顺 1分)
14.答案:
(1)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力劝耿京作南归决断。
(2)杀叛贼僧人义端,突袭几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只概括一事给分 1分,
若两事分成两点写也只给 1分)
(3)写《九议》、《应问》三篇和《美芹十论》献给朝廷,分析利弊。
(4)主政湖南时,受命创建了“飞虎军”, 成为当时各地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队伍,备战时之需。
(每点 1分,答对任意 3点得满分)
15. 答案:C。“万姓以死亡”不是场景描写,具体描写无辜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的诗
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6.
①对义士的欣赏和赞叹。开头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写出了关
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和恢复汉祚的正义,表现了作者对于关东仗义之士的赞叹之情。
②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中间八句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感到
厌恶。对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感到非常失望。(2分)
③对战士、百姓的担忧和同情。从“铠甲生虮虱”一句开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
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
注及担忧。(2分)(答忧国忧民也给分)
(每点中情感1分,分析1分,答对3点给6分)
17.
(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8.答案:C。
解析: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
刻。避重就轻: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根据
后面的“浅阅读”,此处应该只是说读得不细致不深入,宜用“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根据下
文所举的王安忆与毕飞宇的两个例子,应是“截然不同”。
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博学多才: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
能。根据下文的“天生”,此处宜用“天赋异禀”。
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清楚透彻。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2 页(共 5 页)
物都看得很清楚。根据下文“觉察”“感受”登可知此处应是“洞若观火”。
19.答案:A。 解析:A.直接引用;B.特殊含义;C.着重强调;D.特殊称谓
20.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1 分),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1 分),多理解关心
他人。
或者: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心他人。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去掉“通过”或者去掉“使”;二是搭配不
当,将“开启”修改为“突破”。
21.①孩子感受到的快乐; ②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景物;③一切就没有意义(每空 2分)
解析:第一空结合全段以及第四段“哪个孩子会欢欣雀跃”可知;第二空从前文可知;第三空从第
三段“你怎能赋予它实质的意义呢?”可知。
22.①使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束缚,客观公正,表明作者冷静地评价不同人的不同做法。
(2分,点出客观类似的给 1分,点出内容给 1分)
②使用第二人称则拉进距离,更为亲切,直接表明作者鼓励(呼告)每个人都要在努力中获得真正
的快乐与实质的意义。(2分,点出“拉进距离”等类似的给 1分,点出鼓励相似的内容给 1分,)
2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辛苦所产生的意义比作一首诗(1分,若只写出比喻不给分),生动
形象地体现了辛勤与付出所具有的价值,以及能让人产生满足感与愉悦感。(1分)
24.作文
审题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包含三则事实材料,第一段是 100 年前一群青年人创造了红船精神,第二段是 100
年后一群青年人践行红船精神,第三段 100 年后一群青年越来越丧。从时间角度来说,第一段和第
二三段对立,从青年的人生姿态来看,第一二段和第三段对立。显然时间角度的对立是次要的,考
生应当抓住青年人人生姿态的对立来思考。
第一二段从正面积极角度呈现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忠诚为民的人生姿
态,第三段则是从反面消极角度呈现部分青年没有理想不愿进取的颓丧姿态,作文题隐含着的任务
就是考查青年学子应当如何对待青春的问题。
如何对青春呢?材料中已经暗含着答案,那就是践行“红船精神”。什么是“红船精神”?第二
段已经作出解释,那就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忠诚为民”,这是“红船精神”的本质,其中“敢
为人先”是方法,“百折不挠”是态度,“忠诚为民”是目的,“红船精神”解决了青年人在实现自己
人生价值时怎么办和为了谁的问题。
参考立意:青年人应当是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奋斗,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无私奉献国家人民结
合起来,成为一个有理想肯奋斗敢创新的新时代青年。
文体选择上,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论何种文体,文体特征一定要明确。
作文基准分为 42 分。
不够切题的审题立意,可能会大谈特谈“奋斗”“奉献”等,而不讨论青年人为什么要奋斗奉献、
怎么奋斗奉献、为谁奋斗奉献,这类作文应该归入第四档。甚至讨论“创新”,完全离题,归入第六
档。其次,审题立意会忽略大前提“青年人”,会扩大到“所有人”的范围,包括举例时也会忽略“青
年人”“青春”这个前提,评分时请注意切题性。
还有一种共通的可能问题,毕竟是刚升入高一,学生写作时文体意识淡薄,或者还没有学习议
论文的写作,记叙能力也一般,导致文体“四不像”,或者将三段材料加以扩充,文章没有结构上的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3 页(共 5 页)
讲究,建议归入 39分以下。
三、评分标准
第一档(55-60)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流畅,分析充分到位,富有文采。在思想内容上,主题鲜
明、集中,立意深刻,材料充实、典型。在篇章结构上,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逻辑清晰。在文体
规范上,标题清晰、引用符合规范。
第二档(50-54)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通顺,分析较为充分,较有文采。在思想内容上,主题鲜
明、集中,立意较为深刻,材料比较充实、典型。在篇章结构上,结构较完整、 层次较分明、逻辑
通顺。在文体规范上,标题较清晰、引用符合规范。
第三档(45-49)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基本通顺,分析尚充分,略有文采。在思想内容上,主题
基本鲜明、集中,材料比较充实、典型。在篇章结构上,结构尚完整、层次基本清晰、逻辑基本通
顺。在文体规范上,标题尚清晰、引用基本符合规范。
第四档(42-44)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基本通顺,分析不够充分,略有文采。在思想内容上,主
题基本鲜明、集中,材料尚充实、典型。在篇章结构上,结构尚完整、层次尚清晰、逻辑尚通顺。在
文体规范上,标题尚清晰、引用基本符合规范。
第五档(35-41) 在语言表达上,语言不通,语病多,缺乏分析,缺乏文采。在思想内容上,主
旨不明确、不集中,材料欠充实、欠典型,但个别语句有深意。在篇章结构上, 结构混乱、层次不
清、逻辑不通。在文体规范上,选题过大、引用基欠规范。
第六档(0-34) 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 0—34 分。离题较为严重,但仍能够部分
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 25-34 分。对于明显全文套题抄袭(包括抄本试卷上的素
材)的,要严格打压,打分在 15 分以下。(第六档很难制定更为详细的参照区间,请大家根据以
上大体的区间设定,并综合考量文章各方面情况打分。 没那么严重的,不要轻易打 15分以下。已
经很严重的,也请千万不要打 35分以上。低分作文是仲裁卷的一个重要来源,打分务必谨慎)
注: ①无题目扣 2 分;3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 分;标点错 3-5处扣 1分,6 处
以上扣 2分,最多扣 2分。②字数严重不足的评分标准:450字至 600字,缺 40扣 1分;375-450
字,25-35分;300-375字,15-25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
【特别提醒】 本分档标准仅供赋分参考,作文具体赋分还是依靠广大老师的责任心与自身专业能力
判断。例如依据标准判断为第三档,但是写得特别明确深刻的,就不能死板按框定赋分。阅卷老师
一定要睁大慧眼警惕刻意追求辞藻华美、故弄玄虚、投机取巧、逻辑混乱、思想贫乏的文章,尽量
避免被浮华的语言外表遮蔽了双眼而出现误判!对于文从字顺、语言朴实、思路清晰、逻辑思维强、
思考有深度的文章要给予高分的肯定,引导学生好好说话,说有思想的话,说有意义的话。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
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
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
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
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
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一天晚上,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而
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不抓到他,再赴死也不晚。”他推测义端
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4 页(共 5 页)
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耿京
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
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
降金,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
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
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
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
国事,辛弃疾趁机谈了南北形势,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
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
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
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
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
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
(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
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测量马殷的营垒故基,在此盖起砦栅,招步军二千人,
马军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顺
便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人不喜欢如此,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
建军的费用达钜万,辛弃疾善于筹划,每事都很快办妥。飞虎军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
冠。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5 页(共 5 页)